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豫北方言合音现象分析

2013-08-15 00:50陈丽湘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豫北音节经济性

陈丽湘

(河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Andre Martinet)在解释语音演变规律时提出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他指出: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愿意用最简单的语言符号来达到最大的表现力。在马丁内之前,曾有叶斯柏森提出的“省力说”、弗莱提出的“经济需要”等理论,他们都提到语言在演变的过程中力求经济的趋势;美国哈佛大学齐普夫(Zipf)教授也在其著作《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中强调:无论是单个还是群体的行为都含有省力原则。语言经济性原则是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始终贯穿于语言的各个层次和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合音词是在言语交际中发生的语流音变现象,是人们对一些双音节词语长期频繁地流利连读而形成的简省现象。根据游汝杰在《汉语方言学教程》中的定义,“两个音节快说,合并成一个音节,这个现象叫做合音。北京话里的‘甭’[pəŋ35]就是‘不用’的合音”[1],合音词的构成方式和使用过程都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在河南省豫北地区的安阳、林州、新乡、辉县、长垣、延津、焦作、滑县、沁阳等地都有合音现象,相对于河南省的其他地区,合音词在豫北地区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广。尽管合音词在豫北方言词汇的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但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以其特有的方式产生和发展,发挥着特殊的语言交际作用,也显示了它不容忽视的地位和顽强的生命力,是值得研究的。

1 语言经济性原则在豫北方言合音词中的体现

1.1 合音词的构成形式上体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言使用者更愿意选择简单明快的表达方式。豫北方言中的合音词其语音形式大都从两个音节(三个音节极少)合为一个音节,来表达相同的信息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着较强的语言活力。豫北地区合音词构成形式主要有:

A.前 声—后韵—后调 式,如:“不 应 →[piŋ31]”(河南新乡县);

B.前声—后韵—前调式,如:“你们 →[nen42]”(河南延津县);

C.前声—前韵—后韵—前调式,如:“几个 →[tɕiε54]”(河南滑县);

D.前声—前韵—后韵—后调式,如:“七个 →[tɕ'iɣ42]”(河南延津县);

E.前声—前韵—后调式,如:“两个→[lia31]”(河南新乡县);

F.变韵变调式,如:“那么 →[nəŋ31]”(河南林州县);

G.变声变韵变调式,如:“一个 →[yɔ24]”(河南新乡县);

H.前声前韵儿化式,如:“事情 →[ʂʅɚ213]”(河南长垣县)。

大多数的合音词都有一定的合音规律,从两个音节合为一个音节,整个词或短语的音节数量减少,表意却非常明确,所调查的合音词中没有歧义或者多义现象的出现。上述的构成形式中以A、B两类合音词所占比例最大;H类前声前韵儿化式的合音词次之。这是由于这三种合音相对于其他几种形式的音节变化较多依赖音节本身的特点,因此较为常见。一些在年轻人较快的语流中偶然创造的合音词,也以这三种形式为主。

从构成形式上可以看出,豫北地区的大部分合音词都是由于快速急读而造成部分音素脱落而构成,但并不是绝对符合郑樵所谓的“慢声为二,急声为一”的原则。由于一些合音词产生的时间较为久远,因语音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其合音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很多合音词在慢读的时候已经很难还原成现代方言中的两个音节。

1.2 合音词的类型上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从合音词的出现类型来看,合音现象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副词、代词、数量词这几类词中。经统计,名词、数量词、代词的合音数量最多,副词、动词次之。形容词的合音现象最少,豫北地区仅在林州方言中出现一个“[liai31](厉害)”,这个词在当地方言地区使用人群较少,而其他调查点均无形容词的合音出现。

马丁内认为,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2]。人类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这必然要求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体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而人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又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较少的、省力的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豫北方言中的合音词大都是属于日常交际过程中的高频词,越是常用的词语,人们越是熟悉,当语速达到一定的程度又符合合音的条件,就很容易形成合音词。合音词在交际中越是使用频率高,其使用覆盖面也更广。通常某个合音词在一个地区使用非常频繁,那么这个词在该方言区的其他地方也表现出较强的语言活力,如单音节数词和量词“个”的合音在豫北方言中的各调查点中均出现频率高且覆盖面广的情况,特别是“一个”的合音,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两个音节使用的频率。又如名词“昨天”、“今天”、“明天”、“事情”、“地下”等,代词“咱们”、“什么”等合音在各方言点中使用都非常频繁;动词中的“知道”、“起来”、“出来”及代词中的“怎么”、“什么”、“这么”等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在各个方言点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语言活力。这些词语共有的特征是:表达意义实在,以单义词为主;从感情色彩来看,基本上是中性词;且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词,大都属于方言中的核心词汇的范畴,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不可缺少的词汇。

