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的“天圆地方”

2013-10-21 21:20史乐翔
前线 2013年3期
关键词:顾颉刚做学问治学

史乐翔

顾颉刚,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他曾将自己的治学经验归纳为四个字:“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本是古代一种天体观。古人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认为天似华盖,形圆;地如棋盘,形方。故曰“天圆地方”。顾大师巧借此语,将其赋予新的内涵,用以总结自己的治学之道,别具匠心,颇有见地。他所说的“天”,系指人之朝天的脑袋;他所说的“地”,系指人之接地的臀部。二者彼此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记得另有名家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治学“脑袋要动,屁股要定”。再比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些名言,比之于顾颉刚的治学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顾颉刚在这里所说的“天圆”,就是求知识做学问,要脑袋“圆通”,勤于思索,学思合一。正可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所谓“地方”,就是治学时,臀部要“方正”,坐得稳,坐得牢,像木板钉钉子一样,坚定不移。

治学者一旦做到臀稳坐、心平静、俯而学、仰而思,定会事半功倍,学有造诣。

应该说,“天圆”和“地方”不单是文人做学问的必须,也是党员干部干事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舍此,既不动脑思索,又不认真做事,党员干部只能一事无成。

对党员干部来说,所谓“天圆”,就是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决不可思想惰怠,无所用心;糊里糊涂,浑浑噩噩;真假不辨,美丑不分。就是要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切忌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习惯于“穿旧鞋,走旧路”,抑或“穿新鞋,走老路”。就是要深思熟虑,谋划方略。制定政策、规定,当以审慎的态度,“三思而定”,力戒随意盲动,朝令夕改。

而所谓“地方”,就是要“坐得住”。坐得住,才会静下心。“心静则生慧,心静则觉悟”,正如诸葛亮《诫子书》中言:“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乃一种境界。一个人静了心,头脑才清醒,才会思考,才蓄势待发,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保持内心的宁静,最重要的一点:减少欲望。这尽管是老生常谈,属“万古不易之常经”,但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保持内心的宁静,并非妄想内心像枯井死水一样毫无波澜,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耐不住寂寞,心自然难以宁静下来。所以,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少一點庸俗味,多一些精气神”,方能集中时间、集中思想、集中精力学到真本领,干出真业绩。真才实学的获得,工作成就的取得,绝非来自于沽名钓誉,也绝非来自于攀名附利。让心宁静下来,做到“心不浮气不躁”至关重要。心浮气躁,会导致急功近利。有些人认为,跑上层、忙应酬、套近乎,可以“拉关系,扩人脉”,其收益自然会“立竿见影”;而只顾埋头苦干,则往往得不到“实惠”。这种错误认识,不屑一驳。须知:“关系”只是“泥饭碗”,随时可能被打破;就算它是“铁饭碗”,也可能会生锈;唯有真本事、真水平才是一只“金饭碗”,什么时候都能享用,什么时候都会金灿灿地发光。

责任编辑:戚本逊

猜你喜欢
顾颉刚做学问治学
施明敬
教师是做学问的
是我的运气不好
分期付款
沉默的尊重
沉默的尊重
做学问像爬山
KW俱乐部
治学与为人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