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与内容特色

2013-08-29 08:52高梦楚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匈牙利少数民族国家

高梦楚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匈牙利地处中欧,是一个内陆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它夹在东西欧和巴尔干之间,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在民族特性上,原居住在乌拉尔山附近的马扎尔人西迁,于公元896年到达多瑙河中游和蒂萨河流域,与定居于此地的民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匈牙利族人。因此,匈牙利人是独具特色的一个民族,同时具有东西方文化的痕迹。

1 匈牙利文化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匈牙利王国成立于1000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1526—1686年)以及奥地利的统治,匈牙利是否能够保留独立和自主权曾一度受到怀疑。在19世纪匈牙利民族的复兴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相当一部分匈牙利当前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是源自于19世纪。匈牙利的典型东欧社会结构也是从这一时期继承。从社会阶层来看匈牙利文化,上流社会阶层文化高度发达,拥有着比其他发达国家更高的文化标准,但这一阶层遭到了大多数人民的反对;虽然西欧国家中产阶级相对稳定,形成了民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匈牙利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规模依然很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直到20世纪中期,匈牙利超过一半的民众仍是由农民构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匈牙利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德—奥—匈军事联盟的崩溃,匈牙利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威胁:罗马尼亚要求收回特兰西瓦尼亚;南斯拉夫要求划走匈牙利南部地区;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得到“上匈牙利”地区的土地。一战后,匈牙利的领土只保留了先前的一小部分,文化政策战略在帮助这个国家度过创伤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经历仅仅三年的多党民主制之后,匈牙利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开始沿着苏联模式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主要关注文化实体和政治体系的重建。同时,资产阶级、保守派、国家和民间传统不断被清理。到19世纪40年代末,许多匈牙利文化中的元素被布尔什维克文化政策逐步淘汰。直到1956年10月的匈牙利十月革命,这种粗糙的、概括性模仿苏联政府的文化政策一直主导着匈牙利。

革命被镇压后,文化教条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没落,直到1989年,同匈牙利人民生活的其它方面一样,文化领域一直进行着旷日持久的修复,整个共产主义集团也在平缓的改变。随着共产主义制度的削弱,公共资源与政治控制一样逐渐消耗殆尽。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的商品化不断发展,匈牙利的索罗斯基金会在新兴的财政空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几十年中,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帮助下,匈牙利的文化一直是可以被大多数人以低成本获得的,同时文化消费一直在增加(如读书,出席剧院,电影,音乐会,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在独裁统治下,艺术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其结果也正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匈牙利的文化转型成为这一转型时期中的一大失败。

为了摆脱政治和经济上的困境,1989-1990年间,匈牙利开始了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由一党制走向多党制。新时期匈牙利文化政策的逐步成型,主要基于两种资源:来自于社会主义时期之前的国家传统,和现代西方模型的国家传统。1993年,文化政策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国家文化基金(National Cul-tural Fund)的确立,这是一个基于“一臂之距”原则的文化融资项目管理机构。在最初的几年里,匈牙利文化转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等到匈牙利国内的整个社会系统转变完成,并且新的机构得以巩固之后,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却又阻碍着政府在文化上花费更多的钱。

新时期,匈牙利的国家政治体系相对稳定,五分之三的政党自从1990年来就在匈牙利国会中占有席位。同时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了人均GDP增长,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在匈牙利加入欧盟的2004年,匈牙利的人均GDP超过了欧盟25国60%的平均水平。

国家政治体系和经济的稳步发展总体来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年,匈牙利公共文化消费通常高于欧洲的平均值。地方分权的趋势随着地方政府的文化投入不断增加而更加明显。在2002-2007年间,累积的通货膨胀率低于40%,文化消费增长了大约80%。在文化的公共开支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比例变成1:3。

