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云 健康心理的守卫者

2013-10-08 06:01朱生志
北京观察 2013年6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心理疾病

文/本刊记者 朱生志

“1、心情差的时候,我可以打电话安排时间和朋友一起聊天、吃饭或打球。2、如果我自杀了,我的亲人会很伤心,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3、自杀的想法只是暂时的,一段时间后我就不那么想死,或根本不想死了。”这是一名已康复的重型抑郁障碍患者治疗随身卡上的三句话。语言平实而积极,却有着起死回生的魔力,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这份杰作正是出自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李献云之手。

采访时,李献云正做着诊疗准备工作,不大的办公室里文件柜占据半壁江山,放满各类专业书籍,办公桌上厚厚的资料书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看书的心得、体会。语速缓慢、态度温和,条分缕析的言语中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干练,这就是李献云展现给人的第一印象。

两次偶然成就毕生事业

李献云从事精神卫生事业完全是两次偶然的结果。“其实我对学医不感兴趣。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气象对地质很感兴趣。我觉得如果能够搞清楚变幻莫测的气象,一定很了不起。对于地质也一样,年轻时,就想走遍名山大川,发现一些宝藏之类的。当时我也就填报了这类志愿。”如此简单的想法在父母兄长看来完全是不可理喻:一个弱不经风的女孩子跑到边远山区研究气象地质怎么能够受得了?

“幼稚”的专业选择最终还是被“封建包办”所打败。“我哥哥和爸爸妈妈不同意,觉得哪有女孩子学气象学地质的。所以爸爸妈妈就指挥我哥把我志愿全改了。那时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叛逆,我对哥哥改志愿也没有想法,既然全家人都不同意,那就改吧,顺从他们。”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理由,为李献云划定了从医的方向。

1986年8月,李献云“如愿以偿”收到来自河南医科大学儿科系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历时五年的学医之路。回忆起当年的大学时光,李献云现在仍津津乐道,言语中透露出丝丝的骄傲与自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考病理生理基础知识。学校突然得到泄题的消息,临时决定在黑板上出题,满分一百分。”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这次考试李献云考了98分。

大学毕业后,如果不出意外,李献云将是一名儿科医生。以后若与心理疾病治疗有什么关系,也仅仅因为父亲是一名精神科护士。或许是命运的精心安排,或许又是一次偶然,李献云没有成为一名儿科医生而是来到了回龙观医院精神科。“我并不是爱这个才选择做精神科医生,有个特殊的原因,当时家迁到了北京,我要来北京,这就是个最简单的原因。当时恰好回龙观医院在全国各地招人,很多大学生不愿意选择精神科。”又是这样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理由,使得李献云从此与心理疾病治疗结下了不解之缘。

垃圾处理器vs垃圾桶

心理医生每天必须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深浅不一的痛苦遭遇和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整天被负能量所环绕,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面对患者的痛苦遭遇和负面情绪,作为一个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最好的心理医生也难免会受影响,引起情绪的些许波动。“其实,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承受能力远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李献云认为,作为心理医生,所掌握的精神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让自己拥有相对强大的耐受挫折能力。李献云就拥有这样一颗强大的内心,在当好引导员引领患者清理心理“垃圾”的同时,也懂得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地给自己清理垃圾,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情绪,同时也可以避免负性情绪的相互传染。

“一般人认为心理医生就是一个垃圾桶,用来倾听各种各样的心理垃圾。”李献云坦言,其实把心理医生比喻成垃圾桶并不恰当,心理医生在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只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充当处理器或转化器的角色,引导患者把负面情绪转化成有用的东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李献云总是善于从病人的只言片语、言谈举止之中挖掘出患者的核心负面思维,一步步如牵扶蹒跚学步的婴儿般,帮助病人处理好负面思维和情绪,使其转化为能够有效支持后期治疗的精神动力。

那么,作为心理医生,除了采用专业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外,李献云又是怎么调节自己的呢?“一句话,规律地生活作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李献云说,每天按时出门步行上下班,定时定点作息,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工作看起来就是那么简单而平淡。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正是这份简单与平淡,李献云学会了多角度看待问题,领悟和接纳生活中的得与失,认可自己的优势,接纳自己的不足,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压力大时学会放松,学会自我调节。

认知行为治疗的魅力

作为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充分认识到在心理干预中认知行为治疗的无穷魅力,不忘处处“推销”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现在心理治疗应用比较广泛,社会上很多人知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催眠治疗以及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等术语,尽管精神分析治疗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足够的循证依据来证实它有效。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没有研究证明它有效,就认为它是无效的。而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与精神分析治疗不同,它是一种通过研究证明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李献云说。

为了彻底掌握这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李献云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探索,终于通过接受美国贝克研究所的培训和案例督导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认知行为治疗师,并拿到了美国认知行为治疗研究院认证的认知行为(CBT)治疗师资格证书。同时,鉴于问题解决治疗也是有循证依据、疗效很好的心理治疗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训更多人掌握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她又接受了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培训和案例督导,获得了他们颁发的问题解决(PST)治疗师资格证书。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既有的不良认知行为模式,可以让有错误认知模式的人摆脱多年思维模式的束缚,变得开心一些。这也是认知行为治疗的魅力所在,发现自己的思维惯性是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或者让自己饱受折磨的,学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从而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尝试不一样的人生。”李献云解释道。

医者仁心。李献云迅速将掌握的先进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投入到临床治疗中,以有效治疗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患者,缓解他们的精神痛苦。“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通过接受认知行为治疗,或者适当合并药物治疗,学会改变自己惯有的、不良的认知模式,就可以从疾病中恢复得非常好,他们就可以摆脱痛苦,工作生活都和其他人一样,甚至可以达到或超过病前水平。”谈到这里,李献云声调陡然升高,言谈间难以抑制住对治疗结果的兴奋,让人深深感受到她对患者发自内心的真诚祝福。

“我今天把我的经历总结出来,是希望能以我的经历帮助更多的人,我经历过那种生活,知道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地狱般的痛苦,如果我们周围有亲人或者朋友不小心遇到了心理疾病,大家能伸出一把手,再有正确的方法,我们一定能挽救身边面临心灵痛苦的人。同时即使我们心理健康,但有时候消极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我认为认知行为疗法不只适用于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也适合那些想提高生命质量的人。”这是李献云曾经治疗过的患者治愈后写下的真情实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地狱般心灵折磨的人才会有如此痛彻的领悟。李献云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赋予患者第二次生命,让生命之光再次温暖那些彷徨、低落、无助的心灵。

回顾多年的从医经历,李献云深情总结道:“精神卫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非常好的职业,跟我原来的认识不一样。心理健康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原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只关注极端人群,只关注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即那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但现在随着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医学手段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有能力去发现、关注和帮助那些表面看似正常、实则生活在心理的亚健康状态、亚临床状态的个体或者属于轻型精神障碍范畴的患者,帮助他们走出痛苦的内心陷阱。而这部分人在人群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他们也是最需要关注和帮助的。”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心理疾病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更大的负担
更大的负担
摄影与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