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课程设计

2013-09-03 08:04葛亚非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术会议英语专业研究生

严 瑾,葛亚非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言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课程是研究生一门重要的公共学位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英语在进行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更新教学思想,加强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建立在大学本科英语教学基础上,其目的是在较高的起点上,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得以均衡发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和成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008年,教育部颁发了《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试行),“要求”明确了分级教学和英语课程设置中开设知识型模块课程和应用型模块课程的思路,指出其“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其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专业英语以培养学生在本学科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主。试行的要求体现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新趋势,即更加重视研究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学术交流能力。

我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试行)》(2008)仍有差距。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入学英语水平较差且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形式单一,研究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薄弱,测试评估体系不够科学等方面。因此,全方位推进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水平,增强研究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已成为研究生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为期两年的创新性“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中,我校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其中作为应用类的模拟国际学术交流课程的构建和优化,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拟介绍如何构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课程。

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课程设计

1.理论基础

目标导向学习理论是基于目标主义的理论,源自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目标、教学单元目标,强调学习的外在预期的结果。按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累的、建构的、诊断的、情景化的具有目标导向的过程(Shuell,1988:276-95)[1]。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学生的学习也无一例外地基于特定的目标,而目标的获得过程是由6个要素构成,目标确定(goal classification)、行动(action)、内容(content)、方法(method)、方式(manner)和设备(facility)(顾曰国,2004)[2]。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实施的统帅,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整个教学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左右(石发林等,2006)[3]。正如布卢姆说的:“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

2.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课程设计

2.1 制定教学目标

我们根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和他们进行国际交流的需要,设计出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帮助学生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以实践为主的课程,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国际会议过程,参加会议方式和如何进行会议发言和提问讨论。

2.2 课程具体实施

该课程计划授课8周,共30学时。课程由理论学习和实际模拟实践操作。第一周由任课老师介绍课程的目标、授课内容、具体要求和评估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挑选出组长。班级的学生被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将会在实践环节分别负责每周一次的模拟发言活动。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一般课堂教学时间为三周。第一周主要介绍了学术会议的构成和参加会议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查询或进行会议征文、如何注册、以及如何进行会议发言。第二周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研究论文浓缩成精炼的发言稿,以及如何优化发言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第三周介绍发言稿ppt的制作,以便学生在实战时能够灵活利用有限的发言时间,最大限度地表达研究内容的主题和创新点,达到有效交流目的。教师会为学生介绍模拟会议发言所采用的评分标准(见表 1)。在随后的实践环节,学生会依据所给的评分标准,为演讲的同学评分。教师根据演讲效果分别对:(1)演讲内容;(2)演讲结构与整体性效果;(3)研究结果的重点突出性;(4)PPT的制作效果;(5)语言的应用;(6)语音语调和语速的控制;(6)时间分配;(7)会前演练;(8)问题的提问与回答等问题进行讲评,使学生了解国际会议发言中如何把握分寸,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表1 模拟会议发言的评分标准

第二阶段为模拟实践操作环节,是本课程的重点。当其中一组成员在演讲时,分配任务给另外3个组,分别为会议组织、问题提问和演讲讲评。具体如下A组做分会发言,B组组织会议,根据标准打分,C组就发言进行提问,D组对每个发言人的表现进行评论。他们轮流各司其责,扮演自己的角色,以此熟悉演讲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见表 2)。而教师则在每组活动结束最后进行总结性的评讲,分别对各组的任务完成给以评定,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从他同学的每场表现中得到启示,使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以此循环类推,共进行四场会议发言。经过数次评议后,最后一组的发言效果有明显提高。每一个发言人更加注重自己发言重点的讲述、时间的控制、演讲互动以及语言表达和PPT的效果。

表2 各项职能角色的作用和效果

同学们通过各自角色的参与,多方位锻炼了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了参加国际会议愿望,增强了就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互相交流的信心。通过各个职责的实践,每个学生都对各自角色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语言能力和会议组织能力都得到锻炼。

由于时间紧和人数多的原因,每次演讲发言时间限制为10分钟:8分钟自我演讲+2分钟提问。在发言和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发言人用自己在学术用途写作课上完成的专业论文为基础,全部用英语演讲,而且不允许用汉语回答问题。 虽然最初这的确难倒了少数同学,但最后每个人都能努力用英文流利地进行专业研究发言,并回答同学评委提出有关论文演讲中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了国际会议英语表达的效果。

2.3 评估手段

具体而言,整个课程中每位学生都有一次模拟发言和三次参与会议的机会,既需要自己的发言来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同和有效评估,同时也需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以此来提问和评价同学们的发言,所以发言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规定各次活动均在成绩评估中占有一定比例,即发言70 % + 到课率10% + 提问10% + 讲评10%。由于评估细则明确,所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角色都有清醒的认识,并能积极参与。问题提的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不少问题都指出了研究论文中关键性问题,大家讨论地很激烈,讲评越来愈认真和全面。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探索

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是我校研究生英语特色课程。有十多年的历史。然而,其教学模式比较个性化。本次教学改革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规范化教学模式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是自主选课,极有可能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因此一部分学生不是很能理解专业性较强的论文演讲,因此提的专业问题也不是很多,只停留在简单地语法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太多,因此会议演讲发言的时间无法按照标准的国际会议时间(15分钟发言+5分钟提问)来安排。这样会使得学生的演讲极易超时,也难于取舍要选择的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各班人数应尽可能地控制在40人,而在选课时,可以将同一学科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实现相同专业相对集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交流学术成果,也有利于上课教师相对集中地研究某一科学的论文特点。

[1]Shuell,T.J.The role of the student in learning form instruction[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8,(3).

[2]顾曰国.Goal Directed Approach to Blended Learning Design[R].2004中国网络英语教育研讨会,北京,2004.

[3]石发林,刘捷.目标导向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猜你喜欢
学术会议英语专业研究生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学术会议通讯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2010学术会议信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