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2013-08-15 00:49杨美玲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模因流行语语言

杨美玲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模因论概述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它是基于基因一词仿造而来。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除了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还可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等途径传播。模因充当了复制因子的角色,它具备了复制因子所具备的所有三个方面的条件,即保留、变异和选择。作为文化传播单位,模因的表现形式繁多,像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房屋建筑样式、链式信件和电子邮件病毒、宗教等等,传播开来就是各种各样的模因 。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称为模因。通过模仿,想法从一个人的脑中传到另一个人的脑中,不断地被复制与传递。模因不是无意识的模仿,而是有选择、有意识地指导思维活动,有其客观的复制程序与传播途径。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工具和信息载体。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以其数字化、实时性和交互性等特征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也导致了语言在网络这一领域中产生新的变化。

二、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在广大网民当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是网民在网络聊天室和BBS等通信工具上的常用词汇和符号。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得到复制和传播。网络流行语包括汉字、拼音、英文字母,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符号和图片。起初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网络人群所使用的特定语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将模因论和网络语言结合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剖析网络流行语现象。

三、模因与网络流行语

首先,Heylighen(1998)认为,模因从被新的宿主选择并随后被传递,要经过4个不同生命周期:(1)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它们就不能称为模因。(3)表达,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就是“表达”。话语是最突出的表达手段。(4)传输,模因表达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在传输阶段,模因从一个宿主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传输的过程也叫做复制。网络流行语正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它体现文化进化的规律。

其次,模因具有选择性,是因为模因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某些信息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易于被人们记住,更易于被传递给别人,成为模因; 而另一些则从来得不到传播,成不了模因。Blackmore 认为“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其功能。当词语作为模因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时,这些模因就变得强大,并进入全民语言而被不断地复制和传播,成为成功的模因(即强势语言模因);有些则为个别现象,转瞬即逝,成为失败的模因(即弱势语言模因)。通常,那些复制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存活时间长的复制因子是强势模因。网络语言模因的复制与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竞争过程。各种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相互之间激烈竞争,以争取被人们接受、采纳。Dawkins认为强势模因具有三个特征,即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保真度”是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要保持其原始核心信息的一致,以不变应万变;“多产性”指模因的复制频率高、传播范围广;“长寿性”指模因在使用中逐渐稳定下来,最终进入民族共同语词汇系统而成为语言模因库中的一分子。因此在竞争过程中,最终获胜的,必将是那些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等指标上表现值较高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此外,Brodie认为,模因进入人们的大脑是不需要准许的,它们可以在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人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这样的模因往往是强势模因。从模因论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凭借流行文化的穿透力进入人们的记忆,被迅速复制,广泛传播,甚至挤占传统表达方式的领地,是一种典型的强势语言模因。Blackmore认为,导致模因分化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原因之一是人类自身的特点和由此决定的模仿能力的限度,如感知系统的特性、注意和记忆的机制等。网络流行语正是因为适应了人类认知系统的某些特点而成为强势语言模因的。具体来讲,网络流行语成为强势语言模因是得益于其经济性和时尚性的特点。

(1)经济性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称作语言的经济性。语言的经济原则要求要尽可能地“节省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了的或比较习惯的、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从语言运用这一更为广泛的视角来说,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总是力求用最小的努力去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美国心理语言学家Grice(1975)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遵守四条“合作原则”,即:①数量原则;②质量原则;③关联原则;④方式原则。总之,他所强调的即是语言的经济高效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语言使用往往遵循“经济原则”,“如果一个词足够的话,决不用第二个”。(郭秀梅,1985:16)。人类言语的创造运用存在着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驱动原理,即省力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说话者一方面尽量简短,另一方面又要让人能够理解,要使每个概念都能用一个对应的词来表达,从而让听者理解起来最省力。网络语言的构词体现了这个特点。

A.数字谐音。这类词以现成的阿拉伯数字形式出现,运用谐音实现表达意义的任务和功能。如“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了)等,简单易记,输入方便。

B.首字母缩略。如“GG”(哥哥);“GF”(girlfriend,女朋友);“DIY”(do it yourself);“BT”(变态)等等,不一而足。

C.文字谐音。如“童鞋”(同学),“酱紫”(这样子),“表”(不要),“神马”(什么),“鸭梨”(压力),“有木有”(有没有)等。

D.语码混合,即把不同的语言、方言杂糅在一起。从广义上讲,不同的符号系统的同时呈现,可以理解为语码混合。此类构词法有将英语夹杂在汉语中的,如“Happy(开心)一下”、“小case(事情)”、“今天太high(兴奋)了”、“你out(过时,跟不上潮流)了”、“Hold(掌控)住”等等。

E.符号语言。它以直观幽默的风格而风靡世界,如:“^_^”(眯着眼睛笑);“<@_@>”(醉了)等。这些符号已成为虚拟社会的最独特的流行语,类似一种新生的象形文字,脱离了所有文字的本体,超越一切语言界限的障碍而广泛流行。

以上列举的构词法都是为达到言语配置的最优化而进行的创造性简化。

(2)时尚性

所谓时尚,就是语言要有时代气息。如果语言时髦,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从而让其广泛地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时尚从来就是和模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倾向于复制那些最为流行的语言信息。被模仿的语言信息越时髦、越新潮,人们就越是模仿它。网络语汇因为时髦,让人感到新奇、刺激、爽口、悦耳,能够及时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或切合大众心态,被人们广泛复制、传播并在日常生活中引用,成为流行的时尚。如:2011年网络流行语“hold住”﹑“有木有”﹑“伤不起”﹑“卖萌”﹑“坑爹”﹑“悲催”等一时风起云涌。此外,还有各种风格迥异的网络语言文体席卷网络,如“淘宝体”﹑“咆哮体”﹑“蓝精灵体”等。

四、结束语

流行语是在某些群体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感染而迅速传播开来的一些时尚的新词语或者新表达。网络的勃兴加速了流行语尤其是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传播。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理论基础上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及语言演变的新理论,它为分析语言的模仿、复制、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与新方法。只有具有强势模因的网络词语才能不断的复制和传播,成为网络流行语。

[1]Blackmore,S.1999.The Meme Machi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rodie,R.Virus of the Mi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eme [M].Seattle: Integra l Press,1996.

[3]Dawkins R.1976.The Selfish Ge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Heylighen,F.1998.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A].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étique, Namur).

[5]付惠英,白丽梅.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3).

[6]郭秀梅.实用英语修辞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7]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8]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9]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10]李果红.Distin对模因论的新评定[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猜你喜欢
模因流行语语言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语言是刀
大学流行语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