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名片“色变”之路——六盘水找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最佳结合点

2013-09-21 03:14陈高泽
当代贵州 2013年21期
关键词:消夏六盘水文化节

文Ⅰ 陈高泽

(责任编辑/哈文丽)

在第二届中国优秀公关案例大赛上拿到金奖,标志着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成功打造了“中国凉都”这一清爽宜人的城市名片。从最初的“烫金”到如今高含金量的“纯金”,“凉都”品牌影响力越来越深入人心。

从靠煤吃煤的“黑色经济”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凉都”城市名片的“色变”背后,是六盘水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科学发展实践道路上,找到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从文化“品牌化”发展至品牌“文化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生态,打造人文生态,以“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的城市形象提供“交流的平台、招商的舞台、民众的看台”。

“色变”带来“乘数效应”

上世纪60年代,10万建设大军南下西进云集六盘水,吹响了六盘水“大三线”建设的集结号,正是这一时期诞生的六枝矿务局、盘江矿务局、水城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厂构筑了六盘水工业的基础框架。在近半个世纪里,这4大国有企业经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洗礼,成为今天生产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直到现在,他们仍然是推动贵州经济发展,乃至服务全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没有煤炭资源就没有六盘水市”,六盘水因煤而生,因煤而立。和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同样面临着“吃干榨净”后的“空城”难题。

不同的是,六盘水市除了具有矿产资源、交通和大企业集中优势外,还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3~15℃。特别是在全年最热的7、8、9月,月平均温度仅为19.8℃。因此在2005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先后入选中国十大避暑城市和2006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有人笑言“六盘水没有气候学中的‘夏天’”,同时被国内外专家和旅游爱好者称为“天然大空调”,是低纬度地区罕见的避暑胜地。依靠独特的气候优势,六盘水依托煤、跳出煤、超越煤,递出一张独到的“凉都”名片,并在首届消夏文化节中展出煤雕艺术作品,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破题提供了一个范本。

“凉都”名片“色变”效应不仅有力地拉动了旅游消费市场,促进了引资数额的不断增长,同时还强力推进六盘水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提高了市民素质。

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城市品位,从2004年至今,六盘水连续举办了9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活动。至今,六盘水人仍无法抹去首届消夏文化节冒雨观看汽车拉力赛发车仪式时人潮拥挤的记忆。

有明星大腕的联袂演出、有激情飞扬的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有扣人心弦的滑翔伞表演、有大开眼界的全国围甲联赛,有煤雕艺术作品展、彝族民间艺术节、投资贸易洽谈会、夜郎文化论坛、沙滩排球、帐篷大会、美食大赛、山地摩托车越野挑战赛、全国攀岩邀请赛……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一道道撩人心扉的旅游大餐,六盘水用盛夏凉爽的气候引发消夏旅游不断升温。

一年一次的消夏文化节,已经成为六盘水市集中展示城市形象、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窗口。凉爽的气候资源是“凉都”品牌的“背景主色”,但仅是凉爽宜人的气候还不能诠释“凉都”品牌的全部内涵。炎夏中的“清凉世界”还包含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风情:神奇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凉都文化……

“不是要‘凉都’替代‘煤都’,而是要利用打造‘凉都’品牌来找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将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将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气候资源“两结合”,综合开发“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自然景观雄伟、奇特、磅礴大气、风光旖旎”、“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休闲旅游避暑度假资源丰富”等旅游资源。找准亮点,创立品牌,“凉都”城市名片的精彩“出炉”,引发“凯恩斯乘数效应”。

“六盘水首届凉都消夏文化节开幕,签约引资近35亿元”、“2011年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搞到事’,签下项目资金49.7亿元,一节引来数亿资!”媒体纷纷对六盘水消夏文化节作出报道。

据“中国凉都六盘水”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六盘水全市生产总值为73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3.27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51.57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增加值412.52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3.82亿元,增长17.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2.5%。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刺激着六盘水城市综合发展的活力神经,“凉都”名片“色变”效应不仅有力地拉动了旅游消费市场,促进了引资数额的不断增长,同时还强力推进六盘水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提高了市民素质。围绕“凉都”核心城市品牌,六盘水在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生态、打造人文生态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从“烫金”到“纯金”

“凉都”名片一经递出即成为受到外界广泛关注的“烫金”名片,伴随着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六盘水欲乘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东风,将这张“烫金”名片打造成“纯金”名片。

六盘水旅游资源丰富。有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有盘县会议会址、麒麟洞公园、牂牁江风景名胜区、六枝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丹霞山、妥乐银杏、盘县大洞、老厂竹海、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天生桥、韭菜坪国家地质公园等胜境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乌蒙大地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环境,为六盘水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

近年来,六盘水决策层经过认真研判,提出了结合自身旅游资源,打造“贵州西部生态、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思路,通过牂牁江景区、野玉海景区、妥乐—乌蒙大草原景区“三大景区”的推进建设,特意在“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与“第十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期间安排系列体育户外运动和会展活动,有顶尖的国际体育赛事、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及国际滑翔伞公开赛事,也有全国摩托车锦标赛、全国露营大会、山地自行车公路赛、房车展示等,对外展现六盘水运动休闲的城市特质。同时,凝聚着六盘水群众智慧的中国凉都夏季系列展会活动,无论是休闲产业博览会、珠宝玉石展、车展,还是奥特莱斯时尚购物节,都将成为这个城市新的产业形态。

