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蓝舌病区域化管理与实践

2013-09-11 02:38窦树龙王树成
中国动物检疫 2013年8期
关键词:区域化卵母细胞血清型

蒲 静,窦树龙,刘 环,王树成

(1.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 100026;2.国家质检总局,北京 100088;3.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天津 300457)

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蓝舌病病毒(BTV)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反刍动物的烈性虫媒传染病。迄今已报道的BTV有24个血清型。早在19世纪50年代,蓝舌病就开始在欧洲南部出现,2006年欧洲北部发生了由新的血清型BTV-8引起的蓝舌病,2007—2008年进入暴发高峰并席卷欧洲北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了防控蓝舌病,促进欧盟反刍动物及其产品的出口,欧盟委员会通过发布条例、指令等法规,实施了按照区域化原则制定的蓝舌病防控策略,将蓝舌病疫情尽可能控制在发生地而不致其扩散,同时追踪发病源头,以杜绝疫情再次发生,有效地控制了蓝舌病疫情。欧盟对蓝舌病区域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蓝舌病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1 欧盟蓝舌病的防控策略

蓝舌病靠虫媒传播,除了极其罕见的情况下通过血液或精液传播外,动物和动物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均不会引起病毒的感染和传播,因此对蓝舌病的防控而言,除非出现了临床感染,扑杀政策并不是最适合的。欧盟基于这种认识,制定了如下防控策略:

1.1 在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按照OIE区域化相关规定要求并结合欧盟自身特点,划定蓝舌病保护区和监测区—即限制区。

1.2 制定了限 制区内蓝舌病监控1监控:指不定期开展常规检测和观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检测特定动物群体所在环境的变化或动物卫生状态的变化。计划(bluetongue monitoring programmes)和限制区外蓝舌病监测2监测:是指系统持续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动物卫生信息并及时将上述信息通报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计划(bluetongue surveillance programmes)。根据限制区内外不同的蓝舌病疫情状况,限制区内着重开展哨兵动物血清学监控和虫媒监控,限制区外着重开展易感动物的被动临床监测、血清学主动监测和虫媒监测。

1.3 制定了严格的移运限制要求,包括对动物及动物精液、胚胎/卵母细胞的移运限制。

1.4 建立了信息通报和交流平台。欧盟成员国一旦发现蓝舌病感染病例或新发病例,必须立即通过“动物疫病通报系统”(Animal Disease Notification System)向欧盟委员会通报。此外,还通过“蓝舌病网络监测系统”(Blue Tongue NET work application,BT-Net system)对欧盟境内的蓝舌病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

1.5 将上述防控策略以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欧盟指令、决议、条例的形式发布,并不断补充完善,要求各成员国贯彻执行。

2 欧盟蓝舌病区域化管理

2.1 蓝舌病区域化管理主要法规

欧盟按照OIE区域化原则,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蓝舌病防控法规,主要有:

2000年,欧盟委员会颁布2000/75/EC号理事会指令,提出在划分蓝舌病保护区和监测区时应考虑地理、行政、生态和流行病学因素,并与蓝舌病防控计划相结合,实现在欧盟境内控制并最终根除蓝舌病。

2005年,欧盟委员会颁布2005/393/EC号决议,提出了限制区的概念,规定了成员国在建立蓝舌病保护区和监测区—即限制区后,动物从限制区移运或通过的相关要求。

2007年,针对新血清型BTV-8引发蓝舌病疫情在欧盟境内流行的形势,欧盟委员会废除了2005/393/EC号决议,颁布1266/2007(EC)号条例,详细规定了对蓝舌病易感动物的监控、监测和移运限制等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对蓝舌病控制和根除过程中的有关规定。

2.2 蓝舌病限制区的划分和相关规定

2.2.1 限制区的划分

欧盟是在视整个区域为蓝舌病无疫区的基础上,通过划分限制区这种方式来进行区域化管理。限制区包括保护区和监测区。

保护区:指围绕感染畜舍半径至少100 km的范围;

监测区:指保护区之外半径至少50 km的范围,且该区域在过去的12个月中没有使用免疫蓝舌病疫苗;

限制区:由若干个地理单元构成。地理单元一般设定为45 km×45 km(约2000 km2),如存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也可设定不同的单元大小。

