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蝶变”——基于安徽省阜阳市的田野调查*

2013-08-15 00:54刘若实刘翠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蝶变阜阳文化站

刘若实,刘翠萍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一、问题提出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内容。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和强调了增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在当前形势下,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既是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学术探索,也是一种现实关怀。

阜阳是一个人口大市,总人口1 014万。长久以来,阜阳给外界留下的多是负面形象。阜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阜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对阜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做深入的研究,可为阜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依据,亦将有助于提升阜阳的形象,推动阜阳的发展,甚至亦将对全省,甚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及观察法。为获取更为真实的资料,真正深入了解阜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调研组先后走访了阜阳市阜南、临泉、颍上、太和、界首的部分乡镇、三十余个乡(镇)村,走访了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村民、学生近千人,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走村入户调查,查看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网吧等各类文化市场。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民问卷600份,干部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农民问卷565份,干部问卷181份。访谈的对象主要有乡镇干部、农民、乡村教师以及各类民间艺人等。

三、阜阳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现状

目前,阜阳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电视,85%以上的农民群众通过看电视了解时事新闻,电视亦是他们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来源。二是网络,此种途径主要是以青少年为主,特别是以青年学生居多,青少年占据93%以上。三是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一部分群众通过借阅报刊、杂志,参加村集体的文化活动来实现。四是电影、戏曲下乡活动,此种主要是以中老年群众为主,每年不定期参加一些活动。五是街头集市市场营销宣传,逢节假日部分群众观看。六是其它类的宣传,比如自购图书、光碟、乡村民间团体表演等活动。上述途径虽不算少,但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经了解,这些途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群众文化生活靠广播电视

目前为止,广播电视仍是广大农民朋友了解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的主要渠道,据我们的数据显示,96%的被访农民是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这是因为阜阳地处平原地区,广播电视信号较为畅通,农村97%以上的村庄都可以收看中央、省、市台8套以上广播电视节目。另外,阜阳沿淮的颍上、阜南、临泉三县的部分乡镇由于省配发了地面卫星接收设施,已能收看25套以上广播电视节目。但部分偏僻较远的村庄也因广播电视光缆线路不能通达,收视效果不太理想。85%以上的乡镇实现了“村村通”,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实现“户户通”。阜阳广大的乡村,村民除日常收听收看的广播电视节目外,能够参与的其它文化活动相对较少。而在农民参与的文化活动中,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据我们了解,庙会占55%,祭祖22%,修家谱12%,烧香拜佛43%,做礼拜34%。只有不到25%的被访村民反映所在村庄信教的情况很少。坦诚地讲,不少村庄的农民文化至今仍带有一种自发、传统甚至迷信色彩,这是不容忽视的。

2.电影戏剧下乡群众乐闻少见

毫无疑问,电影、戏剧、文艺等节目以及其它各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对于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着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戏曲、文艺节目等下乡不能做到常下乡,形式少,次数少;传统剧目虽多,但创新节目少,用群众的话说“年年都是老一套”;另外,贴近农民现实生活的作品数量太少,下乡的效果非常一般,村民的满意度还不到10%。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次数也太少,有时两三个月没有放映一次,有时一年最多放映两至三次。据我们了解,能坚持常年放映的村庄不到5%。广大农村群众对此方面工作意见不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据悉,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资金问题,尽管中央和省用于放映的资金补贴到位,但市县两级财政补贴费却不能保证及时到位。此外,这与电影放映人员缺乏真正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也有一定关系。

3.文化站,农家书屋功能发挥不够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65%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都尚在建设之中,真正能够坚持长时间开放的还不到5%。高达45%的农民不知道乡镇文化站是咋回事,而在对乡镇文化站有一定了解的农民中,也仅有20%的农民和乡镇文化站有过接触。很多乡镇都是有上级领导来检查或重大节假日才临时开放一两天。群众自己开展的活动也很少,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开展不起来文化活动。这一方面是“缺人”,原因包括如下几点:农村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转移,农村精英留守的太少;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人愿意继承;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政府对“人”培养的重视不够,过于重“物”,例如我们发现不少乡镇文化站的电脑因无人懂操作造成大量闲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尴尬境地:“农村文化建设者和受惠对象的流失,农村文化建设也将失去动力和活力。”[1]有65%的乡镇普遍反映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设备配套滞后,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动设备。这集中体现为:锻炼场地和器材的缺乏,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等数量不够,图书数量不够,真正满足农村需求的实用图书更是匮乏。也有43%以上的村民呼吁文化站的场所太远太偏,设备利用率太低,这也是很现实的原因。在不少乡镇的文化站,我们看到很多健身器材都是处于在几尺高的荒草之中。本该用来唱戏的戏台和看电影的广场却被很多农民当成了晒粮的好场地。几乎每个乡镇文化站的门口还都有一个电影院,但是高大的电影院的门口往往也都是杂草横生,它们大多是为了达到“文化示范镇”的标准而兴建的。[2]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变得极为艰难,同时也使文化建设活动失去了凝聚力和感召力。

