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群体意识形态引领的逻辑路径

2013-08-19 08:18梁露丹
观察与思考 2013年10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权威共识

□ 梁露丹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思想的大量涌入、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利益表达方式越来越趋向自由化和多元化, “价值混乱”和“信仰危机”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于2006年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想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去引领非主流的社会思潮。群体意识形态更多地表现为渗透性的、感性化的意识形态形式,是一种非主流的或民间的社会思潮。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高度理论化的意识形态形式。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地位和特性给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群体意识的可能性。此外,由于群体意识形态更集中地反映了特定的共同体内行动者的利益,其所包含的知识具有地方性的特色,涵盖面相对较低;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意识的高度概括,其涵盖面更广,抽象性更强,所体现的利益群体更多。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能力来引领群体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共识对群体意识形态引领的逻辑路径可以分为:确立价值共识的理性权威、重视价值共识的文化融合、构建价值共识的实践机制。

一、确立价值共识的理性权威

理性权威与政治权威相对应,前者强调的是人对于理论的自觉听从和信仰,后者则强调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对于一个社会共同体来说,在初期阶段为了建立和维持思想文化秩序,一定的政治权威是必要的,但居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体系一经建立,其地位的维护与延续则取决于民众对该价值体系内在心理结构的认可和接受,即需要建立起它的理性权威。所以,要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需要确立起相应的理性权威,让民众在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对其达成理论的敬畏和文化的自觉,而不再有“文化暴力”的感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性权威的建构应坚持如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合法性原则。在现代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秩序“正统性”与“合法性”的获得,越来越从依靠国家暴力机器的维护转向依赖社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在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基本是通过强制的、无意识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接受的。”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30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性权威的建构需要让民众相信这种理论体系本身的合理性,并相信它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政治诉求,从而建立起它的合法性基础。第二,包容性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保持适度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既善于分析和借鉴各种意识形态中的合理因素,又能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从新的视角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推向前进,使之具有更宽广的适用范围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当前,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性权威的构建需要在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使人们接受早已确定了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打造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现实路径。

第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感召力,加强意识内化。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我们要合乎逻辑地阐释该理论的合理性,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增强理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列宁认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②《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页。,所以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意识培育问题的重要性,使这种价值共识积淀成为我国公民的内在心理结构,加快现代政治意识内化的步伐。

第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实现方式。我们要想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首先要避免站在主导位置,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口吻去和人们说教,要让这种共识走入普通大众的生活,这样的价值共识才能够长久地存在并发挥作用。要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个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说服力,更有凝聚力,以解决思想信念上的困惑与彷徨、盲目与浮躁。

第三,坚持理论创新,学会有选择的扬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永葆自己的影响力,就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同时,对于多元的群体意识形态,我们要学会包容,要及时将多元的文化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加以理性地吸收,对其中的没落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批判,而对于一些西方文化入侵中的西化和分化图谋,我们则要冷静地应对。

二、重视价值共识的文化融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它能够凝结人心,可以影响甚至塑造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只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实现融合,和谐共生,文化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一股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多样化的群体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整个文化领域的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多元群体意识的存在反映了我国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群体社会意识的多元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现阶段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体现。其次,多元群体意识的存在能够促进文化领域的繁荣。多样化的群体意识形态表明我国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群体意识形态,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最后,多样化的群体意识形态为单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增加了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单一的,如果只存在一种文化,人们的思维模式就会僵化。而多样化的群体意识形态则使人们的视野变得不断开阔。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择优而取,利我而用。这就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危机感,促使其不断完善自身,在发展中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力争成为人们最优的选择。

但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不同,每种文化都会竭力争取和维护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文化之间的冲突、摩擦便不可避免。多元的群体意识形态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等都带来了挑战。多样化的群体意识形态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一些腐朽的思想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在给人们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使人们在选择上不知所措,价值混乱、信仰真空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很多人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视为人生哲学,这与我们所要倡导的集体主义、以人为本等是截然相反的。这些消极思想虽然不是主流,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扰乱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面对多样化群体意识形态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在进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在文化融合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在文化融合中,谁主导谁、谁融合谁、谁消化谁,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群体意识形态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不能因为各有长短就认为两种文化不存在优劣。通常来说,统治阶级倡导的文化一定也是当时社会上的强势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与群体社会意识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取长补短,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其次,只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融合才是真正的融合。不在于你说出什么,而在于你说出的是否反映客观真理,是否能够见之于客观,是否被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理论成果,拥有高度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只有坚持其在文化融合中的主导地位,文化融合的结果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构建价值共识的实践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机制作为保障,健全的实践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依赖。

(一)要健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法规保障机制。法律的规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其保持在社会运行中至上性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推进立法工作,把该体系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与此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行为规范,刚柔并济,培养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善社会风气。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激励约束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出了一套道德标准,这对于人们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但多种群体意识形态的存在又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由于选择太多而陷入困境,所以,我们有必要帮助人们建立起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而这个标准的建立就需要我们完善社会激励约束机制,即通过褒奖与惩罚,真正做到对奉行或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主体的正向或负向激励,激发人们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

(三)建立健全社会联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不是单纯地依靠社会的某个团体、某个阶层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社会的集体参与。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首先要起到领导和表率作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各个志愿者组织、工会、宗教团体等民间组织也应积极参与,实现官方和民间的良性互动。只有全社会都动起来,大家你添一砖我添一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才有可能实现。

(四)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生成是对社会成员多样化价值观念基本内涵的提炼,其普适性就在于它是对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机制,提升个体价值判断的水平,充分发挥道德评价的整体功能。同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确立的依据,通过制定一些具体道德规范,达到引领风尚的实践效果。

(五)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动力机制是指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倡导并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源泉。改革创新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展露出的精神风貌,可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通过改革发展过程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同时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提供动力。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是价值共识建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群体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关键是如何把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感性化的群体意识之中,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寻求社会思想共识,使民众对核心价值达成一致看法。通过确立价值共识的理性权威,加强理论自身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其引领群体意识形态奠定合法性基础;重视价值共识的文化融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与应变性,寻找多元文化中的价值重叠,使其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现代社会有能力来引领多样化的群体意识形态;价值共识的实践机制,为价值共识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使其具有更大的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将理论转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引领进一步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权威共识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商量出共识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权威的影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