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视域下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2013-10-21 00:34夏开堂陈蔚
卷宗 2013年6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以生为本学生管理

夏开堂 陈蔚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技术时代的快速发展,艺术类高校学生在个体发展中“个性化”、“主体化”意识日益明显,这使得作为艺术类院校管理“中心轴”的学生管理工作遭遇新的挑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难以适应新的变化。本文将在“以生为本”视域下探讨当今艺术院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以生为本;艺术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艺术类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输送高质量文化艺术人才的重任。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性化”与“主体化”意识日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努力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本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开拓“以生为本”的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新局面。

1 “以生为本”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并,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细化到高等教育层面,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来看,“以生为本”的直接释意即为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发展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学生的内在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思想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尊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与权利,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自身利益,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其次是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成长成才的校园环境,培养其良好的政治素养、较高的思想水平以及高尚完整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形成良好接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由此可见,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现“以生为本”将是高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贯彻“以生为本”的管理不仅是社会发展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艺术类高校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2 “以生为本”视域下艺术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院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本身就有其独特性,而随着90后这一代全面升入大学,艺术类大学生在情感方式、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及价值观念上已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彻的大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日益突显。

2.1 管理手段相对单一,网络新兴工具的利用不够充分

实践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重点以学生工作部门为主,多数工作都由具体的学生管理人员负责,而一些其他行政部门人员与专业老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排除于学生管理人员之外,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能即时获得比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信息,他们思想的开放性与心性的不稳定,使他们尚未对信息进行对错评判就全盘接收,导致信息的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学生管理部门在信息获得的时间上首先失去了优势,网络新兴工具的不充分利用使得学院管理人员不能第一时间获取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动态,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2.2 较多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随着艺术类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重视,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了诸多可行的学生管理制度,但一些管理制度仍将学生作为单一的整体进行限制性管理,同时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意识也较以往更加鲜明,易形成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艺术类学生中大部分家境优越,受父母宠溺疼爱的成长过程使他们自我意识觉醒早,而少数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在同学经济条件普遍优越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同学相处较困难。学校中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所以,过分强调统一管理而忽视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往往使艺术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流于表面,而学生的需求和建议也无法及时传达到管理者处,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接受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2.3 教学机制与评价体系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高校的生源质量和素质参差不齐,个体间的文化基础差异大,导致学院的统一教学与简单的教学评价体系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学生在统一教学的安排下,无法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选择课程与授课教师。文化基础落差大的学生被安排在同一课程体系下学习,易使班级内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基础薄弱的同学容易自暴自弃,基础相对好的同学则要求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而网上测评因无法为学生带来切身的利益改善,学生在进行测评时只是盲目打分。在现行的大多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学生的智育成绩占的比重在以上50%,相对德育、能力的比例仍显较高,使学生无形中产生盲目追求成绩的心态,学生的全面发展必定受到限制。