然而,与整个有利的文化发展背景相反,国家预算中积累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国库的记录显示,在最初的几年文化部门的国家预算有相对轻微的减少,这导致了匈牙利在2006年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修订:在1998到2006年间原本独立的文化部(国家文化遗产部门)再次与教育部(2006-2010)合并。2010年,最高文化行政部门成为了国家资源部的秘书处。除了文化机构进行了重组和合并以外,整个公共文化系统进行了裁员。

另一方面,通过欧盟的一些计划,匈牙利许多文化项目得到了援助:通过法尔计划(Phare programme)适度投资文化,欧盟对成员国制定了财政援助计划;为了通过文化投资发挥文化的教育潜力,在2004-2006年欧盟支持的第一届国家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中,新匈牙利发展计划(New Hungary Development Plan),即匈牙利2007-2013年国家框架方案,通过欧盟结构基金获得了许多资助。到2010年末,这些工程的大部分都在进行中。

2 匈牙利的文化管理体制

在匈牙利法律中没有正式的文化定义。对匈牙利人来说讲,“文化”这个词通常包括艺术:因此“艺术和文化”这个组合很少人用。虽然诸如“文化产业”、“创意部门”等词汇已经成为公众的一般说法,他们也没有出现在任何颁布的官方正式文件中。因此在匈牙利的公共文化框架中,文化和教育也是合一的。

2.1 国家资源部

匈牙利的公共文化事务主要是由国家资源部(Ministry of National Resources)负责,国家资源部下设的国家文化秘书处(State Secretary for Culture)是最高文化行政部门,具体管理国家文化事务,对匈牙利的艺术和文化遗产进行管理,还重点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进行专业指导(见图1)。国家资源部下属设有一个国家与少数民族办公室,办公室设置了一名负责国家与少数民族权益的议会专员。

2.2 其他部门

除了国家资源部统筹管理匈牙利国家文化政策以外,还有一些其他部门分管与文化相关的工作,各个部门间的合作是由政府法令强制执行的。

在2010年选举后匈牙利进行了文化机构调整:公共行政司法部接管对海外匈牙利文化机构的监督职责,匈牙利海外少数民族事务属于公共管理司法部下属的国家政策秘书处负责,秘书处对海外匈牙利公民的文化活动和需求进行管理、提供支持;电影行业的财政管理的大部分职责都转移到经济发展部;艺术教育部隶属国家资源部,负责统筹全国艺术教育事务;地方政府对文化的财政支持不归任何国家部门责任。

国家文化基金(National Cultural Fund)是内阁下的一个半自治的分支机构,它主要负责管理融资项目,在废除文化征税之后,国家通过发行彩票,将彩票收入作为国家文化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

匈牙利是一院制议会负责立法。文化和新闻委员会履行监管职能,不定期把各种与文化有关的各种事务提上议程。但是总体来说议会及其委员会是有限自治的,大多数情况下一方面反映政府的意志,另一方面也反映其它反对党的意见。

2.3 地方政府

2010年,匈牙利在3176个地区选举出了地方政府,这个数字包括了328个城镇以及23个布达佩斯的直辖区。匈牙利历史上形成的19个传统县,虽然它们已经从最近形成的7个地区分别选举出地方政府,但并没有被赋予实际的管理权利,目前它们还是国家发展计划中的基本单元。同样的,国家中期规划加速了174个所谓的小型或者微型区域的形成,这174个区域虽然还不全是中央政府的合作伙伴,但是它们向欧盟基金申请资助的机会在不断增加,其中也包括文化方面资助的增加。

新的政府可能会增加19个传统的县级地区的功能,这些地区仍有文化功能,尤其是保存一些像区县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这样的机构,其中一些机构与城市连接。除了中央政府以外,近3200个地方政府是唯一能够发挥文化作用的。尽管由于预算限制使得许多城镇和村庄陷入负债,但是他们的总公共文化消费的相对份额还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保持增长。

