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文物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3-10-08 06:04
北京观察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内涵

文/本刊记者 徐 飞

北京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现存大量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展示首都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今年,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就“充分发掘文物内涵,展示历史文化影响力”,集结各方力量,积极开展调研。此次调研组组长、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表示:“之前的调研都偏重于文物保护,这是第一次涉及利用,研究如何在保护前提下,发挥文物的作用,调研从‘促保护’转向了‘促利用’。”

挖掘好也要展示好

历代帝王庙地处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5月8日,委员们冒着小雨来到历代帝王庙考察。如果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古建筑称为“历史的界标”,那么历代帝王庙正是这样一座“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建筑经典,它向人们倾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1530年,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以伏羲、炎黄祖先为祭祀中心,以统一多民族帝王系列和历代功臣名将为祭祀体系的一处皇家庙宇。历代帝王庙也是先修缮保护、后利用的典型。2000年以来,北京市启动“3.3亿元”文物抢险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历代帝王庙被列为重点修缮项目。北京市政府、西城区政府投入资金3亿元,用了3年时间办了3件事:搬迁学校、全面修缮文物建筑、复原殿内陈设。2004年4月28日,历代帝王庙正式对社会开放。

开放后的历代帝王庙每年举办“相聚历代帝王庙,拜谒三皇五帝”海内外华侨、华人北京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包括孙中山孙女在内的有识之士,还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协调和组织了多项文化展览。

但与繁华的街市相比,历代帝王庙内依然门可罗雀。在视察过程中,只有三三两两的零星散客进内参观。游客王先生告诉记者:“在北京多年,以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是上周听朋友介绍才过来看看。”几位路过的市民,有的说不知道这是历代帝王庙、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有的说天天从这门口路过,可是从没进去过。

“可能还是文化展示不足。”分析历代帝王庙门前冷清的原因,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妙弟认为,一个文保单位的内涵需要有专人研究,研究才能发现内涵,发掘是展示的基础。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历代帝王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在修缮开放之后,历代帝王庙在文物内涵方面发掘得很好,但可能文化展示仍然不够、文化影响力不强。“有的市民到了历代帝王庙,看到里面都是牌位,头脑里不会形成这些牌位说明什么,没人指点的话很难自行领悟。”

类似历代帝王庙这样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价值高,世人却知之甚少的文保单位在北京还有多处。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已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01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含世界文化遗产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来自文物部门的初步统计,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对公众开放的仅占29%,其余作为办公或经营场所的约占39%,以居民居住为主的约占32%。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恐怕已经不适合了。”参与调研的委员和专家认为,目前社会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高度和深度不足,各个层面对发掘文物文化内涵和展示文化影响力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文物使用单位协同合作不够,宣传教育力度不足等问题。在具体细节方面,如有些古都历史文化的展示没有完全纳入全市的旅游参观计划之中,很多有文化价值的文保单位没有列入游览线路,有些文保单位缺乏高水平的现场讲解和文化内涵解读,有的文保单位展示手段单一、方式陈旧,有的内容庞杂、重点不突出等,都对文物的文化影响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许多参与调研的委员和专家看来,深入发掘文物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加强专题研究,研究文物背后的故事,客观分析评价文物价值,还应该据此整体设计专题性文化线路,连点成线,组线成网。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建议把“像历代帝王庙这样一批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价值高的文保单位,纳入全市中小学生‘爱我北京’参观学习计划,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秘书长刘永泰认为应把文物与文化价值载体的功用进行分类,推出各类不同文化内涵的主题性旅游观光路线,如包括红楼、李大钊故居、宋庆龄故居等景点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王府、故宫、颐和园等皇家文化旅游线路;会馆、宅院、什刹海街区四合院、爨底下等民间文化线路;佛寺、道观等宗教文化线路等,满足针对性的需求。“北京所包含的文化载体,包括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要分不同方面去阐释,以不同侧面为主题组织相关活动、策划成旅游路线,可以从多方面展示北京的城市文化影响力。”

专业的高水平讲解也是目前文物利用过程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宋大川建议充分发挥退休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深度解读文化内涵、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建立志愿者队伍。“我想好了,等我退休了就去当志愿者做义务讲解员。”