4.“三合一”农民文化家园点少辐射小

近年在阜阳被称为“三合一”模式的农民文化家园受到农民欢迎。这是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与阜阳市联手在国内首先推出的农村文化服务新模式,搭建起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平台。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解决农民“读书难”、“上网难”等难题,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文化产业新格局,以期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但此种模式目前还仅限于三塔、老集等10个试点,并且现在也只是处于试点阶段,真正能在多大限度上发挥作用,还有待观察。与阜阳157个乡镇相比,还存在点太少面太小的问题,是否适合在广大农村普及还需要一定时日见证。

5.音像、演艺等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缺位

通过对一些集镇的黑网吧、游戏机房、音像店以及农村演艺市场和有关文化市场十几次暗访,并通过多次与农民座谈,可以发现,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在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达90%的乡镇存在“黑网吧”的情况。以人口较为集中老集镇为例,“黑网吧”竟有8个,上网人员85%以上为学龄少年。二是乡镇庙会期间时有低俗演艺活动。上述问题主要归结于:随着近年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其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与此对应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对滞后,阵地缺失等矛盾日益加剧。

四、对策支持

要改变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状况,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收到实效,形成有人想干事,有钱干好事、干成事的良好局面,应努力做到:

1.加强认识

从全市范围来看,部分乡镇对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认识不够深入,尚未用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来指导当前的文化建设活动。理论上的错误并不那么可怕,更可怕的是实践上的错误。当前仍然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往往更注重于经济发展指标。下级政府迫于行政压力自然地将工作重心倾向于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3]调研中我们发现,从县乡到村,领导都谈文化工作很重要,甚至有近期和远期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但大多只是一纸空文,很难落到实处。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转变认识。在当前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忧患意识,必须认清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性,必须增强抓好农村公共文化工作的迫切性,必须坚持抓好农村公共文化工作的经常性。

2.创新机制

一要建立考核机制。文化工作也应细化、量化,纳入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指标。二要明确激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做得好的乡镇、村应经常进行奖励,并积极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照顾和奖励那些长期坚守农村文化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积极鼓励创作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优秀作品,对成绩突出的拔尖人才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三要引进市场机制。大力兴办各类文化市场,激活农民文化消费心理,是解决农村文化生活枯燥单调的好办法。要大力宣传进行适度文化消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力宣传文化消费对改善提高生活水准的促进作用。制定好相关政策,给予经营者优惠待遇,帮助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使农民在文化市场中获得利益。四要强化管理机制。由于目前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一些黄色影碟、不健康书刊及赌博迷信活动等现象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了恶劣影响。为此,治理好农村文化市场,扫除精神垃圾,才能确保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3.增加投入

开展农村文化事业,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基本保障。在当前阶段,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需要,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是各级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把各级文化部门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逐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并在资金的使用上尽可能给予一定照顾。市、县(区)两级财政应建立农村文化发展基金,乡镇财政予以配套,并确保专款专用。要完善扶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济政策,如增加政府投入政策和吸收社会资金的措施。

4.抓好队伍

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活跃农村文化的关键部分。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选对带头人。文化站长是开展乡镇文化工作的领军者,站长的人选正确与否意义重大。打破原有用人模式,在更广范围录用人才,实行任期聘用考核制度,任用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群众信得过的人。另外,实行竞聘上岗,图书管理员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制定明确的进人标准。(2)狠抓业务培训。制定详细规划,“走出去、请进来”或以会代训,可定期举办诸如美术、书法、摄影、戏曲、音乐、舞蹈、乐器等方面的培训,深入挖掘和培养业余文化人才和业务骨干,以期真正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队伍。(3)发挥标兵示范作用。农村地广人多,要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农民中热爱文化艺术、具有特长、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标兵,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团结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民间文艺向健康方向发展,并能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文化工作需要,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畅通渠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明显变化,已由过去的小部分人享受找乐变为现在大多数人的“求富、求知、求乐”。农民群众希望加入各类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素质、获取技能知识、赢得市场信息、增加法律知识,进而能够治穷致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乡镇文化站应清醒认识这种已有变化,运用多种现代凭借,激发农民群众兴趣,实现对他们文化生活的正确引导。文化站工作人员应完善已有设施,更新设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革新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摆脱落后模式,深挖有时代特色、适合农民口味、符合农民情趣的花样品种。“文化下乡”不是短期任务,文化部门要真正从农村现实和农民需求出发,讲求实效、持之以恒、打造品牌、形成制度,不断丰富活动内容。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下乡队伍,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1]课题组.安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效益研究——以凤阳为例[J].江淮论坛,2011,(1).

[2]陈仁铭.略论当前农村文化主要矛盾[J].中国农村观察,2007,(2).

[3]吴理财,夏国锋.农民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7,(2).

猜你喜欢
蝶变阜阳文化站
皖美出行“蝶变”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蝶变cosplayer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中国制造“蝶变”40年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