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3-10-27 02:27王丽平胡雪洁于志川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科技型问卷因素

王丽平 ,胡雪洁 ,于志川

(1.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 300384)

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群体,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平均寿命较短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各方力量已经意识到扶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出台具体政策及实际举措,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所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从企业内外部2个方面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证数据验证提出的理论模型,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资源使用效率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即是企业能力的差异,企业能力也因此成为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故本研究以能力为基础要素,从企业内外部2个角度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1.1 基于外部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外部知识与技术、政府行为以及企业集群化.

(1)市场需求管理: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高效管理可以有力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1].这里将市场新机会感知能力[2]、品牌形象动态塑造能力[3]、营销策略阶段性更新能力[4],作为在市场需求管理环节中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2)外部知识与技术管理:国外研究发现,外部知识与技术的直接获取、选择与转移,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关键.因此,在外部知识与技术管理环节中,将外部知识与技术的搜索能力[5]、选择能力[6]、转移能力[7],作为影响因素加以考虑.

(3)政府关系管理: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政府政策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然而,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政府扶植政策与中小企业的成长没有明显相关性.研究学者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一,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获得政府服务信息的渠道;第二,企业缺乏主动利用和适应政府政策的能力[8];第三,企业管理层对政府政策的重视程度较低[9].为此,针对政府行为管理环节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政府信息渠道建设能力、政府公共关系建立能力和赢得政府支持的能力.

(4)集群管理:20世纪90年代中期,竞争全球化的日益凸显、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以及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渐认识到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型经济群体的重要性.在中小企业集群内,多种创新资源流动、多元创新主体的参与以及各创新主体相互激发而形成的具有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复杂网络[10],使得企业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集群管理中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企业间知识交互能力[11]、营销渠道整合能力[12]以及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13].

1.2 基于内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环节,即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知识管理、技术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研究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1) 人力资源管理:Subba、Adner和 Helfat以及Wooten和Crane,分析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能力是直接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的某些管理环节及其动态能力,可以显著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14].参考以往研究成果,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能力[15]、企业家成长能力[16]、管理人员梯队建设能力[17]、员工创新能力[18],以及员工创新行为激励能力[19]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2)资金管理: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有力保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其突出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点,致使资金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为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收支在数量和时间上得以衔接,提高货币资金效益率,企业须具备资金管理计划能力[20]、融资渠道拓宽能力[21]、资金优化配置能力[22]以及新技术开发风险控制能力[23].

(3)内部技术管理:企业内部技术管理与外部技术管理相结合,构成完整的技术管理体系.企业内部技术管理是在实现外部技术转移的基础上的技术管理.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与产权管理[24],以及新技术商品化[25]等方面的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4)内部知识管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能力、整合能力、传播能力以及知识重新配置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26].相关研究认为,知识形成包括5个阶段:知识识别、吸收、整合、配置和更新阶段,并且企业动态能力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将已经拥有的知识储存在组织惯例中[27].本文考虑将员工隐性知识识别能力[28]、知识重新配置[29]以及知识更新能力[30],作为内部知识管理环节中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5)组织管理:Subba认为,企业持续性动态能力的形成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是组织设计,此过程可以促进企业业务多样化的良性发展.因此,组织管理环节中的组织开发与探索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组织变革能力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31-32].

2 实证分析

2.1 实证研究流程设计

本研究利用模糊数学思想,依据“模糊德菲法”及“模糊层次分析法”设计调查问卷,以筛选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调研的第一阶段发放模糊德尔菲专家问卷,利用双三角模糊数统计问卷结果,依据专家学者决策群体的意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筛选,进而形成关键成功因素层级框架.第二阶段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统计问卷结果,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2.2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对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发放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对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挑选,严格按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进行选择;二是具体调查对象应符合的条件是能够全面了解企业整体情况、接受此种问卷方式、对于研究问题有足够认知,以及能在调查期间给予充分配合.在问卷调查人数方面,根据斯蒂芬·P·罗宾斯的研究结果,当专家达到7名时,即可以保障群体决策问题的决策效果.为保障问卷回收质量以得到更客观准确的结果,本研究适当扩大调查问卷的发放量.第一阶段的模糊德尔菲问卷调查,共发放18份问卷,回收15份问卷,回收率为83.33%.第二阶段的模糊层次分析问卷调查,向第一阶段问卷回收对象发放问卷,共计发放15份模糊层次分析法专家问卷,回收问卷15份,回收率为100%.

