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3-08-31 16:03席蒙蒙西藏民族学院
商场现代化 2013年2期
关键词:农牧业特色产业农牧民

■席蒙蒙 西藏民族学院

农牧业是西藏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作为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牧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西藏有农业县35个,半农半牧县24个,两者占西藏县数的80%,农业牧业是全西藏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藏农牧特色资源的分类

西藏的农牧特色资源是在西藏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在农区和牧区特有的动物、植物等资源,可以将西藏农牧特色资源分为以下几类:

1.市场导向型。这一特色资源较多,包括绒山羊、虫草、食用菌(松茸)、油菜。其特点是:虽然目前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市场(区外)优势,效益明显,但资源有限,只能适度规模的发展,且必须与基础工作相配套。发展的重点是加大基础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标准化生产的引导和培训、市场开拓和品牌开发。

2.发展潜力型。这一特色资源主要包括牦牛、藏系绵羊、优质青稞、藏药材。其特点是: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特色,虽然市场潜力很大,但是关系到农牧区和农牧业甚至西藏整体产业的未来发展,即使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具有市场优势,大规模的产业开发也仍然不具备条件;

3.区内市场主导型。这一特色产业资源包括奶牛、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其特点是:新兴的城郊和农区畜牧业与阳光产业,区内市场有迫切需要,发展空间大。主要是满足区内市场发展要求。

4.资源保护型。这一特色产业资源包括冷水鱼、卤虫、藏猪和藏鸡等。主要特点是:资源独特,数量有很大限制,开发前景不明朗。目前规划的重点只是以保护为主。

二、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内涵及意义

1.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概况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是指在西藏这一特定的经济区域内,以西藏农牧业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前提,以农牧特色产业群的形成为核心,以西藏农牧业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以农牧特色技术为支撑,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农牧产业经济的特殊部门。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是西藏特殊的农牧业资源。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农牧特色产业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充分发挥西藏的区位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形成“名、优、特、奇、鲜”等与众不同的优势产品。

2.西藏发展农牧特色产业的意义

由于西藏自然条件和历史起点等客观原因,农牧业生产还是西藏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还很低,农牧区仍然处在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相对贫困状态。发展西藏农牧特色产业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有利于引导农牧民走向市场,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牧区劳动就业;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吸引金融资本向农牧业产业流动;

三、西藏农牧特色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配套体系不健全

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配套体系不健全。一是农牧区市场流通渠道狭窄,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给农畜产品的销售带来严重的“软瓶颈”制约;二是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性性的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尤其是信息技术、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机构等现代基础设施落后,难以适应西藏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

2.缺乏龙头企业、战略品牌

目前西藏的特色资源由于受营销手段、科技含量低、深加工程度低等影响,缺乏大的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品牌意识。比如具有高原特色的资源:冬虫夏草、藏绵羊、藏药等还没有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

3.产品关联度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

产品的关联度不强,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特色资源深加工程度低。比如油菜籽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加工增加值效益不高。如很多牦牛产品至今无系列国家标准,虫草加工增值工作没有大范围展开,这与虫草的大省区很不相称。

4.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低

西藏是全国劳动力欠发达的地区之一,现有的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着西藏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着西藏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步伐。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员工主体是先前集体制企业职工和合同制个人,劳动者的素质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这极大影响了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制约着西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四、对于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建议

1.坚持“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推进“一产上水平”是根本保障

2008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2008年西藏提出必须坚持把推进“一产上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也的战略性措施,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子。

2.加强政府对西藏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

(1)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政府应尽快制定有关的政策制度,以保证农业产业化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从而实现第一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西藏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坚实的物质基础。

(2)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勇于打破地域的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降低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培育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突出西藏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不仅做到规模大、带动面大、技术水平高、还要做到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发展方式,采取股份合作、资产参与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给的经济共同体。从西藏实际出发,将农畜产品主产区、乡镇企业较发达区和城镇郊区作为发展产业化的起步区域,将农畜产品加工、优势资源开发、种子和农机等生产资料服务、农畜产品流通作为发展产业化的重点,形成产销一条龙的格局,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以行政、法律手段为监督约束机制,把企业与农户通过经济共同体这条纽带有机联系起来,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细化有关法律条文,保证农牧民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打破以往行政区划和所有制、行业的限制,实行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种形式的高度协作与联合,完善农牧特色产业体系。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进行以农田、草场基本建设,以天然林保护、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促进农牧民增收有关的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由于西藏处于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水资源分布不均。而水利在西藏的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在55%以上,为此须增强水利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水利发展的创新体系,把握水利科技和水利经济的发展趋势,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

(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来解决。西藏农牧业仍然处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阶段,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改造农牧业、武装农牧民显得极为重要,科技进步是农牧民增收、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擎力量。

3.研究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区域规划和布局

由于西藏众多农牧资源在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各自对立开发,必然造成规模小和内部竞争,因此需要研究农牧业跨越式发展布局,同时引导区域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中部地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牧业;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农牧业经济;东部地区围绕气候、地域等优势,培育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区域农牧业经济。强化农业与牧业、畜产品加工之间的结合,形成大农业、大流通、大效益的格局,实现农牧业内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此外,还应注重发挥西藏的资源优势,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农牧业综合开发区:藏中农牧业主要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及相关加工业;藏北畜牧业主要发展草原畜牧业及相关加工业;藏东南的林、果、茶、药材综合开发区,并发展相关加工业。通过综合开发,使西藏的农牧业特色资源真正走上产业化之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限制和减少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牧业生产体系,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转化,充分利用西藏的有利条件,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加强草原法制化管理,科学调整载畜量;保护草场环境资源及其再生能力,建立较完善的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保护系统和草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体系,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第三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王太福等.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3]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狄方耀等.整合特色资源培养特色产业[J].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5]杨西平.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罗莉.简析西藏特色资源与绿色产业[J].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猜你喜欢
农牧业特色产业农牧民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