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元”探讨五味与归经※

2013-10-08 06:55李海霞骆欢欢陈建南周福生许仕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涩味频数药典

李海霞 骆欢欢 陈建南 周福生 许仕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就是借助药物的药性,故药性理论的研究对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归经指中药对人体某部分具有选择性治疗作用的特性[1]。五味,是古人对药物用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实际滋味,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五味与归经的相关性,《内经》早有论述,《素问·宣明五气》曰:“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而五味与归经是否仅此一对一的线性关系?笔者认为,可从现代科学认识规律中探讨二者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科学地指导中药的应用。

1 知识元相关概念

1.1 知识元 是显性知识的最小单位,乃不可再分的具有完备知识表达的知识单位[2]。

1.2 五味知识元 酸、苦、甘、辛、咸、涩、淡。

1.3 归经知识元 肝、心、脾、肺、肾、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心包。

2 基于 “知识元”统计分析 “五味”与 “归经”

2.1 研究对象 来源于2005年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3]所载性、味、归经、功效记载齐全的中药,共计525味。剔除①缺性味、归经记载: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等中药;②现代药理功效表述:云芝、藏菖蒲等。

2.2 知识元素材库建立与统计学分析 以Excel为录用工具,将符合标准的药物,以名称设为药名字段,药物五味设为五味字段,药物归经设为归经字段,建立五味与归经知识元素材库。采用Epidata对数据进行转换,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3 五味与归经频数分布 见表1。五味间归经频数经χ2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五味的归经频数上,淡、甘入肺频数最高,涩、咸、苦、酸、辛入肝频数最高。

表1 五味与归经频数分布

2.4 五味与归经比例分布 见表2。从归经所入五味的比例分布看,入心经主要是甘、淡,分别为12.9%、14.81%;入肝经主要是咸、酸、甘,入脾经主要是酸、辛,入肺经主要是淡、甘,入肾经主要是咸、酸,入心包主要是酸,入小肠主要是涩,入胆经主要是苦,入胃经主要是淡,入大肠主要是涩,入膀胱主要是淡、涩,入三焦主要是苦。

表2 五味与归经比例分布 (%)

3 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记录的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淡”7味,归经包括 “肝、心、脾、肺、肾、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心包”12归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此揭示了五味与归经最基础的、最直接的相关性。

从本研究发现,五味并非仅归一经,相对应的关系并非单一,同味的药物可归数经,以涩味为例,其可入于心、肝、脾、肺、肾、小肠、胃、大肠以及膀胱共9经,肝主藏血,涩味入肝经能止血;肺主气,司呼吸,涩味入肺经能敛肺止咳平喘;大肠者,涩味入大肠能止泻;膀胱者,洲都之官,水道出焉,气化则能出,涩味入膀胱能缩尿;心藏神,涩味入心可安神;脾主统血,涩味入脾能止血;肾主水藏精,涩味入肾以固精止遗缩尿。

五味各有所主,五味与归经具有选择性的作用,各味所入归经有所偏主,《本草纲目》载:“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本研究的数据显示,淡味药物的归经中肺、胃出现的频数较高,可见淡味主要归肺、胃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淡味渗泄为阳”,渗泄者,利水祛湿也;肺者,通调水道也;胃者,喜燥恶湿也;淡味药物主归入肺、胃二经,乃其 “淡能利窍渗湿”之功效体现。

从五味与归经比例分布结果看,十二经各有所喜,心喜甘、淡,肝喜咸、酸、甘,脾喜酸、辛,肺喜淡、甘,肾喜咸、酸,心包喜酸,小肠喜涩,胆喜苦,胃喜淡,大肠喜淡、涩,膀胱喜淡、涩,三焦喜苦。研究结果与中医药传统理论认识的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理论未完全吻合,笔者认为此与各经的功效相关,如心主神明,心神宜 “宁”、 “清”,而从甘、淡知识元与心的功效相配中可知,入心之药功效频数最高位为 “宁心”、“清心”[4];肝所喜的五味中咸所占比例高于酸,肝藏血,《内经》载:“咸走血”,肝病多血瘀,咸可软坚以化瘀;再如大小肠、膀胱在功能上主要是分清别浊,淡能渗利水湿,涩能敛收五谷精微,故此三经喜淡、涩。综上,可知五味各有所主之经,十二经各有所喜之味。

[1]卢训丛.中药性味归经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11):803-804.

[2]许仕杰,陈建南,陈冠林,等.基于知识本体的功效语义配价还原分析-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Suppl):108-110.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前言.

[4]许仕杰,陈冠林,汤金波,等.基于“知识元语义分析”探讨“五脏功效群”性效关联规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38-40.

猜你喜欢
涩味频数药典
夏日
2015版《中国药典》连翘项下连翘苷、连翘酯苷A测定方法的改进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吃核桃别去薄皮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关联分析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与褪黑素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编制完成
频数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