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高危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3-09-01 02:13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硬膜外高龄置换术

宋 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 610071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高龄高危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率相应增加[1-2]。但老年人重要脏器功能减退,再加上髋关节置换术刺激大、失血多,手术及麻醉耐受能力差,麻醉风险和管理难度增大[3]。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极其重要。本研究以我院90例高危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种麻醉方式对高龄高危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择期行人工髋置换术的90例高龄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0~85岁,平均(80.5±3.2)岁,所有患者术前并存不同程度的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2 型糖尿病、慢阻肺等多种疾病。ASA分级Ⅱ~Ⅲ级。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ASA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平均时间(95.2±13.2)min。

1.2 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 术前均常规禁食、禁饮,入手术室后给予监护仪监测,建立输液通道。硬膜外麻醉选取L3~4为穿刺点,全麻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1.2.2 A组 侧卧位行L3~4穿刺,硬膜外腔置入导管3cm,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配置的混合液作为局麻药,剂量根据麻醉平面进行调整。

1.2.3 B组 侧卧位行L3~4硬膜外穿刺,负压试验证实腰硬联合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后,插入配套腰穿针,见脑脊液滴出,0.5%布比2mL与10%葡萄糖液1mL的混合液行腰麻,置入硬膜外导管3cm后取平卧位。根据手术要求追加麻药维持效果。

1.2.4 C组 常规硬膜外导管置入后全麻诱导,咪达唑仑0.06mg/kg,舒芬太尼 0.5μg/kg,顺式阿曲库胺 0.2mg/kg,依托咪酯3mg/kg,3min预充氧后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术中七氟烷1%~2%浓度吸入,1.3%~1.5%利多卡因硬膜外注药维持,辅以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等。

1.3 观察指标

3组患者麻醉效果:镇痛和肌松是否满足手术要求,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前T0、麻醉诱导时T1、手术开始时T2、骨水泥填充前T3、骨水泥填充后T4及术毕T5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及差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表2 3组病例在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 s,mm Hg)比较

表2 3组病例在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 s,mm Hg)比较

注:B、C组在T1、T2、T4的平均动脉压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B、C组差异无统计意义

* T5 A 30 67.14±8.73 62.57±6.34 68.44±6.40 61.34±6.47 60.35±6.20 65.73±5.64 B 30 66.63±7.58 64.14±5.46 64.14±7.33 63.34±5.53 63.21±4.53 63.14±5.64 C 30 66.34±6.72 62.16±6.74 63.47±7.16 61.17±5.79 61.15±5.70 62.15±5.60 F 0.86 6.73 5.84 0.89 6.21 0.9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n T0 T1*T2*T3 T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以()表示,3 组间同一指标比较采用F检验,设检验标准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3组病例术中均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稳定,脉搏氧饱和度100%,镇痛完全,肌松能满足手术要求,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病例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观察

B、C 组在 T1、T2、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C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具体见表 1、2。

表1 3组病例在各时间点心率比较(± s,次/min)

表1 3组病例在各时间点心率比较(± s,次/min)

注:B、C组在T1、T2、T4的心率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B、C组差异无统计意义

* T5 A 30 75.02±7.10 85.06±7.62 89.42±6.93 78.22±5.20 95.02±5.10 75.32±6.61 B 30 72.88±7.20 75.16±6.66 72.32±6.53 72.32±4.22 73.42±6.78 73.58±5.47 C 30 72.15±7.82 74.16±5.42 71.45±6.72 71.82±7.61 72.47±6.47 72.52±5.82 F 0.82 5.73 6.47 0.93 5.44 0.8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n T0 T1*T2*T3 T4

2.3 3组合并症发生率比较

A组有3例因骨水泥植入综合征引起极低血压、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为10%;B、C组均有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3.3%,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给高龄高危患者髋部骨折的治愈带来了福音。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常并存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麻醉和手术安全性[4-5]。因此,合适的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高龄高危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并发症的减少有重要意义。

持续硬膜外麻醉用于高龄高危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有用药简单,对呼吸与循环功能影响较小,避免了气管插管及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等优点。但临床发现起效时间较长,且有麻醉阻滞不完全可能,麻药剂量个体差异大等缺点。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效果好,A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在不同观察时间点发生了较大波动:在麻醉过程中,患者心率在T1、T2、T4明显增加,平均动脉压监测同样显示在 T1、T2、T4时间点出现较大波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目前有学者不主张单独在高龄高危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该种麻醉方式[6]。腰麻复合硬膜外有作用迅速,麻醉效果好,肌松完全,麻醉维持方便等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术中循环稳定,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较A组更安全有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有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等优点。与腰麻复合硬膜外基本等效。

综上所述,腰麻复合硬膜外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均好,术中循环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 蒋鹏,赵明,阚明秀.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9):1719-1722.

[2] 李彦明.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15-3616.

[3] 谷思汉.高龄高危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2013,3(4):54-58.

[4] 龙春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不同麻醉方式效果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2012,18(2):85-86.

[5] 孙婷辉,段思源.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性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广东医学,2012,33(24):3772-3775.

[6] 刘姝.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中的麻醉选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4):8742-8745.

猜你喜欢
硬膜外高龄置换术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