文物利用与保护

在孔繁峙看来,保护是基础,没有保护,利用就不可能实现,保护什么时候都应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考虑如何利用。合理利用能有效地促进文物保护。文物建筑修缮后就像一台电视机,但它的作用不是外观而是里面的频道、节目,文物的利用就是如何发挥好频道的作用。宋大川也认为,文物利用是温饱阶段留下来的问题,因为只有修得多了、好了,才能考虑利用的问题。

近年来,本市在文物保护修缮上投入巨大。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自2000年至2012年,本市通过“人文奥运”、文物保护修缮利用中长期规划、文物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专项资金等修缮计划和专项资金的支持,投入文物建筑修缮专项资金累计超过25.3亿元,争取社会各界配套资金50多亿元,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近300项。通过文物保护修缮,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果,不仅偿还了历史欠账,逐步改善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及环境景观,促进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展示,使民族的艺术文化得到传承,还为首都文化建设、提升北京世界文化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物利用方面,已经保护修缮开放的众多文物保护单位也发挥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提高旅游产业效益和实现首都安全战略等重要作用。孔庙和国子监等一批修缮后扩大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研究和传播国学等传统文化的基地,向世人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新仓、阳平会馆、前鼓楼苑79号四合院等文物在修缮后成为文化演出、特色旅游住宿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场所,是文保单位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的良好示范;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等景点更是生态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绿地和文化休闲场所;故宫、颐和园、十三陵等文物景区和文化遗产地每日参观人数众多,有效带动了城市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位于京郊的爨底下古村落、古北口、黄花城长城等则带动了农村地区文化观光和旅游业的发展;皇城根遗址公园等遗址公园因空间开放,地势平坦,周边高层建筑少,已经成为城市避险场所。

保护是手段,合理利用是途径,历史文化遗产的最终作用应该是发挥其社会效益,通过文化熏染,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发掘文物内涵对现代人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发掘文化内涵、展示历史信息,营造历史文化的氛围和环境,从整个城市来讲就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孔繁峙说。

合理利用的界定

北京已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012处,但在保护修缮和利用方面却际遇大相径庭。

宣武门外大街附近达智桥胡同12号的杨椒山祠,是明代忠臣杨继盛(号椒山)的祠堂,也是“公车上书”的发生地,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却变身成了菜站,近期引起媒体关注。西单民族大世界蒙藏学校是长期被商户占用的国家级文保单位,所有文物建筑均被现代装饰装修材料所包裹,无法辨识文物本体原貌。北京市文物局几次下达黄色通告后,今年3月20日上午,其张贴公告开始腾退,并于5月19日正式关闭,“国立蒙藏学校”终于有望重现原貌。

当然,北京也不乏经过修缮保护并得到合理利用的文物。景山公园原本是皇家苑囿,还是明清皇帝停灵、祭拜祖先的地方,现在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太庙原先的功能是供奉皇家祖先,随着时代进步现已成为国家文保单位,变身为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有人认为,文物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很难界定,专家们也都有着各自的标准。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看来,文物合理利用的最重要标志是利用方式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此外,一是要与文物原本的文化内涵、功能相协调,要有利于文物所承载文脉、文化的延续或展示,能把积极的传统文化元素发扬光大、展示传播;二是文保单位的游客数量要适度,游人、参观者少了达不到文化展示和传播的目的,多了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合理的游客承载数量需要进行测算和控制,一定要确保文物和人员的安全;三是最好能与所在区域、社区的定位相吻合、相协调。

“文物利用最重要的是让现在的人和以后的人从中得到精神的享受、思想的启发,能够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作用。”张妙弟认为,符合以上标准就是合理利用,不符合就是不合理。另外还要看文物利用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多数人服务,为多数人服务才能算是合理利用。

调研中,多位委员和专家还建议北京市应设立一个较高规格的统一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宏观管理调控力度。领导小组可以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接受领导小组委托,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内涵挖掘和文化展示的研究、咨询、指导、审核把关、评估评价、编写专题文化旅游手册等工作。“对于文物利用合理还是不合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可以给出咨询意见,可以列出相应的标准进行判定。”张宝秀说。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需在继续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充分地发掘文物内涵,彰显首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文物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文物的逝去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