1.3 合音词的使用过程体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

人们总是希望以极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交际回报,齐普夫发现,“语言中的短词很明显比长词更受到人们的欢迎”[3]。利奇在《语用学原则》[4]一书中,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经济原则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语用中的经济性原则是指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减缩文本并因此减少听者和言者在编码和解码时所费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言语交际变得快捷而轻松流畅,其唯一准则就是“尽量减缩”。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可以认为是在认知与交际的驱动下对语言系统的一种自然调剂。豫北方言中的合音现象如同计算机中的霍夫曼编码的原理(也称为最佳编码),用较短的编码来表示出现频率最高的信息,这样相同长度的编码便能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豫北方言的合音现象常常出现在常用词汇中,越是常用的双音节词,合音的可能性越大;越是合音之后的词,由于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越是在使用中趋于频繁。

在言语交际中,只有那些更有效地表达了言语意图的符号才是真正经济的,单单用词或者音节的数量多少来评价显得太片面。应该从言语的表达效果及其所达到的功能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牛毓梅提出交际者是否该选择简约的语言形式应该有至少三个方面的考虑:“避免歧义结构的使用;提供充足的语境补足信息;服从表达效果的需要。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有可能妨碍交际的有效进行。”[5]从对豫北合音词的调查中发现,合音之后的音节虽基本符合原来的语音结构特点,却形成了新的音节,如北京话里的“甭”,就是独一无二的音节,豫北方言的合音词大多也都具有独有的音节形式,人们在交流中很容易分辨出来。况且在具体发音时,合音后的音节比普通的单音节持续时间稍长(但时间远远短于两个音节的时间),这种语音特征使得方言区的人很容易区分出哪些是合音后的音节。其次,豫北方言中的合音词大都属于单义词,在实际语境交际中不会产生歧义。

在河南省辉县市调查中,一位老者提到一组因半夜听见门响而引发的经典对话:

问:是谁? [sei]53

答:是我。 [uo]44

问:怎么了? [tsa]213

答:尿尿。 [niau]42

在辉县话中,合音现象相当丰富,简单的四个音节就完成了整个对话,说者与听者互获的信息清晰明确。合音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当中,语音特别、表意明确清晰符合了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心理,这也是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久保持它的语言活力的重要原因。在语言经济性原则里蕴含了一种均衡思想:当言语交际中说者和听者都追求“省力”的时候,他们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说者的省力就意味着听者的费力,即言语交际行为中省力动机的负相关性。豫北方言中的合音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口头交际过程中出于交流的需要而约定俗成的语言简化现象,不影响交流,反而增加了一种方言的情感色彩,很多时候对说者与听者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双赢”。

2 豫北方言合音词的发展趋势分析

合音词在汉语中早有存在,产生时间较为久远,在古汉语时期就有了合音现象,也有相应的合音字出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6]收录的合音字如:“什么”为“啥”;“你们”为“您”;“不用”为“甭”等。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使用频繁的合音词,往往都有相应文字。文字也是表达语言的重要手段,文字的出现对维护语言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豫北方言中的合音词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文字,只是存在于口语中,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随着网络通信水平的提高以及汉语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方言的语言活力的缓慢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调查表明:豫北方言中的合音现象在中老年人群体的口语交流中使用频繁,年纪越小使用的频率越低。部分的词语只是年轻人在情急时、说话快时偶尔使用;调查中问及某些词语的合音时,年纪较小的孩子表示只听老一辈说过但自己很少说或者不会说。合音词的使用率与人的文化程度也成反比,文化程度越高使用率越小,反之越大。从受教育的角度来看,凡是接受过普通话教育的人,日常口语中的合音词比从未学习过普通话的人要少。整体来看,合音词的使用呈现出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的趋势。

以上问题都是对合音词发展的不利因素,而方言是对特定地域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维系着一个群体的人际感情,它是难以消亡的,往往以最特殊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特色。豫北地区的合音现象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能满足方言区人们表达的需要,在部分人群的使用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豫北合音词完全被汉语普通话标准的语音所替代的可能性较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些合音现象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依然会保持着较强的语言活力。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各方言中一些独特的现象正逐渐变化或消失,对这些方言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保存和丰富我国语言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保护方言,形成一种普通话与各地方言的和谐共存的良好状态。

[1]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 Press,INC,1949.

[4] Leech G N.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3.

[5] 牛毓梅.经济原则和结构简约的语用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豫北音节经济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经济性探讨与分析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1)
讨论如何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奋力书写战“疫”的豫北答卷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拼拼 读读 写写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新乡:豫北老区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