2.2.2 限制区的规定和要求

2.2.2.1 成员国在划定限制区范围后,应及时向委员会通报并及时绘制、更新该国境内的限制区名单,使其他成员国和公众能够获得相关信息。委员会将通过正式会议宣布限制区的名单并在BT-Net system网站上发布、更新。

2.2.2.2 若限制区内疫情有任何变化,应在24小时内向委员会通报。

2.2.2.3 成员国想在限制区内撤销任何与蓝舌病流行病学相关联地区的限制时,应向欧盟委员会提供证据,证明在过去实施蓝舌病监控计划的2年内,该区域没有蓝舌病病毒传播。

2.3 限制区内外的监控和监测

2.3.1 对限制区内蓝舌病的监控

对限制区内蓝舌病进行监控,旨在提供信息表明该区域内蓝舌病的传播能力已经受到了限制。监控措施必须包含以下几部分:

2.3.1.1 哨兵动物的血清学监控

通过哨兵动物的“血清学年度主动监测计划”,评估限制区内是否存在蓝舌病传播。哨兵动物必须是牛属动物且符合如下条件:初始的血清学检测为蓝舌病抗体阴性;哨兵动物生活在限制区内,该区域通过生态风险评估可以确认有虫媒存在或者适合虫媒繁殖。

在已知的虫媒活动期间,至少每个月都要对哨兵动物进行蓝舌病检测;若缺乏虫媒活动的确切信息,则需在全年的每个月都对哨兵动物进行蓝舌病检测。检测频率可以根据全年蓝舌病传播开始到结束的流行病学情况和季节变化来调整。

每个地理单元内哨兵动物的最小数量必须具有代表性,应满足95%的置信区间内每个月有2%3据估计,在感染区每年正常的血清阳转率为20%。但在欧盟,病毒主要在春末到秋季中期这6个月内传播。因此,2%是预期每月血清阳转率的保守估计。血清阳转的条件。

2.3.1.2 虫媒监控

虫媒监控应包括虫媒诱捕主动监测计划,通过在采样点长期诱捕虫媒以确定库蠓的种群动态和越冬特性,并进一步确定蓝舌病季节性无疫区的无疫时期。

欧盟规定只能使用紫外灯诱捕器。诱捕器应整晚使用,并在需要确定蓝舌病季节性无疫开始和结束的期间内,保证至少每周使用一个晚上。限制区内的每个地理单元至少要放置一个诱捕器。诱捕器的使用频率可以根据全年的季节变化和流行病学情况来调整,也可根据近3年内使用频率所提供的信息来调整。诱捕器捕捉到足够数量的库蠓后,应按照例行程序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计数并鉴定库蠓的种类。

2.3.2 对限制区外蓝舌病的监测

对限制区外蓝舌病的监测,旨在检测蓝舌病无疫国家或流行病学相关联的地区是否存在蓝舌病感染和传播。监测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

2.3.2.1 被动临床监测

被动临床监测应包括一个旨在检测、调查蓝舌病疑似感染的正式的、持续的系统,包括蓝舌病疑似病例报告的早期预警系统。应确保兽医和农场主能够识别蓝舌病的临床症状,并能迅速向主管当局报告发现的任何蓝舌病疑似感染情况,所有的蓝舌病疑似病例应立刻进行调查。在虫媒活跃的季节特别是开始的时期,必须加强临床监测。

2.3.2.2 血清学监测

血清学监测包括对易感动物群体的年度主动血清学检测计划。通过与蓝舌病传播风险成比例的血清学/病毒学随机检测和目标检测,确认蓝舌病病毒在成员国或者流行病学相关联的地区内的传播情况。血清学检测应在每年最可能发生血清阳转的时期进行。

检测样本应能够代表成员国或流行病学相关联地区内的牛属动物,样本大小应根据成员国或区域内牛属动物在95%置信区间内检出0.5%的流行率来计算。目标监测必须确保自然血清学阳性动物能与免疫接种后的阳性动物相区别,确保蓝舌病监测计划不会受到干扰。

2.3.2.3 虫媒监测

包括虫媒诱捕年度主动监测计划。旨在收集信息了解成员国或流行病学相关联的地区内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虫媒分布和季节性特性。要求成员国均应进行虫媒监测。