图1 国家文化秘书处组织架构图

中央政府和下级管理部门之间是垂直合作的,文化部没有设置一般地区或者县的机构代表。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地区和县的子公司,比如公共图书馆系统,博物馆和考古文化遗产;他们的未来取决于国家能否解决地方政策困境。

3 匈牙利公共文化关注的重点问题

3.1 匈牙利节日管理

在过去几年里匈牙利的文化监督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节日管理领域。5个文化领域专业协会联合国家文化和旅游相关的主管部委一起建立了一个匈牙利节日登记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整理保存匈牙利国家节日,提供各种节日的信息;为各种公共资金的分配决策提供清晰的标准;加强公共资金对节日支持的合法化和合理化;为私人赞助提供更好的指导;为各种一般性和专业性的公共需求更好地指明方向;从总体上提高匈牙利的节日质量。节日登记项目并不是最终目的,政府的主要目的还是在登记完成之后,制定一个较完善的匈牙利节日评级标准,从而推进整个匈牙利国家各种节日的统筹管理与更好发展。

3.1.1 节日调查与登记

为了建立匈牙利节日评级系统,国家文化基金发起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节日调查,由Budapest Observatory执行,通过面对面访谈,对230个节日进行了详细调查,包括节日参加人数,项目数,艺术家人数,收入和支出等等信息。在2004年的调查中,所有影响力不局限于本地的节日大约是300个。

国家节日项目的官方网站于2009年10月开放在线登记,登记完全是自愿和免费的,整个流程实现了自动化。登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进一步评级做准备;二是作为一个资源数据库配合国家节日调查的持续和更新。在短短几个星期内,登记的节日数量就超过200个。截至到2010年9月,有效登记项目有262个,其中145个艺术节日,21个民间艺术节,16个业余、非盈利节日和比赛,47个美食节日,33个其他类型节日。(详情见图2到图6)

自2005年以后,国家文化基金设立了一个单独董事会对该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并且招募和培训了一些监察员对各个节日进行长期跟踪监督,董事会根据监察员呈交的相关报告来决定下一年的资金分配。

3.1.2 节日评级系统

节日登记的下一步就是建立节日评级系统。与登记一样,评级也是完全自愿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登记步骤:①在节日活动之前一个月,主办单位要填写相关申请书(所有基础信息都作为登记的一部分);②负责将报名费打入评级系统的银行账户;③发送一份营销样本和信息包;④为监察员的其他要求做准备(例如为监察员提供免费门票);⑤在活动结束后一个星期,要填写一份关于活动各种基础数据的调查表(在线);⑥在活动之后一个月内,该节日的登记信息要及时更新。

图6 262个已登记节日按照累积财政来源结构区分

评级过程主要是由监察员进行打分,这些监察员都是相关节日领域的专家,有着丰富经验而被推荐成为监察员,他们每年要参加研讨会进行相关培训,直到2010年一个由62名监察员组成的评价小组基本确定。评分标准非常细化,要从22个方面评分。节日主办单位不会收到关于评分的反馈,但会收到监察员的4-10页的书面评价。

每隔半年,董事会要对评级进行判定,在投票前要对每个节日的监察员评分、书面评价和节日主办单位的报告(表1)进行详细研究和讨论,对该节日的质量等级进行最后的判定。

表1 节日评价评分样表

3.2 海外问题

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境外大约有500万匈牙利人,他们主要是在匈牙利的邻国居住。其中170万~200万匈牙利族居住在罗马尼亚;60万居住在斯洛伐克;40万居住在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在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和奥地利,共有约1/10居民自认为是匈牙利人[1]。

匈牙利政府认为,支持境外匈牙利社会的发展以保证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语言和文化传统,是匈牙利共和国政府的责任,也是国家利益和道义上的义务。匈牙利国家政策的目标是保留并支持在国外的匈牙利人的认同感。为达到这个目的,多年来,匈牙利政府一直在努力加强与邻国的关系,在国际上尽量保持克制和开放[2]。虽然在海外的匈牙利人不属于少数民族,但是匈牙利的少数民族政策通常包括对在国外生活的匈牙利人。

