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对会计职业发展方向的影响

2013-08-15 00:52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工作会计人员

谢 睿

(华能济宁运河发电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272057)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应用科技手段,它包含了电子计算机科学、会计科学、信息科学的内容,它的运行严格遵守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能够按照会计主体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甚至能进行报表因素分析,大大解放了原始手工繁琐的会计工作,是会计发展历程中的巨大进步。近年来,全球性会计电算化趋向于和ERP(企业资源系统)整合在一起,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的内涵。

一、电算化会计发展历程

电算化会计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它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不断地飞速前进。

(一)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1946年诞生于美国。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用计算机计算职工的薪金,标志着会计电算化这门学科的产生。7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软、硬件得到了飞速发展,使会计电算化也迅速地发展起来。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始逐渐占据会计工作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情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慢发展阶段。

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7年,大约在70年代,我国开始会计电算化的探索。1983年开始大量引进PC机,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个阶段,主要是为电算化会计做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自发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不同经济形式主体纷纷出现,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不同性质的公司企业,原始的手工会计渐渐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记账的时间性、准确性、综合性需求。一些有前瞻性的企业出资,请软件公司编写会计应用软件。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会计电算化领导小组,此后在全国掀起了应用和开发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热潮。由于应用计算机的经验不足、会计理论准备和专业性综合性的人才缺乏,同时缺少规模性的组织管理工作,结果导致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开发,浪费了许多人、财、物力。

第三阶段: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发展阶段。

为避免上述混乱局面的扩大,财政部于1987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此后财政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会计核算软件及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使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向法制化、通用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从此,我国会计电算化走上有组织有计划的规范化发展道路。会计电算化普及面更广、管理更加规范、通用软件更实用、开发水平更高、软件标准更成熟。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现状

截止到目前,全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形式发展到单机版、多用户版(服务器)、网络版、ERP等各种模式。近年来,尤其以融合了ERP(企业资源系统)的新会计电算化核算模式,成为大企业集团公司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形式。新核算模式目的是将财务核算与企业的生产流程、资金流、资产状况仍至企业的各项指标结合在一起,使会计核算不再是独立系统,它与生产流程密不可分,它将物资流、资金流、生产流合为一体,大大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实现了集团公司高层领导远在千里之外就能够实时、详细地了解基层具体工作的目的。

会计人员在逐步脱离手工会计之后,每天时时与计算机打交道,逐渐将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工作区分开来,并产生了新的会计工作特征:

(一)会计原本是用专门的会计语言来说明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及经济现状,并进行职业判断。会计语言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从而决定了它的独立性。而通过使用新电算化软件之后,财务信息不再被特定的财务人员所掌握,它被计算机语言转换,呈现在更多人面前,其特殊性、专业性逐步被削弱。

(二)计算机语言将部分取代会计语言。电算化系统利用计算机语言作为过渡媒介,把会计信息反馈转化成经济主体的财务图表、数据图、经济指标表,不再是专业性强独立的财务账簿、财务表格。在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表述中,财务术语、财务人员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三)通过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企业对财务核算人员需求大大减少,需求将主要针对两端的会计人员,即初级会计人员-出纳等(从事部分线下业务-现金、银行业务)和高层管理会计人员。由于部分线下业务-现金、银行业务,涉及到银行等跨主体之间的业务办理,无法由企业的电算化系统统一操作末端,出纳人员的部分工作依然要求由人工进行,这些工作无法由本企业主体的会计核算系统替代。高层管理会计人员(即财会政策、账务业务处理流程的制订人和通过业务数据能进行深层管理业务分析的会计),由于电算化系统需要由熟悉财会政策、账务业务处理流程的高级会计人员来制订会计核算规则,需要能懂得全面和特定业务的会计人员进行经济指标分析,尤其是具有行业或专业特点的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分析。职业性专业分析的特点决定了电算化软件依然不能全面替代会计核算分析工作,不能取代财务管理分析工作。因此两端的会计人员仍不可或缺,但企业的需求量不大。

(四)中端会计人员处于逐渐被取代的尴尬境地。中端会计人员的一部分基础核算工作由基层生产人员提供生产数据而被取代,部分薪酬核算工作由人资部门员工和薪酬核算软件替代,一部分核算工作由软件程序自动记账替代,简单的报表及分析,能够由高级管理人员设置的分析、图表软件程序自动生成。中端会计人员的核算、记账工作量将大大减少,原本这部分人员正是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中间力量,也是众多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和程序设置,将极大地减少核算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从而减少会计人员的配置。

(五)会计电算化进程将极大地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是:有些职务如果由一个人担任,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错误和舞弊行为,则不能由一人担任。由于电算化程序的发展,解放了传统会计的工作量,减少了劳动强度,使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能够实现一人多岗。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就越发重要。传统会计工作进行内部控制,大多以内部牵制制度为主,能实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和授权控制、会计记录控制等手段,相对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等方面则费时费力且收效不大。但电算化软件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通过程序设置,对内部控制过程、结果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形成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更好地将预算控制这个管理难题解决。通过电算化软件系统,可以强化内部控制,减少人为干扰因素,提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电算化软件系统自身也存在风险,会带来电子信息系统开发和技术控制方面的问题。例如:系统开发规划不合理,开发的执行程序中有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有漏洞。但是相信通过电算化程序的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发展得更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发展方向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目前程度,它影响到会计职业已经与传统会计职业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主体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更专业性。管理者要求会计人员能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能更深入地计算分析出各生产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并通过职业判断,对未来发展有合理的预测。管理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大局观,不仅能够分析企业当前财务状况,而且能根据当前财务状况及社会环境和国内外的经济走势,能对企业未来为适应改变而作出的调整政策有明确的思路。

(二)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以前会计工作重视核算,会计工作成果主要展示的是事后分析、事后控制。当下的会计人员由以记账、核算为工作重点,转向财务管理。比如,会计人员借助电算化软件,可以事先把费用指标、成本指标分解成按月完成,或分解到各生产部门或生产项目下,从而严格控制费用成本的发生。会计人员设置好软件系统命令后,一旦超出分解指标值,系统会自动提示或阻止费用发生,达到事前控制的目标,实现费用成本的有效管理。

(三)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能更好地完成内控制度目标。近年来财政部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并要求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限期内实施。通过电算化软件中的功能设置和角色分配,可以人为地分配生产人员、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可以设定审批权限、审批流程,也可以人为地设定预算项目、预算费用,达到事前控制,这些都是以前传统财务人员或企业管理者想要实现又难以实现的功能,通过电算化软件(ERP)的功能得以实施。电算化软件功能的拓展同时也带来内控管理的新要求,要求促使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既要能操作使用,又要懂操作原理,会查找漏洞同时解决问题,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四)尽管通过使用电算化软件,使财务工作呈现复杂性、多样性,但是会计工作的实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从没有改变。因此为了满足管理者的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的把握要更深入更准确,能够在众多复杂的业务形式中,准确体现业务的经济内容,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财务状况、盈利水平。

总之,会计这个职业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实践,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经济主体和管理者的实际需要。当社会经济主体不断进步,经济业务类型层出不穷,他们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所以会计这个职业也在不断突破,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会计核算记账,也不能满足于泛泛地分析、管理,要上升到具有系统观层面,做到既能准确核算又能进行分析、管理,做到能通过电算化系统降低风险、合理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新型会计。

[1]陈福军.会计电算化[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王斌,张辉.会计电算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

[3]杨耀伟.企业会计电算化核算下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财会通讯,2008,(12).

猜你喜欢
电算化会计工作会计人员
谈当前高校会计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会计工作现状研究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和审计的冲击
浅议电算化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