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2013-10-26 04:55陈剑英胡继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1期
关键词:核分裂病理学免疫组化

陈剑英 胡继龙

78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陈剑英 胡继龙

目的观察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其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确诊的78例胃间质瘤的患者,观察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患者中良性30例、交界性15例、恶性33例,不同性质肿瘤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的生存期明显缩短。肿瘤的免疫表型以CD117和CD34表达为主要诊断依据。结论胃间质瘤临床常见,肿瘤直径、病理性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对判断间质瘤的性质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胃间质瘤;预后分析;临床分析;免疫组化

胃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和潜在恶性的特点[1]。本瘤起源于C-KIT基因和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突变激活,以表达CD117和PDGFR为主要特征[2]。近年随着病理学免疫组化普及和应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发展[3]。我们回顾性观察江西省肿瘤医院确诊的78例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确诊为胃间质瘤的患者,共78例。纳入标准均符合WHO中关于胃间质瘤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确诊,纳入患者术前均未进行任何放、化疗。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患者。②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本组患者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为24~79岁,平均51.3岁。

1.2确诊方式 本组确诊均经病理学免疫组化方式诊断,其中34例术前确诊,10例术中确诊,34例术后确诊。

1.3治疗方法 患者均行肿物切除,其中单纯行肿物切除术者48例,行肿物+胃部分切除术的患者30例。恶性间质瘤患者术后均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1.4病理学检测方法及良性恶性标准 肿瘤均常规行病理学检查,良恶性的判断依靠大体观察、核分裂像及病理学免疫组化。良性:核分裂象<5个/50 hPF,肿瘤直径≤5 cm;交界性:核分裂象<5个/50 hPF,同时肿瘤直径>5 cm。恶性:核分裂象>5个/50 hPF。

1.5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应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本组患者一般情况 本组中良性30例,交界性15例,恶性33例。患者随访24~60个月,平均45.3个月。良性和交界性患者均在随访终点时存活,恶性患者死亡28例(24~56个月,平均41.3个月),存活5例。

2.2本组患者肿瘤的性质与直径的关系 良性及交界性患者三组肿瘤直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恶性肿瘤直径明显大。见表1。

表1 78例胃间质瘤患者肿瘤的性质和直径的关系

2.3常规病理结果 大体检查:肿瘤位于胃壁内40例,粘膜下29例,浆膜下9例。10例肿瘤伴有溃疡形成。较大的肿瘤常突入腔内或突出于浆膜侧,切面质地从稍韧到软,黄褐色,49例伴有出血。较大肿瘤可见大片的出血坏死及囊性变,12例切面呈囊性肿块。组织病理学:肿瘤细胞形态上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类:49例主要以梭形细胞为主,梭形细胞的边界不明显,细胞质较多,红染,核呈短梭形,部分区细胞也可见多种形态,可见胶原丰富、细胞稀少区,也可见核旁空泡。其中3例具有中等量细胞且细胞核灶性栅栏排列,形态类似于神经鞘瘤,在血管周围可见玻璃样变区,部分可伴粘液样变性。19例主要以上皮样细胞为主,上皮样细胞的边界清楚,细胞质丰富,红染,也可呈嗜碱性略为蓝染,部分细胞呈透明样,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可见,部分肿瘤较少,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小巢状或腺泡状。10例患者表现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混合的结构。

2.4间质瘤CD117、CD34和Ki67表达的特征 本组中CD117阳性者70例,CD34阳性者45例,CD117或CD34阳性者78例。恶性间质瘤Ki67阳性率为25%~90%,平均65.43%。

3 讨论

胃间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80岁者(中位年龄6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患者临床症状差异甚大,主要与发生部位、瘤体大小及恶性程度有关[3]。胃间质瘤是间叶性肿瘤,其分化不确定,因此在HE上常与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混淆而误诊[4,5]。免疫表型主要表达间叶源性成分,其中对间质瘤有诊断意义的是CD117和CD34,二者可以均为阳性,部分病例表现为单一的阳性[6,7]。胃间质瘤多位于胃壁内,胃镜咬检时如果组织较多,可以进行病理学的确诊,如果咬检组织较少,需重取活检或手术后进行确诊。本研究通过对78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分析显示良性30例,交界性15例,恶性33例,而且不同性质肿瘤的直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是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成功率较高,手术切除范围、淋巴结是否清扫等问题尚无明确的标准,应视肿瘤的部位、大小、是否转移等综合考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以CD117和CD34阳性率最高且最为特异;临床诊断要进行综合性的判断[8]。对于恶性肿瘤,不仅行肿瘤切除术,还要进行胃壁部分切除术,对于邻近器官浸润的患者,需要做于清除病灶,做到“无瘤”。手术中要注意避免肿瘤的破裂,减少腹膜种植。常规进行的手术中冰冻诊断,也为选择术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进行化疗,目前最主要的药物治疗为分子靶向治疗,即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治疗中药物能与ATP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液化部位的核苷酸结合点,使激酶不能发挥液化活性,底物的酪氨酸残基不能被磷酸化,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并引发细胞凋亡的发生[9,10]。

总之,胃间质瘤临床常见,肿瘤直径、病理性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对判断间质瘤的性质及预后有重要价值。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对提高生存率有一定价值。

[1] 郭花, 盛剑秋, 余长忠, 等.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1(8): 736-737.

[2] 马经伟, 胡志强, 郭卫东. 胃肠道间质瘤35例临床诊疗体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9): 947-948.

[3] 黄伟健. 胃肠胃病道间质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7): 806-807.

[4] 程利民, 孙志德, 李森龙, 等. 胃肠道间质瘤31例临床诊治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4): 6525-6527.

[5] 丁志, 赵平, 周祥, 等. 35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11): 1235-1236.

[6] 王铁延, 邹丹丹, 汤显斌, 等. 多个胃肠道间质瘤5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10): 1098-1100.

[7] 王星辉, 王雪飞. 胃肠道间质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 25(5): 426-427.

[8] 龚勤俭. 5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中外医疗, 2009, 1: 2-3.

[9] 李克华, 董洪民. 恶性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 吉林医学, 2013, 34(4): 717-718.

[10] 孙涛, 郭晋, 谢余澄, 等.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临床误诊误治, 2012, 25(9): 76-78.

542800 广西贺州广济医院肿瘤外科(陈剑英);江西省肿瘤医院腹外一科(胡继龙)

猜你喜欢
核分裂病理学免疫组化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