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的思考

2013-08-15 00:50□文/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20期
关键词:辽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民族

□文/王 冬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河北·石家庄)

提到魏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我们首先会想到唐太宗,因为这是唐太宗采取的民族开化政策。我们首先看“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的表面含义:中国历史表明只要国内稳定,内部团结,外部势力无不是四方来贺,俯首称臣。因为内部的安定团结是抵御外敌强有力的保障。试想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如何来抵御外敌的入侵?很显然,不团结就不能一致对外,是不可能集体抗辱的。再看深层含义:对外发展的前提必须先优化整合内部力量,这样才会有竞争力,对外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政策中主要涉及两股势力:外部势力和内部势力。内部势力又分为多股小势力,它们从属于内部却各自有一个利益群体,他们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时问题就出来了,当“外”入侵“内”时,看内部各分裂势力该怎么办?确切地说,就是内部各自的领导层该做出什么决策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下面我们就用具体事例来分析一下魏征的“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政策的合理性。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秦王嬴政利用基本成熟的统一条件,首先灭掉六国,统一越族地区,最后再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在当时的条件下,外有匈奴侵扰,内有六国、越族地区分裂,嬴政审时度势,先灭六国,等内部一安定便命蒙恬发兵30万出击匈奴,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原的安全。这个时候嬴政把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当成首要选择,等待力量积蓄再谋外侮。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海盗等,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针对这种情况,以戚继光为代表的统治阶级进入沿海地区后,并没有急于灭日寇,而是先整顿内部。惩办奸商,防止其内外勾结;整顿军队,训练百姓,提高自身战斗力。等待内部安定一成熟,一举肃清日寇。根据《明史》载:戚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正是戚继光首先对内负责的态度才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还有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面对俄国的入侵,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不定,康熙帝力排众议,坚持捍卫边疆、保家卫国,说服朝廷上下,这样君臣同心团结一致,这是自卫反击战胜利的前提条件。稳定内部局势保证了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9世纪末,面对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义和团不计前嫌,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扶清”是内部求团结的表现,这样才能更好打击列强,所以在前期得到了清政府的积极响应,二者合一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略行为。看来,各个具体事例中的决策者都抓住了内部团结与稳定这个主要矛盾,内部暂时的争议处于次要地位,为了整体为了全局,必须先稳定内部才能更好地对外发展,一系列结果显示“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的确发挥了作用。

其次,来看“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的深层含义的代表之作。近几年来,为了响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关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的态势愈发明显。中国开始向一个“文化输出国过渡”,这使我们国人愈发自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他代表着中国气度、中国风度。对比我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唐朝,当时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强国,因此周边各国先后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汉文化,特别是当时的唐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丰碑,几乎当时的大部分人都能作出诗来,看来文化普及相当广泛。我们现在积极地向世界传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时,同样应把关切的目光放在国内,放在我们大部分公民身上,我们的文化我们必须先继承。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很多地方落脚了,不仅局限在亚洲国家,如今许多西方国家也把目光放在了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身上,积极吸收借鉴儒家思想。但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是不够的,一年一度的孔子文化节的确隆重热闹,但主办方也坦言没有走进大众,在普通老百姓中宣传力度不够。这样的问题其实不是个别现象,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不是少数文化精英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华夏子女的财富和责任。今天传统文化离年轻人越来越远,像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一样,文科生还学些传统文化,理科生学的很少,所以我们很难理解其中的精华和内涵。在笔者看来,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向大众普及,向每个学生普及,这总比一群人穿着古装祭孔更有意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就会发现和谐社会建设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不仅是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同样也是我们追求的社会所在。文化输出是为了对外传播我国民族文化,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文化输出要获得国际认可的前提是我们对我们的文化必须有精深的了解与认识。为此,我们要优先继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样在我们消化吸收后再对外传播会更好。因此,笔者认为民族文化应该将本国继承放在首位,并把它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并付诸实际行动,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争取墙内墙外花一样香。

最后,我们来看“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的错误应用。北宋统治者面对辽国的入侵,由以前的进攻转为防御,确定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它把主要力量放在了对本国人民的防范和镇压上,这是“守内”的表现,也是以为“中国既安”,万事大吉的表现。对外则妥协退让求和,这是“虚外”的表现,想以此来让“远人自服”。北宋的统治者没有看到辽国的威胁远远大于本国人民的反抗,还把“安定内部”当作首要任务,这样它一步一步地失去民心走向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这时外敌入侵北宋应看到辽国入侵是主要矛盾,而且本国人民的反抗主要也是由辽国入侵,本国政府不抵抗引起,应先解决辽国,再谋求国内稳定是正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太平天国)和外患(外国侵略者)的问题,清政府甚至联合外国侵略者共同打击太平天国。尤其是曾国藩曾经提出:今日合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如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兵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话同样反映了剿发捻在勤远略的前面,也就是将平定内部又放在远人侵略的前面,清政府和太平天国在抗击侵略是一致的,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反而反其道行之,这样做的后果是内乱平不了,外患除不了,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从上述事例可知,对“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的不恰当应用,导致了其成为不正确的代言。其实,这是决策者们没有认识到中国既安和远人自服的实质关系,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所以注定是失败的。

通过上述合理性和错误性事例的对比,我们不仅要好好反省一下,对于“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我们必须从具体的政策内容解放出来,换个角度,把它放在历史长河中去洗涤,我们可以发现新的东西。这个政策的产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和错误应用的事例,但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经过客观分析之后再做定论,否则就会造成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不良后果。把这种政策影射到社会中来,关于稳定内部和对外政策的先后决定,必须根据客观现实的状况,经过调查研究,抓住谁是主要矛盾,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可能使决策合乎规律,顺应时代潮流,让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其不良影响。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古代史全一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中国近代史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辽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民族
我们的民族
宋朝官员:公费出国也不去
多元民族
“神智体”里奥妙多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NO制备和性质的微型实验
用心探讨例题 品出其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