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腹部切口美容缝合与传统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

2013-08-21 08:35王会先李金枝鲁文君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5期
关键词:拆线缝线液化

王会先 李金枝 鲁文君

本科自2003年美容缝合腹部切口,期间不断改良,近5年广泛采用可吸收线美容缝合,具有伤口感染少、甲级愈合率高、腹壁瘢痕小、术后无需拆线、可以尽早出院等优点,比较理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年来在本科住院分娩行剖宫产术的4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15例。观察组:年龄19~36岁;横切口207例,纵切口8例;大于或等于两次下腹部手术者3例,肥胖者(体重达到或超过90 kg)9例,消瘦者(体重低于50 kg)2例,合并贫血2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5例。对照组:年龄20~39岁,其他资料均与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中术后大出血(出血大于1000 ml)、DIC施行子宫切除或其他原因放置引流管者除外,而且排除严重内外科合并症者。

1.2 方法 关腹均用1-0号可吸收线荷包缝合腹膜(纵切口可“U”字缝合)、“8”字缝合肌肉层、连续缝合筋膜,络合碘消毒切口边缘皮肤,有瘢痕者先切除再修剪消毒。观察组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连续皮内缝合皮肤。自切口远端缝合皮下脂肪层1针,打结,连续真皮层内缝合皮肤(进针深度以接近脂肪层又不致引起切口对合不齐为宜,尤其腹中线对合),到对侧切口外约2 cm处出针,适当拉紧缝线,贴近皮肤剪除尾线,皮肤外不可见缝线。术后视病情不同分别给予抗生素静滴2~3 d预防感染,术后3 d切口换药,观察无异常后即可安排出院。对照组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再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据伤口情况决定换药,术后5~8 d拆线(有高危因素者延迟1~2 d拆线)。出现脂肪液化时,轻者采用TDP照射,延迟拆线,一般至术后10~12 d不等,最长16 d;重者拆除缝线,行清创、放置引流条,待肉芽健康,用蝶形胶布对拉固定即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甲级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及线结反应、脂肪液化等不良反应。

1.3.1 线结反应标准 针眼周围皮肤充血,或针眼处可见淡黄色分泌物,无臭味,非脓性,切口局部可有小硬结,拆除缝线或理疗后明显减轻。

1.3.2 脂肪液化标准 切口渗出液检查发现脂肪滴,并无细菌;切口局部没有压痛、红肿表现(可有硬结),出现黄色渗液较多,甚至可见脂肪滴[1];少部分伴有全身发热表现,但体温不超过39 ℃。

1.3.3 甲级愈合标准 愈合良好,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两组切口甲级愈合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愈合情况 近期观察:术后次日切口更换敷料,络合碘消毒。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无针脚炎及切口裂开,术后第2~3天切口局部出现轻度红肿线结反应者4例(发生率1.8%),通过照射TDP,2 d后消失,均甲级愈合;对照组1例脂肪液化较重(发生率0.5%),以致术后发热,伤口裂开;7例较轻的脂肪液化(发生率3.2%),11例线结反应(发生率5.1%),甲级愈合率91%。远期随访: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无腹壁疝发生,无牵拉不适及局部硬结。术后1个月内4例皮肤有线样隆起,三个月后随访消失。对照组遗留瘢痕较大,除切口外,切口上下皮肤均遗留多个针眼及多根缝线瘢痕或色素沉着,甚至呈“蜈蚣”样瘢痕。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下地活动无异常后即可安排出院,住院时间为3~5 d(无线结反应及高危因素者3 d,存在线结反应或具贫血、低蛋白血症、肥胖、消瘦、二次手术高危因素者4~5 d),平均3.4 d。对照组11例线结反应者、7例轻度脂肪液化者给予TDP照射,必要时换药,拆线时间为术后5~16 d,1例脂肪液化重者拆除缝线、清创、放置引流管,住院20 d出院。住院时间平均5.6 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例(%)

3 讨论

3.1 美容缝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术切口的美观愈合,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共同关注。尤其是产科,病源多,且以年轻女性为主,剖宫产率在各级医院都有所增高。腹部切口的美容缝合法应运而生。但在基层医院尚未普及,以致于床位爆满时怨天尤人。其实切口美容缝合法技术简单,可吸收线物价格低廉,切口甲级愈合率100%,患者住院时间平均缩短2.2 d。本组结果与鲁泽春[3]报道的相似。

3.2 美容缝合法的优点 传统的缝合法,多采用间断外缝技术,皮肤及皮下组织均采用1号丝线缝合,造成大量的线结残留,产生不同程度的线结反应、脂肪液化甚至切口感染裂开;愈合后皮肤会留下较多瘢痕,影响美观;此外需要拆线,延长住院时间。可吸收线美容缝合法是对传统的皮内缝合方法的改良。可吸收线通过蛋白水解酶的裂解作用而逐渐吸收,初始阶段个别患者有皮下组织反应而产生的硬结,但分子量低,无抗原性,可通过水解反应降解为乙二醇和乳酸,继而在体内吸收和代谢,有抑菌作用,能使伤口愈合平滑柔软。缝线材质有良好的顺应性,两端线结隐藏在皮下,外观无痕迹,瘢痕小,符合美学要求;技术容易掌握;无需拆线,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和疼痛,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床位周转率[3]。对于瘢痕切口,也可采用美容缝合,但更应注意皮下脂肪层缝合严密,打结松紧适当。

3.3 TDP治疗方法及原理 采用重庆巴山仪器厂生产的“仙鹤牌”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距离20~30 cm,强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每日1~2次,每次30 min。缝线暂不拆除,可起到引流作用,每次照射前先用力挤出渗液。TDP复合涂料板受热能所激发产生的综合电磁波,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进而起到消炎、消肿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4]。

总之,产科腹部切口可吸收线美容缝合法,操作简单,设备低廉,无需拆线,切口局部反应少,瘢痕小,甲级愈合率高,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床位周转快,顺应了产科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出现线结反应等异常情况时采用TDP照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1]范艳霞.胰岛素联合高渗葡萄糖治疗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J].医学信息,2010,9(12):3744-3745.

[2]李萍,彭红艳.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方法探讨[J].中外医疗,2009,13(32):172.

[3]鲁泽春,周玲,白圣光,等.改良妇产科切口美容缝合在基层医院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6(31):47-48.

[4]陈丽菡,朱楚刁.综合物理治疗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15(16):2813-2814.

猜你喜欢
拆线缝线液化
基于HYSYS软件的天然气液化和调压工艺模拟
美容整形术后护理手册
液化天然气槽车装卸一体化系统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拆线
拆线
外科缝线标准中线径问题的研究
复杂液化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分析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拆线剪尖端保护方法改进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