遵照省领导关于“第八届全省旅发大会要有改进、有创新、有提升,六盘水市要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体验型旅游转变”的指示,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及时对承办工作作出了“人民满意、产业提升、惠及民生、展示形象”的安排部署,并迅速启动筹备工作,提出了将“第八届旅发大会”与“第十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联动举办的思路,采取“召开会议+旅游成就展示+亚高原运动赛事+文化经贸活动”的形式,大胆创新,借旅发抓城建、借旅发抓旅游、借旅发抓转型。全力加快交通、景区、酒店、城市配套建设及环境整治等99个重大项目建设,各项筹备工作正扎实有效推进,以确保“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8月份顺利召开。通过承办旅发大会,探索出一条旅游业后来居上、后发赶超的发展道路,不断向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迈进。

为与“凉都”城市名片相匹配,六盘水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水盘高速、六六高速、六镇高速、杭瑞高速、机场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全面推进六盘水月照机场建设,六盘水火车站改造工程也在紧密锣鼓地进行。构建外围交通网络,交通得以优化提速;建设内环快线,打造畅通的内部交通网络。作为水城河治理的一期工程和源头工程,六盘水建成明湖湿地公园,既达到调节水量,净化水体,改善生态的目的,又是中心城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最佳场所。此外,六盘水动物园、儿童游乐园、凉都森林公园等一批城市配套建设项目也相继完成,凉都旅游发展图上景点不断。与此同时,高档酒店也纷纷进驻六盘水,盘江雅阁大酒店、凉都锦江国际大酒店两个五星级大酒店将在不久后开门迎客。

正在建设的凉都大剧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档案馆、地方志馆以及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健身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一院七馆四中心”,以及物流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综合大型超市、高档购物中心等一批代表城市人文气质的大手笔建设项目,将六盘水提升到现代特色都市之列,“凉都”这张“烫金”名片正逐渐变为名符其实的“纯金”名片。

向绿色生态转型发展

六盘水市委书记王晓光(右)调研旧城改造工作。(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的定位,要求六盘水要向“绿色、生态”转型,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痛定思痛”,曾经3个月的“区域限批”烙印成为六盘水坚决发展循环经济的“酵母”。将时间倒回至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使用“区域限批”这一严厉措施,六盘水“榜上有名”。多年来依托丰富的煤、铁、铝等资源快速发展的六盘水面临历史性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六盘水阵痛后唯一的、也是科学的选择。这一年,被六盘水定为“环境保护年”。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荣(前排左三)在盘县淤泥乡调研特色小城镇建设。(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待“区域限批”,切实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毫不犹豫地去改”。一系列“狠招”出台,六盘水以壮士断臂的勇气开始了背水一战:认真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正在建设的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补;已建成但无法循环利用、资源浪费大的项目坚决改;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效益好又环保、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扶。同时,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生产能力,对境内的小焦化、小钢铁、小洗煤等落后生产能力全部取缔……

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六盘水就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取缔反弹的土法炼焦炉432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2592吨;取缔联体炉731节,涉及焦化业主150家,已全面完成毁炉平场工作,淘汰改良型焦炉设计总产能494.5万吨,可削减烟尘排放3097.3吨,消减二氧化硫排放4792.2吨。

同年4月9日,六盘水市环境违法项目经过近3个月的整改,已达到有关要求,环保总局决定从即日起解除限批。

“解禁”让六盘水暂时松了口气。可怎样摆脱现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成为六盘水审视未来的最新命题。

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产品设计、加强管理,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逐步实现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和排放的减量化。六盘水在“阵痛”后得到了磨合。不仅如此,还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监控及污染治理,所有洗煤废水均实现了闭路循环,所有火电厂均安装了脱硫设施,所有水泥企业均完成了从湿法生产方式向新型干法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走循环经济道路刻不容缓,大有好处:黔桂发电有限公司的中泥煤和焦炉气由盘县天能焦化有限公司转供,而盘县天能焦化有限公司的水、蒸汽又由黔桂发电有限公司转供。这些副产品每年产生的效益达2亿元,几乎相当于主产品焦炭的一半;六盘水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推行生产、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每年可减少因采页岩遭毁坏的良田好土66亩,每年可消纳粉煤灰约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10万吨、年节约用水6万吨、每年节约用电735万千瓦时……

与此同时,六盘水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在继建成环城林带后,今年又打响了雨季造林攻坚战,以确保全年完成45万亩营造林任务。

今年,六盘水市共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6个,安置1428户6000人,工程总投资29579.82万元。其中,有六枝特区新窑乡那玉村安置点,盘县刘官镇刘官村安置点,水城县红岩乡苏家寨村、果布戛乡兴隆村、营盘乡高峰村安置点,钟山区月照乡金色花园安置点。

“今年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要建出特色、建出规模,确保按期限建成”,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荣要求,六盘水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大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确保老百姓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走循环经济道路就是坚持生态立市、走绿色环保道路。2009年5月23日,经过专家的层层把关,六盘水获得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称号,成为贵州省唯一入围的城市。在众多专家的眼里,六盘水已经初步走出一条西部资源型地区开发“金山银山”,又保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之路。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将六盘水作为循环经济试点。

从“区域限批”到“循环经济试点”,六盘水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可。六盘水正从过去打“资源牌”、“凉都牌”发展到打“试点牌”。

猜你喜欢
消夏六盘水文化节
风雨闲
竹笏消夏
林启泉作品
名画中的故事
诗书画苑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