匈牙利海外少数民族事务属于公共行政司法部管理。公共行政司法部下属的国家政策秘书处负责对海外匈牙利人集中的一些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进行管理,对他们的文化需求提供支持。

匈牙利海外文化机构的统筹管理则由Balassi研究所(Balassi Intézet,以16世纪的一首诗命名)负责。Balassi研究所是匈牙利国家教育与文化部建立的匈牙利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主要任务包括:提升匈牙利文化影响力,向居住在匈牙利的外国人以及生活在国外的匈牙利人提供关于匈牙利地理、社会特征、当前特征等信息;协调和安排匈牙利文化研究并且招募一些在跨政府协议框架下活动的学生和学者。

2006年,Balassi研究所被安排去援助和协调18个海外文化机构的活动事务;2007年,匈牙利奖学金董事会办公室(Hungarian Scholarship Board Office)、各个匈牙利海外机构、Márton Áron 学生办公室以及Balassi语言研究所在Balassi研究所的支持下开始运行[3];2010年研究所被迁移到公共行政司法部。

目前,匈牙利有19个海外文化机构和2个海外档案馆,有42名访问学者和演讲者形成一个海外文化交流网络,为匈牙利海外文化政策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Balassi研究所统筹管理这个分布在17个国家的匈牙利海外机构网络以及来自19个国家的学者,以完成匈牙利的文化外交工作[4]。

在2010年举行议会选举后,新政府宣布将在主流民族文化问题上投入更多关注,这也意味着国家财政会更多地关注国外匈牙利少数民族的文化。

3.3 民族包容性问题

匈牙利的所有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估计要高达7-8%。在2002年的人口普查中,3.1%的人宣称他们属于少数群体之一,1.3%的人以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他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在1995年,匈牙利签署和批准了欧洲理事会关于保护少数民族的框架协议,是最早签署该协议的国家之一。匈牙利也参与了欧盟的一些由少数民族问题引发的政治原则和优先事务的讨论。

1993年,匈牙利通过了国家少数民族法案,宣布少数民族是国家的构成要素,确定了少数民族的集体和个人权利。目前,国内有12个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和一个少数民族组织(见表2)。

表2 2006-2010少数民族自治政府的数量

3.3.1 罗姆人问题

在匈牙利的众多少数民族中,罗姆人是最大的少数民族,它的重要文化传统对匈牙利的社会政策产生重要挑战。在匈牙利,种族划分被认为是私人的事情:根据个人资料保护法规定,不允许系统地收集他人种族背景数据。少数民族地方政府的全国人口普查和选举都是基于自愿的前提。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中,记录有190000名罗姆人,约占人口的2%,但估计实际数字要高得多,占到4-8%之间不等。由于罗马的历史背景和匈牙利当代的主要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排他性等)之间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少数群体的命运对匈牙利社会和政府来说是最大挑战。

一方面,匈牙利拥有全欧洲数量最多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罗姆人,而且这个数量无论是在绝对值和相对值上看都是全欧洲最多。首批欧洲议会的24个匈牙利成员中,有两个罗姆人——其中一人在2009年的选举依旧占有席位。无论是个人或者团体,匈牙利的罗姆艺术家在音乐领域表现特别突出。最近越来越多的罗姆人的公众知名度得到认可,并且向名人发展:电视播音员,生存秀的参与者,业余歌唱比赛等等。C电台(C代表cigány,在匈牙利现在仍被一部分罗姆人用于自我认同),尤其是它的音乐节目,有大量的非吉普赛人的听众。

