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古文化在现代生态旅游活动中的利用

2013-08-15 00:49何晓光杨晓俊张书怀
陕西林业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古文化太白山仙台

何晓光,杨晓俊,张书怀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眉县 722300)

太白山因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自古至今是一座自然与文化名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太白积雪六月天”是闻名遐迩的陕西关中古“八景”之一,集“雄、奇、险、秀、幽、古”于一体的自然景观,现今更是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另外,自西汉至今太白山与宗教、文化等活动融为一体,宗教活动主要以道、佛两教活动为主:高山区以道教活动为主,中低山区以佛教活动为主。2000多年的宗教文化活动也为太白山留下了众多文化与遗迹,主要有三种类型:寺庙、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建筑及遗迹,铁钟、铁瓦、铁神像等宗教文物,以宗教活动为主的神话传说、历史典古等“仙境”文化。这些历史建筑、遗迹及以其为依托的宗教等文化活动,促进了太白山声明的形成和传播,也可以为今天太白山旅游资源合理、有效、有序开发所利用。

1 太白山宗教等文化增进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

1.1 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古文化赋予山水以神韵灵气

太白山峰岭陡峭,气候多变,物种丰富,河流密布,自然景观多样,冰川地貌特殊,据不完全统计,太白山共有各类自然景观、景点七百余处,这些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景点,绝大多数分布在通往主峰拔仙台的五条登山线路上,而宗教寺庙、道观等几乎建在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这五条登山线路上,使太白山美妙山水与宗教神奇文化和丰厚古文化紧密结合,互为依托,相互作用。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古文化的依托场所,而古老神奇的宗教文化则为优美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更多的神韵和灵气,让人们在体验、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更好地接受宗教文化洗礼和熏陶。太白山自然风景带给人们的是外在、感官享受,呈现给人无比震撼外在美的同时,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古文化也带给人以心灵的洗礼,是精神愉悦和润物细无声的内在美。太白山自然景色让人留连忘返,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古文化却更让人回味无穷。

太白山主峰(即秦岭主峰)拔仙台,海拔3 771.2m,孤高独秀,崖壁如削,壁立千仞,直插云端,蔚为壮观,“耸崎关中,照临西土”。登临拔仙台“侧俯群山如岗阜,远眺渭水如银带”,“直出浮云间,昂然于天外”,“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拔仙台以南二、三千米扇形范围内,分布有雷神庙、大太白庙、灵官殿、二太白庙、三太白庙、玉皇池庙、佛爷池、三官殿遗址等。拔仙台庙背临悬崖,势若悬空,面向浩渺的高山峻岭,既有凌空腾飞之势,又有高山平原超凡脱俗之奇。拔仙台寺庙建筑群,更体现了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超凡脱俗的“仙境”。游人每临其间,便会油然生出一种如临仙境,超脱红尘,不为名累,不被利羁,悠然淡定,自由自在的心灵体验,脱骨换胎的精神洗礼。

1.2 宗教建筑古文物等成为新的旅游吸引力

太白山千百年来着的宗教活动,遗留了许多珍贵的宗教建筑、宗教文物等古文化遗产,据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997年调查,太白山现存宗教寺庙殿宇36 处,房屋140余间,主要分布于5条登山古道(图1):(1)眉县营头镇—蒿坪寺—菩萨大殿—斗母宫—平安寺—放羊寺—文公庙—拔仙台;(2)眉县汤峪镇远门口—钟吕坪—下板寺—小文公—文公庙—拔仙台;(3)太白县嘴头镇唐口—西太白庙—娘娘祠—白起庙—雷公殿—莲花寺—拔仙台;(4)周至县厚畛子镇—铁甲树—老君殿—南天门—药王殿—玉皇池—三爷海—二爷海—拔仙台;(5)周至县老县城—都督门—老庙子—将军石—跑马梁—拔仙台。这些寺庙、殿宇大多建于山脊、山崖、山坡等视野开阔、水源充足、风景秀丽的地方。个别斗室状小庙更是建在奇峰悬崖之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之感,更增添了旅游吸引力。

太白山现存道、佛宗教活动留存的铁、铜、石、木、泥塑等质地神像320 余尊,铁碑、石碑30 余通,各种铁钟、香炉、磬等宗教文物190余件,石雕10余件,牌匾、楹联、石刻等20 余件。这些宗教文物做工精细,形态逼真,加之年代久远,愈加弥足珍贵,大多设置在寺庙,供游人祭祀、朝拜。以宗教建筑、宗教文物为载体和依托而形成的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古文化,既增加了无限神韵、灵气和神秘之感,又是吸引游客的另一独有资源。

1.3 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古文化使旅游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因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宗教活动,而形成的太白山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古文化,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如神秘性,主要包括:

