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观点探讨假新闻防治体系的建立

2013-08-15 00:54栾相科
视听 2013年7期
关键词:系统论大公报假新闻

■栾相科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本质的要求。尽管由于当今媒体环境复杂多变,孳生了越来越多的假新闻,并使得它们的生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变得更为不确定,但对于这些假新闻,我们依然要坚决予以抵制和防治。本文从社会系统论的观点来探讨假新闻防治体系的建立。

一、人人喊打却打不死的假新闻

4月18 日,香港《大公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的报道:46岁“的哥”郭立新于3月1 日晚在北京鼓楼大街附近遇上了打车的习总书记,并把他送到了钓鱼台宾馆。文中还一并刊登了郭师傅的照片和习总书记给郭师傅题写的“一帆风顺”四个字。这一新闻很快扩散开来,被众多媒体转载。然而,当天傍晚新华社官方微博称《大公报》刊登的这篇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随后,《大公报》发出致歉公告。

其实,关于假新闻的防治,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从《泰坦尼克号》裸戏被广电总局删减到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从长春市的178 个人跨过晕倒老人到深圳市最美女孩给流浪老人喂饭,假新闻似乎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假新闻出现频率的增多,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便会下降,长此以往的话,整个媒体行业都会受到严重的、乃至致命的打击,进而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可否认,假新闻的大量出现和传播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长计议,从源头出发,运用社会系统论的观点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体系,以期能够尽量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假新闻防治体系的系统论解析

从社会系统论的观点来建构假新闻的防治体系,首先必须将假新闻的防治体系看成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其创立者贝塔朗菲是这样定义的:“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系统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①一般说来,现实社会中不存在没有任何内在相关性的事物群体,不存在数学意义的独立元。从这个意义来看,假新闻的防治体系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存在,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

1.内在联系性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系统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构建假新闻的防治体系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最大化地利用各要素,实现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使整个系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例如,在采写一条新闻的时候,记者首先要保证自己掌握到的信息是真实的。之后,媒体在刊登这条消息之前,编辑需要对这条新闻进行进一步核查,这就包括对记者此前掌握到的信息进行验证。最后,一旦假新闻出现,相关监督、监管部门和媒体也应当就此前记者手里的信息进行再次核实和查证,找到其不真实的地方,进行反省和检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最初记者手里的消息来为整个假新闻防治体系提供不同的服务,这就是系统的内在联系性。

2.整体突现性

新系统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出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这种性质只能在系统整体中表现出来,一旦把系统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便不复存在。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②同样地,假新闻防治体系也具有整体突现性,只有构成这一体系的各要素都各司其职,才能保证这套防治体系发挥其特有的效力。

整个假新闻防治体系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和治理假新闻现象。而这一结果是多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它需要媒体、受众、监督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媒体需要对自己的报道负责任,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受众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听信谣言;监督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则应承担起监督和监管的责任,让我们的媒体环境更真实、更纯洁。只有当这些要素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整个系统才能发挥防治假新闻的功能和效用。

3.开放环境性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系统都是要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这种影响或者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了系统的最终运行和功能发挥情况。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为系统的运行营造更为适合的外部环境,以便于系统更好地运行下去。而系统的这种开放性在媒体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表现得尤为明显。

假新闻的出现,固然有记者、媒体的主观原因,但是一些来自于外部的客观原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社会风气的不正、媒体受到的外力干扰等因素。只有内外双管齐下,假新闻现象才能得到缓解和有效治理。

三、构建假新闻防治体系的应对策略

防治假新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它需要各个行为主体的持续关注和共同努力。笔者在这里试着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析这一现象,以期能够拓宽防治假新闻的思路,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积累更多的经验。

1.关键——媒体加强自律和他律,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媒体是假新闻防治体系当中的第一位把关人,在系统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当中,应当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恪守职业道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做到自律和他律的有效结合,严防新闻失实现象的产生。此外,对于热心群众和通讯员提供的线索和消息,也要核实后再做报道。要求记者时刻保有质疑的精神,防止新闻失实现象的产生,既是其自律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也符合系统论的观点。记者是假新闻防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其他行为主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这一环的问题处理好了,对其他主体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如果记者对待新闻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就会影响到编辑、政府相关部门等后续工作,假新闻便会产生,严重的话,就会产生更多恶劣的影响。

这次的习总书记打车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大公报》的记者在报道之前没有做足功课,直接导致虚假新闻被刊登出来。国家领导人的安保措施是有严格规定的,习总书记出行不可能只有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另外,习书记就任后曾提出八条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不题字”,领导人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试问郭师傅手里又怎会有习书记所题的“一帆风顺”四个字?诸如此类的疑点比比皆是,如果《大公报》能够在发稿之前,对这条新闻稍加核实的话,就会避免这次假新闻事件的发生。然而更为糟糕的是,在这条假新闻出现后,内地各家媒体纷纷转载,进一步扩散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也使其危害大大加剧。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要重视系统里的每一个元素,尤其是那些处于特殊位置的组分。

2.保障——人尽其事物当其用,各个环节有机配合

根据系统论的整体突现性,我们得知只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具备防治假新闻的作用,任何单独的某一个元素或者某几个元素的机械叠加,都不能有效地防治假新闻。换言之,防治假新闻体系中的每个元素和环节都应当是各尽其职、相互配合的。具体说来,这包括记者采写新闻、核实新闻、编辑审稿、媒体相关负责领导签发、其他媒体转载等环节,当然也包括在假新闻现象出现以后,媒体的及时更正和反思总结等治理行为。

4月16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其中要求各类新闻单位均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体、境外网站新闻信息产品。③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大公报》的假新闻事件产生以后,国内媒体,尤其是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这条境外媒体的消息,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增加假新闻的负面效应,不利于其防治体系的建立。此外,新华社对于这起假新闻事件的处理上也稍欠妥当。它只是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消息,证实《大公报》的报道是虚假新闻,而并没有详细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未对公众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和交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未来不断改正的。

3.基础——协调系统外部环境,扫除假新闻孳生土壤

环境对系统有两种相反的作用或输入,给系统提供生存发展空间、资源、激励或其他条件,是积极的作用;给系统施加约束、扰动、压力甚至危害系统的生存发展,是消极的作用。④要想系统顺利地运行下去,我们就需要营造有利于其成长的环境,扩大有利的输入,力避不利的输入。

假新闻防治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属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逐渐转好,当医疗、住房、教育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当我们的祖国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的时候,我想假新闻的现象也一定会得到改善和缓解。而这一切,需要我们所有人——媒体、读者、相关监管部门、政府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26-28。

②同①,P29。

③晋雅芬:《总局将加强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4-16(1)。

④同①,P43。

猜你喜欢
系统论大公报假新闻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