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对我国民族院校德育的启示

2013-08-15 00:45邱世兵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道德观恩格斯道德教育

邱世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行动指南,所有学校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结合工作实际,谈谈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对我国民族院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基本观点

(一)关于道德的本质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道德“神启论”,从人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寻找道德本质,马恩认为人们在物质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为了缓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就产生了一系列基本的准则和观念,这些准则和观念就逐步形成了人类的道德。在道德的主体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集体与集体之间,用以调节现实活动中的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活动,即道德总是一定的“人”的道德。如果没有人的存在,道德就会失去主体的依托,只有在人类社会之中才有维系道德的根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从道德的影响因素看,马恩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为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他们认为一定的道德总是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形式,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植根于物质生活实践,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状况的限制。

(二)道德具有阶级性

道德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么我们由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在马恩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存在着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于根本利益的对立和价值观的差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形成了根本对立的道德观点和道德准则。恩格斯指出:这种代表着“现状变革”、代表着“未来”的无产阶级道德“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总之,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且道德的这一特征将一直伴随着阶级社会始终,“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有可能。”[3]

(三)道德具有民族性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以道德批判的方式也表明道德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在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时,他指出“简单扼要他说,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和它的一切前驱者一样的。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而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4]对于各民族间道德原则的差异的根源,恩格斯做出了深入的阐述,他强调 “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矛盾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伦理观念。”[5]由于不同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不同的生产、交换关系之中,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二、民族院校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生活习俗的差异

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方,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境遇不一样,使得各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以及生产、婚姻、节日等文化生活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而且在传统喜好、生活禁忌、习俗风尚方面也具有较大差异。例如,藏族人喜好白色,在其心目中白色代表美丽、吉祥和圣洁,藏族男女多穿白色上衣、白色衬衫和白色羊皮大衣;回族对猪肉是禁忌的,而且也忌食狗、马、骡、驴等家畜之肉,因为回族是一个十分讲究卫生的民族,他们特别注重饮食卫生,处处突出“洁净”二字,他们认为猪、狗、马、驴、骡是很肮脏的。在礼仪方面,藏族人在朋友和熟人在聊天或问候时要避免把手放在别人肩膀上,也不能用手摸对方的头。另外藏族人忌讳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不能跨过或踩别人的衣服,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总之,各民族间在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民族院校开展少数民族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性,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道德教育。

(二)教育对象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种超自然力量统领着人类社会,并具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和人类命运的全过程,人们对此权威应有一种敬畏和崇拜。民族院校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边远落后地区,科学知识相对缺乏,对宗教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依赖和信仰。这些宗教对少数民族具有较大影响,宗教意识和宗教观念渗透到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和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意识和行为,这也是其他一般普通高校所少见的。民族院校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各种宗教在宗教教规、宗教仪式和宗教习惯也有很大差异。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这种习惯和信仰,也希望得到其它各民族的理解和尊重,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把他民族对待本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态度当作对待他们民族乃至个人尊严的态度。

(三)教育对象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主体对“什么是好的”“应该是什么”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判断。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受到个体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各民族形成了各具自身的特色的价值观念。由于价值观在人的认识中的独特作用,使得不同民族在评价同一件事情时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而且各民族学生往往都认为自身的价值判断是合理的。在道德教育中如果不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价值观念的差异,会大大削弱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开展少数民族道德教育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差异,既要使本民族中的优秀文化价值得以保持和传承,又使其传统价值在其形成时代所需的价值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对我国民族院校德育的启示

(一)树立无产阶级道德观

马克思认为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从其阶级地位出发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剥削阶级把对广大民族同胞的剥削和压迫作为他们自身道德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同胞结束了被压迫、受剥削的历史,建立了人与人平等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道德观。当前我国在少数民族道德教育中,要把树立无产阶级道德观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无产阶级的道德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从道德原则的出发点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随着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不同的道德形态。从道德原则的核心来看,无产阶级把集体主义作为自己道德原则的核心,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关于道德原则的归属,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强调个人利益应该从属于公共利益、从属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因此民族院校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要坚持道德的阶级性,分清无产阶级道德与资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德之间的严格界限,坚持正确的道德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体现我国民族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二)注重道德教育的开放性

我国民族院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办学系统,在道德教育中更应关注道德教育的开放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7]“任何一个民族.‘即使它达到了高度的文明……,它也不能从自己身上解脱掉迷信的枷锁……,无论它的道义,或者道德,任何时候也脱离不了外来的补充,脱离不了不高尚的限制;甚至它的德行,与其说是出于对真正完美的向往,还不如说是出于粗野的力量、无约无束的利己主义、对荣誉的渴求和勇敢的行为。”[8]在这里,马克思看到了旧的社会传统和道德观念对一个民族的束缚,一个民族要想获得新生,就要摆脱这些羁绊。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开放的道德观,使少数民族了解主流文化、接触现代文明,只有让少数民族了解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和主流道德规范,才能使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和现代文明水平。

(三)从文化视角开展德育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国少数民族院校学生在传统习俗、宗教生活、民族性格和个人价值观念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实质是一种文化上的特殊性。在道德教育之中我们必须关注道德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对少数民族来说就是要从文化的视角来开展道德教育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德育重要影响,并提升自己的多元文化水平,以增强教师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道德教育,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民族生活文化开展德育,因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并显示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二是利用民族信仰文化开展德育,信仰文化往往在人们的内心中建立起有力的、持久的情绪和动机。三是利用民族节日文化开展德育,因民族节日文化有着独特的内在结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四是利用民族禁忌文化开展德育,我国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原始禁忌,这些禁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的思想道德规范产生着积极影响。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人民出版,1995:43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95:43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433-43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0

[6]吴向东.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J].哲学研究,2008,(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

猜你喜欢
道德观恩格斯道德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