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与《说文解字》中训诂术语之比较

2013-08-15 00:47李香玉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训诂尔雅注音

李香玉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中国语言学史上,训诂专书是古人所做的训诂资料纂集而成的著作。《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书中保存了很多词的故训,不仅可以使我们学习古代文献,而且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说文解字》则是现存最早的解释文字形音义的字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训诂巨著。作为汉代的训诂专书,《尔雅》和《说文解字》让我们能了解汉代术语的使用情况、发展水平以及汉代的训诂水平,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语言提供更多的详实可靠的语料。训诂术语是用来阐释,分析,辨别语言的专门用语。关于两书的训诂术语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朝华《<尔雅>中的训诂术语》(2009),马景仑《谈谈段注对<说文>训诂术语的诠释》(1996),刘志刚《<说文>“词也”类训诂术语及段注考略》(2009)等。本文主要对两书中出现的释义术语、注音术语、辞例术语三种训诂术语进行比较分析。

一、《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术语

释义术语是指解释词语、文句以及篇章含义的训诂术语。这类训诂术语主要是为了分析阐述文献字词和文义。[1]两书中的释义术语有:

(一)某,某也;某,某

这是常见的释义格式,以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字、词的含义,可以翻译为“……,是……的意思”。《尔雅》中使用“某,某也”这种格式共有660多次,前三章611次,其它章节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2]

《尔雅·释言》:“殷、齐,中也。”

《尔雅·释训》:“明明、斤斤,察也。”

《说文》中每个字下面列了小篆,解释字义的时候常用“某,某也”这种格式,《说文》有9353个字,出现这种结构就有7600多次,几乎贯穿整部书。如:

《说文·一部》:“元,始也。”

《说文·又部》:“又,手也。”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尔雅》中用“某,某也”这个术语多是解释意义相关和相近的一组词,而《说文》多是解释字义,比较简短。如:

《尔雅·释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都是“到……去”的意思。

《说文·酋部》:“尊,酒器也。”

《尔雅》中对“草、木、虫、鱼、鸟、兽、畜”这几章的解释多是用“某,某”格式来阐述。如:

《尔雅·释草》:“蔷,虞蓼。”

《尔雅·释木》:“休,无实李。”

《尔雅·释虫》:“蜉蝣,渠略。”

《说文》中用“某,某”格式来解释词义的也很多。如:

《说文·目部》:“盲,目无牟子。”

《说文·虎部》:“虎,山兽之君。”

《说文·木部》:“桂,江南木,百药之长。”

(二)谓之

这个训诂术语是由“谓”和“之”结合而成,可以译为“称它为”、“称它是”。“谓之”作为训诂术语,使用范围比较广,既可解释单个的字词,又可辨析一组意义相关或相近的词,也可以用来解说方言词语。[3]我把两部专书中的“谓之”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解释单个的词。如:

《尔雅·释宫》:“东西墙谓之序。”

《尔雅·释乐》:“和乐谓之节。”

《说文·玉部》:“環,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環。”

《说文·示部》:“祳,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

2.辨析一组意义相关或相近词的差异。如:

《尔雅·释乐》:“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

《说文·虫部》:“蠥,衣服、歌谣、艸木之怪谓之祅,禽兽虫蝗之怪谓之蠥。”

3.用来解释方言,即解说同一事物在不同方言中的名称,有时也用来解释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品中的名称。如:

《说文·木部》:“榱,秦名谓之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从木衰声。”

《说文·金部》:“铉,举鼎也。《易》谓之铉,《礼》谓之鼏。从金,玄声。”

4.用来解释不同的方位,同一自然现象的不同情况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如:

《尔雅·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

《尔雅·释天》:“暴雨谓之涷,小雨谓之霡霂,久雨谓之淫,淫谓之霖,济谓之霁。”

《说文·糸部》:“縓,帛赤黄色。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

《尔雅》一书中“谓之”出现了288次,主要集中在《释宫》《释器》《释乐》《释天》这四章,共有258次,其它篇章里只有少量出现。《说文》中的“谓之”术语出现了146次,分布比较均匀。用来解释单个的词。《尔雅》中的“谓之”偏向对意义相关相近的字词的解释,而在《说文》中除了对字词的解析之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的分析也比较多。

