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唯物史观 坚持群众路线

2013-08-19 08:18
观察与思考 2013年10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人民出版社唯物史观

□ 雷 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伟大的认识工具。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对立面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研究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唯物史观。它的对立面是历史唯心主义,简称唯心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机器大工业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它的时代背景。那时以来,它一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用以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一、唯物史观是与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科学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是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即总看法。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各种学派。他说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正确地反映现实?对此作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往往也可以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分开来。

这个原理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就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两者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谁是决定的、谁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肯定社会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过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说主观精神“反映”社会存在当然是虚妄的了。两种历史观的对立,说到底是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

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主要指各种思想和观点。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最高问题出发,两种历史观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上必然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

(一)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在唯物史观看来,生活在任何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第一个前提是要有吃、喝、住、穿,这就首先必须劳动,必须生产,然后才谈得上从事各种精神活动。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并由此产生各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状况注定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和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它只有在物质资料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在一定生产方式的范围内,才能发挥反作用。唯心史观则认为人的思想和主观意志,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林彪、“四人帮”一伙根本瞧不起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鼓吹精神万能论、意志决定论,是这种唯心史观的突出表现。

(二)社会发展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在唯物史观看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们既不能自由选择一种生产力,也不能自由选择一种生产关系。它们两者取决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先前已经存在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使这些关系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生产关系的变更,全部庞大的精神意识形态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于是社会就从原有形态转变为另一种新形态。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种基本社会形态就是这样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向前发展的。这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完全可以认识却绝对不能改变这些规律。唯心史观则认为人类历史充满着杂乱无章的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堆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并无规律可循,最终还是人的精神意志和思想动机支配着历史运动的走向。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会产生开历史倒车的幻想。我国现在有极少数想走过去封闭僵化老路的人,实质也是抱有这种幻想。

(三)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谁

在唯物史观看来,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历史的主要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者”当然是最广大劳动人民而不是少数剥削者。之所以说“主要”而不是唯一,是因为当剥削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过进步作用。但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则恰恰看不到和不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特别是某些“英雄豪杰”的思想动机。我国“文化大革命”年代掀起的个人迷信狂热,是这种唯心史观的充分暴露。当前一些同志对少数“精英人物”的能量吹得天花乱坠,对广大“草民百姓”的作用却不屑一顾,也是这种唯心史观的明显表现。

这就是唯物和唯心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分歧和对立。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①《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正是赖有这一成果,才使人们能从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混乱和迷雾中走了出来,把握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能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从空想变为科学;能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找到普遍适用的指导原则;能为人们如实认识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确立唯一客观公正的标准;能为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能为共产党人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指明根本方向。

二、唯物史观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最终归宿是群众观点

唯物史观博大精深,它是由一系列科学观点构成的统一而严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以下仅列举我们要着重掌握的四个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并说明何者是其灵魂和最终归宿。

(一)生产力观点

唯物史观的最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和终极原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以及全部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马克思说过:“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他还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这就是“两个决不会”的著名观点,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任何社会变革的最重要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论者。列宁指出:“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①《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②《列宁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毛泽东强调:“检验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邓小平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唯其如此,他把大大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1987年党的十三大从十二个方面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后,强调指出:“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并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宣布:“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58页。今天我们回顾、评价和深化改革,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牢牢把握的,就是唯物史观的这一生产力观点,否则什么问题都讲不清楚。

(二)社会基本矛盾观点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引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矛盾,是社会其他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它的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话,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讲的就是社会基本矛盾。他正是在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研究中,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研究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即“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

毛泽东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首次明确提出“社会基本矛盾”概念,指出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这两对矛盾,只是与旧社会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不可能由旧制度本身来解决;我国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则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适应是主要方面,不适应是非主要方面,它们不是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正是这种情况以及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些论述实际上是深刻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改革的根据和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中的动力作用,以及改革的性质和方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底子薄弱,国情复杂。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经常变化和改革之中。要正确认识这个社会,正确对待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应对改革面临的挑战,必须用社会基本矛盾观点作指导,观察、思考和处理一切重大问题。当年邓小平就是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揭示经济政治等体制的严重弊端,区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论证改革的必然性、紧迫性及其性质、方向和途径的。

(三)阶级观点

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出现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的消灭则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阶级从产生到消灭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经历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至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有阶级的存在,就会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而阶级斗争与社会基本矛盾密不可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阶级关系,通过阶级斗争来展开它的运动过程。于是阶级斗争成了阶级社会发展进程的直接动力。阶级观点首先是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观点。列宁说,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⑥《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从有阶级到无阶级过渡的社会,情况非常特殊和复杂。按本性来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而消灭阶级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所以在社会主义阶段上,阶级观点仍然不能丢。过去“左”的年代我们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陷入迷雾,并非唯物史观阶级观点的过错,而是我们对它产生了误解和曲解,比如:认为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最高层次的东西;认为阶级斗争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是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就必然导致把阶级斗争绝对化、普遍化、扩大化,在人民内部“深挖阶级敌人”,宣称“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搅乱思想,混淆是非,颠倒敌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此加以否定,是重大的拨乱反正。但不能由此走到另一极端,完全忽视阶级的存在,根本否认当今社会还有阶级斗争的残余,彻底抛弃阶级观点。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说:“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这一论断是对唯物史观阶级观点的回归,具有经典性的和长远的意义。

(四)群众观点

唯物史观既然认定社会发展史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史,也就必然认为社会发展史同时是物质资料生产者人民群众的历史;既然认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就必然认为阶级斗争的主角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结论,正是由此而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列宁说过,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样的群众观,与一切鼓吹英雄创造历史、否认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的唯心史观迥然不同。