2.4 虫媒控制

在动物圈舍和虫媒赖以生存的地方使用杀虫剂,减少动物被感染库蠓叮咬的几率和库蠓的繁殖能力。

2.5 移运限制

2.5.1 允许动物及动物产品移运的要求

2.5.1.1 动物

动物在移运至目的地的途中,必须进行防护免受库蠓等虫媒的侵害。此外,至少应满足下列其中一项条件:

①动物在移运前一直生活在无虫媒活动的地方,即自出生就在蓝舌病季节性无疫区或者移运前已经在该区域至少停留了60天,并且在移运前7天内按照OIE《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为阴性。如果该区域通过实施蓝舌病监控计划,收集不少于3年的资料能够充分证明动物处于蓝舌病季节性无疫区的无疫时期,则不必进行病原鉴定试验。

②动物在移运前至少60天,已采取防护措施免受库蠓的侵害。

③动物处于蓝舌病季节性无疫区的无疫时期,在无虫媒活动时期或采取措施防止虫媒侵害至少28天后,血清学检测结果阴性;或者在同等条件下至少14天后,病原检测结果为阴性。

④动物源自免疫群体,其免疫程序符合主管当局的规定,接种的疫苗包含该区域或流行病学相关联的地区内所有可能的蓝舌病血清型,且动物仍处于免疫保护期,并且满足相关具体要求。

⑤动物从未接种过蓝舌病疫苗,但一直生活在与流行病学相关联的地区,该区域内存在或可能存在一种血清型蓝舌病病毒,则在动物移运前60~360天之间血清学检测结果阳性或在动物移运前30天血清学检测阳性,但在移运前7天之内病原学检测阴性;或者使用OIE规定的特异性血清学方法,能够检测到与流行病学相关联的地区所有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蓝舌病病毒血清型抗体,检测时限要求和结果同上。

2.5.1.2 动物精液

用于采精的供体动物至少应满足下列其中一项条件:

① 在采精前至少60天和采精期间,动物一直生活在限制区外并一直采取防护措施使动物免受虫媒的侵害。

② 在采精前至少60天和采精期间,动物一直生活在蓝舌病季节性无疫区的无疫时期,并且在采精前7天之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但若该区域可提供不少于3年的资料充分证明动物处于蓝舌病季节性无疫区的无疫时期,可不进行病原鉴定实验。

③ 在采精期间每隔60天,及最后一次采精后的21~60天之间,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

④ 动物血液样品病原检测结果为阴性:包括采精开始、结束及采精期间,最少每7天进行一次病毒分离,每28天进行一次PCR试验。

2.5.1.3 动物卵母细胞和胚胎

按照欧盟指令规定的要求和程序从牛体内采集胚胎和卵母细胞。若从非牛属动物体内采集胚胎和卵母细胞及体外生产胚胎的供体动物,至少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采集胚胎/卵母细胞前至少60天和采胚期间,供体动物一直生活在限制区外或者一直采取防护措施使供体动物免受虫媒的侵害。

② 在采集胚胎/卵母细胞之后的21~60天之间,供体动物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

③ 在开始采集胚胎/卵母细胞当天,供体动物血样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

2.5.2 限制区内的移运要求

在具有同种血清型BTV流行的限制区内移运动物时,只要在移运当日动物没有显示任何蓝舌病的临床症状,就可得到兽医主管部门的移运许可。

2.5.3 从保护区向监测区移运动物的要求

从保护区向监测区移运动物,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2.5.3.1 移运动物符合“允许动物及动物产品移运的要求”。

2.5.3.2 在移运动物前,出口国应基于有阳性病例存在的前提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动物卫生保障措施,确保动物移运过程中不传播BTV或者免受虫媒叮咬,在经进口国同意后方可进行动物移运。

2.5.3.3 移运动物进行急宰。

2.5.4 从限制区向其他地方移运动物、精液、卵母细胞或胚胎的要求

2.5.4.1 从限制区内的畜舍、精液采集和储存中心向其他地方移运动物、精液、卵母细胞或胚胎时,要求与“从保护区向监测区移运动物的要求”一致(2.5.4.3除外)。