(三)曰、为

“曰”、“为”这两个训诂术语都是动词,可以译为“叫做”,一般情况下,被释词在后,用来解释的词在前。[4]如:

《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尔雅·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说文·骨部》:“禽兽之骨曰骼。从骨,各声。”

《说文·角部》:“觞,觯实曰觞,虚曰觯。”

《说文·歺部》:“殇,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死为中殇,十一至八岁死为下殇。从歺,伤省声。”

《尔雅》中使用“曰”这一术语共有139次,以《释天》《释地》数量最多。“为”出现了189次,数量最多的章节是《释亲》、《释天》、《释水》,别的章节也有,但数量很少。

《说文》中的“曰”出现了120次,“为”出现了109次,分散在各部里,我们还经常见到“一曰……”,多是指一个词有多个意义,或对这个词的不同解释。如:

《说文·目部》:“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从目,蒙声。”

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见到“谓……曰……”、“谓……为……”也常用来解释字、词义。如:

《尔雅·释亲》:“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说文·女部》:“姐,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

《说文·木部》:“杮,削木扎樸也。陈楚谓椟为杮。”

《尔雅》中只用了“谓……为……”来解释词义,出现了14次,而《说文》中“谓……曰……”出现了18次,“谓……为……”出现了43次。

(四)言……也

“言……也”的意思是“说”、“说的是”,用来说明某词义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含义。[5]在后世注疏类训诂著作中,串讲文意常用这个训诂术语。在《尔雅》中只出现了4次,在《说文》中出现了7次。如:

《尔雅·释训》:“‘有客宿宿’,言再宿也。”

《说文·言部》:“讷,言难也,从言从内。”

《说文·口部》:“吃(ji),言蹇难也,从口气声。”

(五)属、别

“属”、“别”都是用来解释事物类属关系专用的训诂术语。这两个术语所解释的一般都是名词,其位置都是放在被释词之后,构成“甲,乙属(别)”的形式,“属”可理解为“……中的一种(类)”,“别”可解释为“与……同类但有差别”等。《说文》中“属”这个术语出现了94次。如:

《说文·艸部》:“蔓,葛属。从艸,曼声。”

《说文·禾部》:“秔,稻属。从禾,亢声。”

“稗,禾别也。从禾,卑声。”

而在《尔雅》中没有出现“别”,出现“属”的地方也只有《释兽》、《释畜》两章,共出现了9次,它不出现在具体的词条中,是用来说明动物的共同类属。如:

《尔雅·释畜》:“鸡,大者蜀。……鸡属。”

(六)如、似

这两个术语都用譬况的方式来解释具体名物词,表示“好像、类似”的意思。主要用来说明甲物的外形与同类或异类的乙物相类似,或者在说明甲乙两物相似之后,再描写甲物外形、习性等特点。如:

《尔雅·释兽》:“兕如牛。”

《尔雅·释草》:“纶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

《说文·马部》:“骐,马青驪文如博棊也,从马其声。”

《说文·豸部》:“貘,似熊而黄黑色出属中,从豸莫声。”

《尔雅》中“如”出现了14次,“似”共出现了8次。《说文》中“如”出现了12次,“似”共出现了15次。

二、《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注音术语

注音术语是指注明字词读音时所使用的术语,对于读懂古注非常重要。注音术语有以下几类:

(一)音

这是直音法注音用的术语。直音法注音用一个读音完全相同的字给被注音字注音,“音”用在被注音字和注音字之间,意思是“读音是”,格式是“某,音某”。如:

《说文·火部》:“爆,灼也。从火,暴声。(蒲木切。臣铉等曰:今俗音豹。火裂也。)”

《说文·贝部》:“赞,见也。从见,从兟。(臣铉等曰:兟音诜,进也。执贽而进,有司赞相之。)

“音”这个训诂术语在《尔雅》原文中没有出现,《说文》原文中出现的次数也很少,只有7次,都出现在后人对两书的注解中。

(二)读若

读若法是指用读音相近的字注音,“读若”的意思就是“读音像、读音接近”。这个术语用在被注音字与注音字之间,常见格式是“甲读若(如)乙”。如:

《说文·犬部》:“默,犬暂逐人也。从犬,黑声。读若墨。”

《说文·艸部》:“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声。读若酉。”

“读若”在《尔雅》中没有出现,在《说文》中出现了669次,相比较其它注音术语,它的使用频率很高。

(三)读与某同、读若某同

这也是常用来注音的训诂术语。“读与某同”指读音和某字相同,用同音字注音;“读若某同”指读音像某字,用音同或音近字注音。如:

《说文·隹部》:“雀,依人小鸟也。从小隹。读与爵同。”

《说文·走部》:“丌,下基也。荐物之丌,象形。凡丌之属皆从丌。读若箕同。”

在《说文》中“读与某同”出现了29次,而“读若某同”只出现了2次。《尔雅》中没有出现。

(四)之为言

“言”是“说”义,“之为言”的意思是“所说的”,这是个声训专用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被释词与释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也就是要么是同音,要么是双声叠韵。[6]这种结构通常是被释词在前,释词在后。如:

《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说文·犬部》:“狄,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声。”

《说文·豸部》:“貉,北方豸种,从豸各声,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

《说文·木部》:“林(pai),葩之总名也。林(pai),之为言微也。微纤为功。”

“之为言”这个术语在《尔雅》中只出现了1次,在《说文》中出现了3次。

三、《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辞例术语

辞例术语是指解释词语的性质、用法和特点等的术语。这类术语主要是为了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或在所在句子中的含义。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诠释。辞例术语有:

(一)辞也、词也

这是用来解释虚词的训诂术语,所以一些古注中说某词语是“辞”,意思就是说这词是虚词,“辞”有时也作“词”,一般形式为“某,辞也”或“某,词也”,可解释为“某词是虚词”。《尔雅》中没有此类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如:

《说文·口部》:“各,异辞也。”

《说文·丂部》:“寜,愿词也。”

(二)重文、重言

这个训诂术语主要用来说明词语的结构特点,“重文”是指重复出现相同的文字,注释的词就是现在常说的叠音词。因为这种词由两个相同的汉字组成,所以称为“重文”,也叫“重言”、“重语”等。如:

《尔雅·释训》:“绰绰,爰爰,缓也。”郭璞注:“皆宽缓也。悠悠、偁偁、丕丕、……绰绰,尽重语。”

在《尔雅》中“重文”这个训诂术语主要集中在《释训》这一章,其它章节没有出现。

而《说文》中的“重文”是指一些可供参考的异体字。

由此看出,二者所指的“重文”不是一个概念。

四、结语

《尔雅》中的训诂术语有10个,最主要的只有“某,某也”、“谓之”、“曰”、“为”四个释义术语,它们占全部训诂术语的95%左右;辞例术语也只出现了“重言”,只分布在《释训》一章;作为注音术语的“之为言”也仅有1例。这表明《尔雅》训诂术语的使用比较简单而集中,分布也不平衡。[7]《说文》中训诂术语有14个,它们的使用情况是丰富多样的。《说文》是一部形音义结合的字书,但仍以解释字义为主,所以释义术语的使用同样是最多的,最突出的是每个字的解释多用“某,某也”格式,占总字数的80%左右,每个字多用“读若”来注音,出现了675次,使它作为注音术语稳定下来。《说文》中的训诂术语分布比较均匀,这与它分为540部有关,训诂术语则分散在各部里。

总之,两书中的训诂术语中释义术语最为常见,《说文》中的注音术语与《尔雅》中的相比,使用更多,而辞例术语在原书中都较少出现,多出现在与其相关的注疏中。《说文》中的训诂术语在《尔雅》的基础上发展,渐趋成熟。

[1][3][5][6]孙永选,阚景忠.新编训诂学纲要[M].山东:齐鲁书社,2007.150-179.

[2]徐莉莉,詹鄞鑫.尔雅文词的渊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

[4]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二册[M].上海:中华书局,1999.615.

[7]徐朝华.尔雅中的训诂术语[J].南开语言学刊, 2009.131—137.

猜你喜欢
训诂尔雅注音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