刘少奇在1945年七大上《论党》的报告,把唯物史观群众观点的内容首次作了系统梳理,概括为四条: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②《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页。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结合新的实践特别是1989年政治风波的教训,进而把群众观点的内容拓展为六条: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二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四是干部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观点,五是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六是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决定》紧接着指出:“这些重要观点,近几年来,有的被搞乱了,有的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淡漠了”,强调要“用这些观点武装全党同志,划清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8页。。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学习这些观点,划清两种历史观的原则界限,做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

以上四个基本观点环环相扣,紧紧衔接,具有严密逻辑联系,统一而不可分割。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展开,阶级斗争的进程,主导者都是人民群众。在这个意义上,四个基本观点的最终落脚点是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最基本观点。深刻理解群众观点并贯彻始终,也就把握了唯物史观的精髓和灵魂。

三、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使广大党员干部区分两种历史观,切实树立和坚持群众观点,从而坚定和正确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一)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内涵

对群众路线的首次明确、完整的表述,见于毛泽东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他写道:“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这一表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领导方法的角度、如何保持正确领导的角度,可以把群众路线界定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二是群众路线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及用群众的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之是否正确的尺度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后来刘少奇在七大上作了发挥,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②《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页。。它的真谛是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同时也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的关系。所谓“根本的”,是相对于党的其他特定路线而言的。比如党的特定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因不同历史任务和不同工作内容而有所不同,但群众路线是在一切历史时期实现一切历史任务和进行一切工作都必须有的路线,是永恒不变的路线。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作了进一步阐述,把群众路线简明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0页。,指出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一切工作而形成的,并且把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一道,称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这样,就把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深刻和科学地阐发出来了。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渊源是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

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说到底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由此就合乎逻辑地引出共产党必须实行群众路线的结论。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就要一切为了群众。共产党与任何资产阶级政党不同,它不是为自身谋私利的政治组织或宗派集团,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宣言》早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我们党恪守《宣言》的原则,在党章中明文宣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但是近年来偏偏有人搞“理论创新”,否定这些论断,“论证”党除了人民群众利益外还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按照这种观点,共产党既是为了人民群众也是为了自己,是“公私兼顾”。这是混淆视听,制造思想混乱。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就要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能够创造历史,是缘于他们具有内在的伟大力量,可以自己解放自己。共产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离开群众就将一事无成。列宁曾警告说:共产党员“如果以为单靠革命家的手就能完成革命事业,那将是他们最大的最危险的错误之一”⑤《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毛泽东经常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人民群众是真正伟大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都会被我们所压倒。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当然,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并不是否定先锋队的作用。但正如刘少奇所说,共产党人“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一切先进分子和伟大人物在人民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就只有这些,不能再多一点。“如果有人企图在这里再多起一点作用,一切错误都可能由此产生。”⑦《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2页。这些话讲得多么好啊!如今有些党员干部轻视群众的力量,不相信群众,迷信自己的“智商”“情商”特高,似乎可以龙腾虎跃,独步天下,对群众实行包办恩赐,充当救世主去“解放”群众,那完全是本末倒置,陷入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泥潭了。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就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共产党人的正确主张来自哪里?只能来自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了解群众的思想,吸取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经验,又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用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这些主张的是非真伪,评判其价值的有无大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天敌是脱离群众,脱离客观实际,凭主观臆想拍板,靠壮大胆量决策,结果吃亏的是群众,倒霉的是自己。这是领导方法上的失误,工作决策中的陷阱。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大声疾呼反对主观主义,指出主观主义是反科学的作风和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页。应当看到,主观主义在我们党内一直有相当大的市场。时下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就是主观主义的产物。主观主义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属于“四风”之列。而要扫除主观主义,唯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途,除此别无他法。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群众路线源于群众观点,群众观点贯穿群众路线之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要的是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来一次群众观点的再学习、再教育、再武装。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落在强化宗旨意识上

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②习近平: 《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这一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其中为民居于首位,为民才谈得上务实和清廉。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全部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根本宗旨,是由我们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党的一切工作,一切奋斗,一切牺牲,都是为了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离开这个目标,人民就不需要党,党的存在将失去本来意义。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即为人民服务的必然性;党的群众路线告诉我们怎么样为人民服务,即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方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服务,两者的集中表现也应当是为人民服务。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为人民服务讲得最早最多、最深刻最精辟的是毛泽东。他把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义,高度精练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1944年他在追悼张思德会上的讲演,题目就是《为人民服务》。1945年他在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出发点”。建国以后又说“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警告如果不帮助人民,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没有人民,就会垮台。这些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应当永远当做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座右铭。

几十年来,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坚持的最响亮的口号,是广大党员干部耳熟能详、笃信践行的口号,也是最受人民群众认可和欢迎从而最得人心的口号,还成为人民群众评判党的全部工作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的一个主要标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了、淡出了甚至淡忘了,这是党内出现许多突出问题特别是脱离群众的危险的根本原因。群众路线讲了几十年,为什么脱离群众却成为一种沉疴宿疾?宗旨意识淡漠,没有从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实质性的升华,便是症结所在。不少人担心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不会走过场、一阵风,这并非杞人忧天,因为已有前车之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只有强化宗旨意识,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是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才会有决心和勇气横扫“四风”,并且不致在活动过后故态复萌,旧病复发。只要全党或者是绝大部分同志都能自觉树立并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就一定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包括“四风”在内的一切棘手问题何愁解决不了!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人民出版社唯物史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抉择
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光荣传统搞好新时期党建工作
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