2.5.4.2 进口国主管当局应采取措施确保符合要求的动物、精液、卵母细胞或胚胎不会移运到其他成员国,除非满足“允许动物及动物产品移运的要求”。

2.5.4.3 从限制区畜舍移运动物用于急宰时,需满足如下条件:在移运前30天,没有蓝舌病发生的记录;动物移运在官方监督下进行,应直接运送至屠宰场,并在24小时内屠宰;移运方的主管当局应在移运动物前48小时通知目的地的主管当局。此外,进口方还可要求出口方制定安全移运动物至指定屠宰场的措施,指定的屠宰场也要经过风险评估。

2.5.5 移运动物的其他要求

限制区内的动物移运至限制区外时,应在离开限制区之前对装运工具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包括使用官方认可的杀虫剂和/或驱虫剂等。

限制区外的动物移运经过限制区时,应在进入限制区之前对装运工具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包括使用官方认可的杀虫剂和/或驱虫剂等。

移运经过限制区时,如果停下来休息,应做好防护措施保护动物免受虫媒的袭击。

2.6 流行病学信息收集

欧盟要求成员国应将监控/监测的数据资料传送至欧盟“蓝舌病在线网络监测体系”,提交信息主要包括:蓝舌病血清学/病毒学监测资料;蓝舌病虫媒监测资料;蓝舌病免疫接种资料。将上述数据信息整理成文件,以月报、半年总结报告和年度报告的形式上传至“蓝舌病在线网络监测体系”,完成流行病学信息采集。

3 小结

欧盟蓝舌病区域化的管理和建设,在与OIE区域化基本原则和要求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结合欧盟蓝舌病疫情的实际情况,历经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欧盟境内蓝舌病2006—2011年期间控制情况为例(图1),疫情在2007—2008年达到高峰,2009年以后迅速减少,2010—2011年基本呈零星散发,且2009年之后欧盟再没发生BTV-8血清型疫情。欧盟蓝舌病区域化建设的实践表明,明确区域划分,严密疫情的监控/监测、加强虫媒控制和移运限制、及时通报疫情和收集流行病学信息是蓝舌病区域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对于新发蓝舌病病毒血清型疫情,可以采取紧急免疫,而对于血清型复杂的区域,免疫措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防控手段。这些经验对我国蓝舌病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图1 欧盟境内蓝舌病疫情图(2006—2011年)

[1]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Council Directive 2000/75/EC [EB/OL].(2000-11-20).[2013-07-07]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2000L0075:EN:NOT.

[2]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mission Decision 2005/393/EC [EB/OL].(2005-05-23)[2013-06-23]http://www.warmwell.com/com_dec_2005393n.pdf.

[3]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1266/2007 [EB/OL].(2000-11-20)[2013-06-23].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site/en/oj/2007/l_283/l_28320071027en00370052.pdf

[4]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Bleutongue[M]//Terrestrial Animal Health Code.21th.Paris,France: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 2012.

[5]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Bleutongue[M]//Manual of Diagnostic Tests and Vaccines for Terrestrial Animals 2013.6th.Paris, French: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 2008.

[6]P.S.Mellor and E.J.Wittmann.Review Bluetongue Virus in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1998-2001 [J].The Veterinary Journal,2002,164(1):20-37.

[7]European Commission.Blue Tongue NET work application[EB/OL].[2013-06-23]http://www.eubtnet.izs.it/btnet/

[8]王栋,滕翔雁,王伟涛,等.欧洲地区蓝舌病疫情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动物检疫,2010,27(10):63-65.

[9]European Commission.Outbreaks per year (1 January- 31 December):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EB/OL].[2013-06-23].http://ec.europa.eu/food/animal/diseases/adns/index_en.htm.

[10]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mission Decision 2008/655/EC[EB/OL].(2008-07-24)[2013-06-23].http://ec.europa.eu/food/animal/diseases/controlmeasures/docs/decision_2008-288-bt-vaccination.pdf.

猜你喜欢
区域化卵母细胞血清型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FDA批准15价肺炎疫苗Vaxneuvance预防6周龄至17岁人群侵袭性肺炎球菌病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cAMP 调节剂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果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研究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的改进策略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