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MTI口译硕士能力的培养

2013-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语言

刘 鹏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一、引言

关于翻译的本质,翻译理论家们都曾有精辟的论述。Wills认为,翻译是一个从源语书面语到最佳对等目的语的步骤,要求译者弄懂源语的句法、语义、风格和篇章语用等各个层面[1]。Newmark认为,翻译是将某一语言的书面信息用另一语言等同的信息进行替代的行当[2]。Catford将翻译定义为用另一种语言对等文本替代源语文本的行为[3]。上面三位翻译理论家对翻译进行定义时都强调翻译要“最佳对等(optimally equivalent)”、“等同(the same)”、“对等(equivalent)”。翻译中如何实现原文与译本的对等,达到最佳,其中显然涉及语内和语际比较和断定行为,尤其是语际比较。这种比较牵涉的内容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东西,更可以扩展到包括逻辑、修辞、价值伦理和历史文化等层面,是译员综合能力的体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的翻译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下面分5个部分详细阐释MTI口译硕士应具有的能力,并提出相关的培养对策。

二、MTI口译硕士应具有的能力及其培养对策

口译时,既要能用外语传情达意,又受时间的制约,来不及仔细思考如何翻译,实际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对百科知识的掌握,还与平时的翻译训练、个人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能力等密切相关。

1.过硬的英语听解能力

听力理解能力是口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学生的综合语言和知识水平的反映。译员要能快速、准确地领会原话的语义内涵以及各种附加色彩(语气、态度、情感)等,并利用对等或近似的目的语,完好地传达给听众。在口译过程中,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有6个:口音、语感、词汇量、知识面、注意力以及音量与干扰[4]。英语作为一大语种,在世界上产生了不同的变体。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多接触英语的不同口音、方言及其变体,让学生多听多练,并引导他们总结其中的发音特点和规律。此外,处理好长句,是口译的基本功之一。口译较长的句子时,除了必须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之外,还要训练学会做笔记或速记。不同于意合性的汉语,英语是形合性语言,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手段可以使句子建构得很长,常常从句里面套用从句,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有鉴于此,这就要求口译者熟悉汉英语言不同的句内连结和句间衔接方式,结合语境推断出话语的逻辑顺序和因果联系,准确把握说话人在传达信息意图基础上的交际意图,从而作出正确的抉择。

2.高强的英语表达能力

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语言功底的一种反映。一个合格的口译译员应该长于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能做到言之有序、词能达意、言语流畅,而且要吐词吐字果断、语调干脆利落,最好还能对成语警句运用自如,长于迅速调动自己的语言和知识积累[5]。同时,语言表达过程就是语用过程,要接受语用原则的规约。在口译时,要有效传达说话人表达的不同信息,除了要防止信息过量或信息不足,最关键的是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必须采用与源信息一致的表述方式译出。因此,平时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译训练时,要求他们不断提高口语能力,不仅做到词正腔圆、表达流利,更要地道精当、准确无误。

3.广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翻译内容包罗甚广,复杂多样,因此掌握百科知识越来越重要。著名的口译专家Jean Herbert曾说过,好的译员要既专才,又是通才。即使是比较专业化的国际会议,讲话人也可能涉及许多非本专业的领域。针对某一次会议讨论的专题,译员应该认真准备,阅读有关资料和文件,熟悉要讨论的专题和词汇能及与会各方的立场,这是狭义层次上的准备,这种准备对于做好同声传译非常重要,而增加广义上的背景知识,则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狭义与广义知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6]。口译者如果既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语言功底也深厚,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充分调配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就能在职场上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为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外,导师必须下达定量的阅读任务,督促学生博闻强记,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应对临时的口译任务时,引导学生自己“调配”和“食用”“知识快餐”[7]。

4.敏锐的语言文化差异意识

一名优秀的译员不仅熟练掌握原语和译语,而且对两种语言的差异了如指掌。首先,译员对两种语言的差异要敏锐。英、汉语言悬殊的语形、语序差异,常常给口译造成较大困难。譬如,英语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则多用主动语态;英语多用静态表达法,名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较高,而汉语多用动词,如是等等。因此,作为译员,在互译时就要避免翻译腔,平时应该尽可能多地获取英语语言知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方法,熟悉各种习惯表达法和常用的成语典故,了解语言高雅、俚俗和诙谐之分,懂得夸张、婉转等不同修辞手法,便于口译时能作出精准的反应。在深厚语言功底的基础上,需有对原话所表现的思想、精神、情调、分寸、语气等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译员应能在听到原话的一部分时,就开始获得这种感受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述出来[8]。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Eugene Nida曾言:“为达成真正成功的翻译,了解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词只有在本族文化中使用才有意义。”[9]因此,掌握一种语言,不仅限于掌握其语法和词汇,更要熟悉其赖以生存文化背景。第三,要理解语言的本质。进行跨文化交际或汉外互译时,有必要破除语言和文化障碍,确立自己作为译者的主体性。要认识到各种争夺话语权力和言说空间的语言传统,表面上看是“话语类型”的冲突,本质上也许是精神旨趣的不同,文化选择的殊途,价值观的冲突[10]。口译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汉英语言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汉英语言的共性与差异,树立正确的语言观,以便他们在翻译实践中产生对语言的自觉和对异域文化的思考,加深对自己作为译者的双重身份的认识,从而在双语转换或翻译时能够灵活应对。

5.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

口译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译员要做到遇事不慌,就必须意志坚强、信心十足和自控力强;同时,口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译员当机立断,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主要源自素养。只有平时打牢了基础,训练有素,口译时才会有自信心,才能掌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思维敏捷。教师在平时的培训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采用灵活多样的口译课程组织形式,交替采用如视译、听译、独译、对译、小组操练、现场模拟和实战等不同口译形式锤炼学生,只有经过译场上的摸爬滚打,才能练就好身手。

其次,翻译能力是一个逐渐积累经验的过程,课外口译练习是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多进行口译的自我训练,如进行影子练习(Shadowing)、倒数练习(Backwards Counting)等,努力实践。

第三,口译可以分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会议口译、技术口译、商务口译、展会口译、陪同口译、双语主持、音像听译、出国口译等类型,囿于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加上学制时间的限制,每个学生不可能全方位掌握多种类型的口译技能,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专长和潜力,鼓励他们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下去,逐渐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口译的水平,也可以让他们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

三、结语

总体上说,一名合格的口译硕士毕业生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互译规律,拥有快速、准确地进行遣词造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音基本功、敏锐的听力、超常的词汇量和良好的语感;同时,双语表达能力强,知识面广。翻译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硕士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的更高阶段,应将学生口译潜力的挖掘作为重点,采取讲授、案例分析与各种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翻译锻炼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实践积累经验,摸索口译的规律。同时,帮助学生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接受理论的指导,又善于总结具体经验,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1]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tuttgart: 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1982:3.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7.

[3]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43.

[4]http://wenwen.soso.com/z/q187203657.htm; 2012-09-28 02:46:54.

[5]同声传译(翻译)的职业素养要求[EB/OL].http://www.sosem.cn/zuixindongtai/tongshengfanyi.html; 2012/10/5 20:53.

[6]冯岚.口译特点与教学[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1).

[7]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陈楠.电视同传的发展与译员的培养方向[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d386603bed 5b9f3f90f1 c20.html.

[9]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陈离.“语言自觉”与中国新文学传统[J].当代视野,2010,(6).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语言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口译中的“陷阱”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我有我语言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