另一方面,由于主流社会和当局对罗姆人问题的漠不关心,加上罗姆人社区内部凝聚力的缺乏,建立一个代表匈牙利罗马文化中心的计划不断被推迟。

3.3.2 少数民族文化自治问题

匈牙利国家少数民族联合会在国家少数民族问题上拥有咨询地位,经常参与有关立法事项投票。从国家层面来看,联合会从村庄和城镇选举出地方政府代表,联合会拥有显著的权利和日益增长的资源,这些权利和资源从本质上说很大一部分都用于文化。作为2010年秋天地方选举的一部分,1592个地区选举了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几乎占所有选举出来的地方机构的一半。在特定民族和特定地区建立一个自治政府的条件是至少拥有30名登记选民,选民选举至少5名代表。在许多城镇,选举出了许多拥有不止一个少数民族的实体,自治政府的数量达到2321个。

3.3.3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进行了快速的种族清洗,由于共产主义的十年间,当局对少数民族语言问题的漠不关心,少数民族的母语教育在逐渐消亡。许多联系紧密的少数民族社区里,大众传播工具不断普及,使得同化的趋势逐步发展,这一切都促进着语言同化进程的加快。

对待匈牙利少数民族语言问题,为了平衡各方因素,国家的公共电视广播每周或双周固定播放使用7个少数民族语言和超过6种以上不同文化的联合项目的节目,每个节目25分钟,节目的合计时间长度是平均每月14小时,所有节目都携带匈牙利语字幕。匈牙利电台每天用13个少数民族语言播出超过10小时的节目,除去每周的平均时间,斯洛伐克语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大概870分钟,每周至少30分钟。在多种族的村庄,增加了许多双语街头招牌。

3.3.4 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经费支持

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公用支援的主要来源是少数民族公共基金会(Public Foundation for Minorities)。

表3 2009年少数民族的公共基金会预算(福林和欧元)

4 匈牙利公共文化政策特点

4.1 中央统筹与地方分权的平衡

在1989/1990年的政权更迭之后,地方分权成为匈牙利非常重要的口号。近年来,地方分权不断发展,趋势越来越清晰,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计划的单元,根据本地区特点、传统、民族等情况自主管理本地区文化事务,无论是文化财政管理、活动事务、机构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在公共文化财政上,地方政府的重要性持续增加,地方政府的文化消费在2002-2007年间增长了78%。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公共文化事务上,中央集权依然发挥着的比较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设置多个部门,从国家层面统筹管理文化政策制定、立法、经济、监督等问题,从战略意义上引导匈牙利文化发展、传播以及影响力的扩大。

4.2 充分考虑多民族性和海外同胞利益

匈牙利公共文化政策不仅关注匈牙利主流文化,同时也根据本国的多民族情况去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需求,从立法、少数民族政府自治、语言保存、经济支持等多方面努力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这对于落实文化政策公平原则和解决当前社会一些现实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匈牙利十分关注海外匈牙利人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海外匈牙利人社区文化事务,对海外匈牙利文化机构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这既有利于匈牙利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匈牙利文化向海外进行传播。

4.3 对国家文化遗产的保存与管理

匈牙利通过立法保护,对文化遗产相关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提供经费支持,目前已有多项节日、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其他世界性文化遗产项目当中。国家节日项目作为匈牙利保存国家文化的代表性项目之一,形成了一套较完善且可行性很强的国家文化保存、管理与发展体系。

5 结语

匈牙利作为一个多民族且经历了战后重建、照搬苏联模式、专政独裁到体制转轨等一系列变革的国家,在探索中一直重视且不断改进、发展着公共文化事业,促进着匈牙利文化的传承、繁荣与发展,其中许多特色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的。

〔1〕〔2〕 李丹琳.列国志匈牙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8,290

〔3〕 About scholarship.http://www.scholarship.hu/Englishsite/tabid/184/language/en-EN/Default.aspx 2013/1/3.[2012-12-11]

〔4〕 About Balassi Institute.http://newyork.balassiintezet.hu/index.php/en/balassi-institute 2013/1/3.[2012 -12 -23]

猜你喜欢
匈牙利少数民族国家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匈牙利:与水结缘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对匈牙利第四次修宪的一点思考
关于匈牙利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