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闻标题怪象种种

2013-08-28 06:42徐英梅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兴学俗套新闻标题

□ 文/徐英梅

当下新闻标题怪象种种

□ 文/徐英梅

看似“标新立异” 实则俗套变味

现在常出现一些时髦用语,有意无意地影响到新闻工作者的一些意识,自然也就牵扯到了新闻标题的制作,在字里行间频频出现一些与“热”有关的内容。如“告别热”:牧民定居,这是“向昔日告别”;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向愚昧告别”;脱贫致富,这是“向贫困告别”;科学养畜,这是“向落后告别”……一个时期内各新闻媒体上“告别声”一片,会让读者感到似一块嚼过的馒头,在嘴里已嚼不出新味了。

当“告别声”渐渐冷下去时,一股“曝光热”又掀起:领导干部收入公开,这是“曝光”;奖金分配张榜公布,这是“曝光”;不文明现象披露,这是“曝光”;不正之风的报道,这是“曝光”……标题不断“曝光”,不免引起读者视觉的疲劳和阅读欲望的淡化。

类似现象还表现在借用古诗上。这些诗句虽非常有名,寓意、内涵也深刻,但在标题上频频出现,反倒让人不屑一顾了。

国外一位著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俗套总是由于想把工作搞完,对工作本身并没有乐趣。”想摆脱俗套,进入清新的境界,就得有一种追求,有一种乐此不疲的精神。

“抓”眼球太过 丧失口碑

标题不能含混不清,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更不能夸大其词,不符合事实。如前段时间广被转载的一则新闻《北京15%的爸爸“戴绿帽”,替别人养孩子》,很多人看了正文后大呼上当。原来所谓的15%是指一年内北京人委托专家进行亲子鉴定的近600例检测中,有15%的检测结果为非亲子关系,标题改为《北京15%受试爸爸在替别人养孩子》才准确。

某家报纸曾刊登一篇新闻,说的是有两个年轻人坐咖啡厅闲聊,其中一个年龄稍大点的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便带着戏虐的口吻对年龄小一点的那个说:“我买了一把枪准备去抢钱,你要不要一起去。”尽管他是在开玩笑,但这种说法被邻座的人听到后报了警。因此这个开玩笑说大话者被拘捕。相关人士分析,如果他的罪名成立,可能会被判处10年左右徒刑。请大家注意,这里说的是“可能”,但报纸报道这则消息时标题却成了《一句玩笑话 引来十年刑》,分析预测一下子变成了既成事实。这个例子是将可能性标成了现实性,也有将较远时改为最近时。

某报曾刊登一篇新闻,报道一条高速公路正在抓紧建设之中,来年开春将开通启用。这条新闻是当年11月发表的,离开春时节还有三四个月时间,可报纸却做了这样的标题:《某某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指日可待》。“指日”者,不日之谓也。三四个月后才能开通,能说“指日可待”吗?标题失真,形式不止上述,原因自然有工作不细心的问题,但大多数恐怕与少了一点诚意有关。商业上有句话叫做“诚招天下客”。经商必须童叟无欺,方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制作标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没有新闻性的标题不具价值

一位牧民带头兴建温室棚圈,经过科学养畜致富,捐出一笔数字可观的资金为村里建学校,于是媒体派记者前去采访报道。捐款办学之举一经报道,读者纷纷猜测捐款人身份。原因何在?

靠那些华而不实的、煽情的标题来吸引眼球,或者靠不准确信息填充制作标题,虽能得到短暂的围观和兴奋,但持续不久就会声名狼藉。因此,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一定要经得起核对。

问题出在标题上。这则新闻的标题是这样制作的:《万代加捐资兴学》。平心而论,这个标题很简练,用“兴学”代替建校,内涵也显得丰富、深刻。可惜的是,里面不见“牧民”的踪影,巨款也被淡写,换句话说,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几乎荡然无存。如果这条标题简单的做一改动:《牧民万代加 兴学捐巨资》,新闻的味道就浓多了。

作为一名编辑,尤其是党报编辑,不能满足于一些习惯性的、毫无生气的、传统模式的标题。更有甚者只关注了领导,而忽略了新闻属性,导致一些编辑、记者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往往将活动中所蕴藏的最有价值的最值得提炼的信息忽略。

标题是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常形容“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因此标题必须以新闻为依据,不能离开新闻而独立存在。新闻标题的特点,是同新闻的特点紧密相联的。

(作者是甘南日报社汉文编辑部主任编辑)

编 辑 王清颖 wangqy1012@gmail.com

猜你喜欢
兴学俗套新闻标题
跟骆根兴学画画
科幻电影“俗套”中暗含的立场与前提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锐与智 成就不套路
《纪念》:俗套的故事与不俗的寓意
范仲淹:为浙江教化尽责的“百代师表”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刘兴富 刘兴学:想法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