(1)以典故传说为主的“神文化”。正式收集出版的太白山典故传说有91个,如拔仙台传说,三霄五阵传说,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传说,太白积雪传说,太白茶传说,手掌参传说等,内容主要涉及高台教化、弃恶扬善,将因果报应、修身养性、终成正果寓于山水及神话传说之中。

(2)历代文人墨客遗留的优美诗赋词颂。据不完全统计,从汉代到明、清,有关太白山的著名遗存诗词有105首,主要赞美太白山自然风光,是我国古代山水诗词苑中的一朵奇葩,如唐代李白的《登太白山》、宋代苏轼的《太白山祷雨》、元代朱铎的《太白山》、明代何景明的《太白山歌》、清代李柏的《登太白山》等;近现代以太白山为对象创作的小说、散文集7部,游记散文113篇,当代名人及获奖诗词175首,楹联30幅,让太白山文化更加绚丽多姿。

(3)以唐代名医孙思邈采药治病,编著《千金方》为主的药学文化。孙思邈先后三次在太白山采药救民,普度众生,被人尊称“药王”。至今,在太白山区域分布有30余处药王庙、药王祠、药王洞等,大部分供奉有药王神像,药王孙思邈已成为太白山区域中医、草医们的精神楷模。另外,太白山知名草医专家—李白生,潜心研究草医数十年,著有《太白草药性赋》、《草药性歌诀》、《七药药性歌括》等,流传至今,也是太白山医药草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以褒斜、傥骆古道及张载墓、李柏墓(祠)为主的古遗迹文化。太白山区域有褒斜、傥骆古道,以及支线栈道12条,现存栈道遗址27处,古墓葬5处,其中,张载、李柏墓(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也是太白山积淀丰厚的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5)因太白山独特自然环境引起的天象景观—“佛光”,而形成的“佛光文化”。在太白山海拔2 800m 以上山区,如拔仙台、斗母宫、平安寺等位于南北走向山脊上,早晚云雾升腾,光影在云雾中折射形成七彩光环,雨过天晴后,山脊东南侧升起彩色光环,这种奇特的天象景观被朝山拜佛之人用于宗教文化典故之中,并逐渐演变为独具特色的太白山“佛光文化”。

2 太白山生态旅游利用以宗教文化为主古文化的途径

利用已与太白山优美自然景观融合的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古文化,开展旅游活动,是推动推动区域生态旅游、提升旅游品位、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为游人提供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文化产品,满足游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主要途径有如下。

2.1 打造极具特色的宗教活动场所,以点带面

主要分布在五条登顶线路的寺庙建筑等太白山宗教活动场所及遗址,短期内难以全部恢复,本着体现宗教文化特色与保护自然景观相协调,先重点后一般逐步推进的原则,可在不同区域分别优先打造几个各具特色的宗教活动场所,如中低山区眉县汤峪口太白庙—开天关一线的寺庙,眉县小法仪远门口周边寺庙群,眉县营头镇蒿坪寺—菩萨大殿一线的寺庙,太白山主峰拔仙台周围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等周边的寺庙群。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兼顾各方利益,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建设和管理。

2.2 提升太白山古文化品位,增强旅游吸引力

通过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广泛征求、吸纳文化素材,引进和组织专门人才,继续汇编整理太白山宗教文化以及古文化遗产中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歌赋、药学文化、佛光文化等,让太白山古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之逐步走上舞台、走进荧屏,进入旅游活动之中,成为太白山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吸引源,进一步传播和扩大影响力。古文化开发形式可以借鉴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浙江杭州“宋城”等。

2.3 深度开发宗教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旅游文化需求

根据太白山古文化特色及自然资源特点,不断挖掘和开发古文化丰富内涵,逐步开发出具有宗教特点和显著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木鱼、进香袋、念珠等佛事活动用具,桃木剑、桃木符等道教器具,起于“太白积雪六月天”、“太白茶”等传说的食品、饮料等。

2.4 提高宗教人士素质和能力,传承和弘扬太白山宗教文化

针对太白山宗教活动较多且不断扩大,而宗教人士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宗教知识不足,宗教活动经费与宗教人士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民众布施,宗教活动规模小、水平低、影响力不充分,与旅游活动衔接不完全通畅等问题,应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提高太白山宗教人士的知识层次和活动能力,统一协调和组织宗教文化与旅游活动,使以宗教为主的太白山古文化不断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古文化太白山仙台
太白山琐感
古文化元素在应用市场的发展研究
践行幸福教育 奠基幸福人生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仙台小学
夏日太白山 九岳
三仙台
高树标 《仙台》 190cmX290cm 纸本水墨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天津古文化街游记
上海金龙古文化艺术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人间仙境太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