2.4 校园文化建设虽得到重视,但受条件限制仍未全面展开

校园文化活动能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增强课外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参与艺术研究、艺术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各艺术院校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已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学生在学习之余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初成规模的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建设在学院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因一些艺术院校受环境及场地等条件限制,生活区与活动设施尚未合理对接,再加上较大一部分教师仅是在上班时间在学校,使学生与教师课外的沟通交流受到限制,难以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术、思想上的交流氛围,不利于学院历史文化底蕴的积累与传承,更不利于学院切实实现“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3 “以生为本”视域下艺术院校创新学生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在“以生为本”视域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应积极实践“以生为本”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正确审视新形势下艺术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现状,结合学院学生个体特点,了解学生需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3.1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平级管理机制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独立的个体,是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独特个性特点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专业、爱好、行为习惯,追求自由发展,自我要求高,而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因专业特性明显,自我意识、自尊心强,个性特征尤甚。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因材管理”,不能以简单、生硬的管理方法,如简单的说教,以制度压制,用强制要求约束限制他们的言行等等。在实践中,要真正地考虑艺术类学生的身心特点,熟练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从学生的内心需要着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首先学院应建立平级管理体制,改变将学生置于底层的传统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实行学生听证制度,在学院出台与学生有关的重大举措时,要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在实践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为宗旨,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专业特性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其次学院应建立层次性的学生职业规划,帮助学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在成功中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如,对于专业技能突出,舞台表现力良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更深、更扎实地发展专业技能,职业定位为专业表演团体演员;对于各方面表现中等的学生,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工作,提升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对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阶段性目标,并发掘自身优势与潜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有其它特长的学生,引导他们加入相应的社团,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拓展社会技能,等等。最后应做好特殊学生的帮助工作。对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在做好助学工作的同时,要教育其多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社会技能的同时帮助其建立自尊与自信,学会自立自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关爱的方式,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进行疏通与调节,塑造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其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2 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形成“全员育人”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教学方法与管理手段也要不断与时俱时。学生获取信息和发出声音的渠道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通讯工具的高度发展,QQ、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在手机应用中的全面普及,学生能获取超过老师知识范围的大量信息。在学生管理中,教育工作者应有效运用这些新兴工具,比如,建立QQ群,能在课堂外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微信群,能使师生在轻松氛围下敞开心扉;高校通的应用,大大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建立学生管理系统,使管理规范化、系统化,提高工作效率。这些网络工具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深感老师的悉心关爱,减少学生管理中的内耗,而且使学生“处于管理中而不自知”,在愉悦中接受管理。

学院应聚集专任老师、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形成有效的“全员育人”机制。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大都从小开始学习专业,专业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久而久之,他们对专业老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信任感。所以,艺术类学生对专业教师非常尊敬,甚至崇拜。在实践中,可以利用艺术类学生的这一特性,鼓励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或担任其他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教育引领作用。在文化课教学中,鼓励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同时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实践证明,思政课堂教学成效显著的班级中,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数占较大比例,大都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班级整体风气好。

3.3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艺术类高校应根据学生文化基础差异大、个性突出等特点,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学院应根据学生特点,在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上,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首要考核点,形成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间接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动态性评价等方法,重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相互结合,超越原有的以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两项考核定总分的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潜能与过程反馈。在具体的评价内容上,打破单一的学科知识技能考试,要综合诊断性评价、设置性评价等评价类型,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同时要突出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受到激励,促进其反馈结果,改正缺点,全面发展。

作为学生思政工作者,要全面审视每一位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评价、观察并接纳学生,促进其优势智能、潜能的发挥。不要只关注成绩,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与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自我的评价活动中,在良好平等的氛围中学会了解、倾听,学会肯定自身优点,接纳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改正,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学院及时了解学生信息,作出客观判断,并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提高学生工作的有效性。

3.4 完善校园设施建设,营造师生共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能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而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活动,更能有效带动校园文化往精、深领域发展,使学院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蘊得以积累与传承,从根本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术研究与创新的主动性。

由于专业的特性,具有一定办学历史的艺术院校,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艺术前师先贤的崇高风范形成的“文脉”,绵延传承。所以,艺术院校要不断寻求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让师生们深深感受前辈艺术家们对伟大艺术造诣与崇高人生境界孜孜孜以求的精神力量,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因而艺术院校在注重专业发展的前提下,更需重视文化水平与学术研究的不断提升,将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升华人格、点亮人生的过程与校园文化对学院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师生精神文明的充实提升作用有机统一,使学生的技能提高与精神成长同步。学院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要不断建立与完善兼具实用性和蕴含本校特有艺术底蕴的基础教学设施设备,如畅开式舞台、大型广场等,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提供良好的校园平台,同时为学院教师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条件,引导教师直接参与指导社团活动,进行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理论研讨,协助学生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完善社团指导教师评优评奖机制,促进教师对校园文化向“精、深、优”方向发展的引领作用。

总而言之,当前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并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管理理念,以学生个体为管理的主体,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以关爱之心助学生成才,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谐校园的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11.

[2]熊晓强.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J].管理教育,2008.8.

[3]蒋桂莲.以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5)

[4]董庸昌.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简介

夏开堂(1966-)男,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以生为本学生管理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