2.3 问卷数据处理结果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筛选上,利用模糊德尔菲法对第一阶段收集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基础值为7.5,剔除单一值低于7.5的影响因素,则剔除9个影响因素,保留23个影响因素,占影响因素总数的71.86%.根据筛选结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成功因素层级框架,将“外部管理环节”与“内部管理环节”作为第一层级,将经过筛选而保留的具体管理环节如“市场需求管理”等作为第二层级,将保留的23项涉及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第三层级.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确定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方式,对第二阶段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先运用三角模糊数建立模糊正倒值矩阵,以作为模糊权重值计算的基础,并根据专家们给出的明确值,进行矩阵一致性检定.结果显示其C.I.值与C.R.值均≤0.1,符合Saaty建议可接受的范围,表示所有层级间的专家意见前后判断均具有一致性.此外,由整体评估分析,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成功因素的整体一致性比率C.R.H.=0.046,符合 Saaty提出的 C.R.H 范围,即 C.R.H<0.1,表示本研究建立的层级架构各层级间关联性恰当,故整体层级一致性可接受.计算每个层级的模糊权重值以及正规化后的权重值.此外,为了解每一层级各项因素在整体框架中所占权重比例,进一步计算整体优势权重值,结果如表1所示,显示了在建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成功因素”的目标下第二层级与第三层级的绝对权重值,进而得到第二层级与第三层级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分析结果如表2及表3所示.

在关键成功因素的个数选取上,本研究参考Daniel在其《管理信息的危机》一文中对关键成功因素的看法,即大部分企业通常存在3~6个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研究关键成功因素的学者,大多将关键成功因素设定于4~6个.因此,本研究选取表3中前6个因素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依序为: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机会感知能力、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能力、企业间知识交互能力、组织变革管理,以及员工创新行为激励能力.

表1 模糊层次分析法问卷数据处理结果Tab.1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estionnaire data processing results

表2 第二层级因素的重要性排序Tab.2 Order of importance of the second-level factors

表3 第三层级因素的重要性排序Tab.3 Order of importance of the third-level factors

3 对策与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成功因素,结合企业访谈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借鉴企业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提出对策与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技术创新管理机制.本研究调研的企业,均表示市场需求是其技术创新以及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向标.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须整合科技资源,确保技术创新与宏观、微观环境变化相适应.因此,企业须考虑关键成功因素“市场机会感知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以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规避新技术创新风险,从而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2)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能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在变化的环境中,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不足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即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看做具有发展特性的管理工具,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配合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其具备的能动性足以影响企业战略选择与调整的能力.通过调研发现,受访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及其管理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企业倾向于将技术人员与市场人员作为核心员工,这两方面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第二,市场营销人员普遍具有专业技术背景,不具备技术背景的员工无法胜任营销工作;第三,企业倾向于从企业内部提拔管理者,避免由于“空降兵”的出现导致外行人领导内行人,挫伤员工积极性的局面;第四,在员工流动率方面,在企业初创阶段加入的员工较为稳定,而近年来招入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流动率稍大,一般将在入职2~3年后流失一半.为建立符合以上受访企业人力资源特征的管理机制,需要企业从人力资源战略制度化、员工激励与保留常态化、管理梯队建设动态化入手,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3)建立基于双元能力的组织动态管理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变革能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本研究认为受访企业对双元能力,即“组织开发能力”与“组织探索能力”的相对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在组织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须考虑“组织开发能力”与“组织探索能力”的平衡管理,如建立组织知识支持机制,以开发能力支持探索能力;建立知识共享机制,促进探索能力成果转化为开发能力.

(4)建立以知识交互为导向的集群管理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集群因素中的“企业间知识交互能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应建立以知识交互管理为导向的集群管理机制,即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网络.该知识网络包含核心知识网络、服务知识网络以及辅助知识网络3个层次.其中,核心知识网络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构成,每个企业均在纵向供应链上与上下游企业相连,在横向上与互补企业相连;服务知识网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及技术标准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知识支持,管理咨询公司为企业提供管理知识支持;辅助知识网络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构成,政府机构虽然不能直接提供知识,但可通过发挥政府调控职能促进企业集群的壮大,行业协会可在建立良性竞争环境,衔接企业与政府等方面发挥作用,为集群企业知识交互提供环境保障;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5)建立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内创业激励机制.员工创新行为激励能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因此,企业须注重员工创新行为的激励,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Milier于1983年,将创业研究的焦点从个人创业者转移到企业层面,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众多文献较一致的认为,“内创业”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组织内部,为获得创新性成果,而得到组织授权和资源保证的创业活动.简单地说,内创业就是企业内进行的创业活动,可分为4个维度:新业务投资、创新、自我革新及领先行动.可见内创业实质是在各方面实现创新,并将创新转化为商业价值.在此过程中,企业依赖的战略资源以“人”为主.为此要建立激发员工内创业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市场价值导向薪酬奖励机制与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并将搭建内创业项目运营平台作为保障型激励.

[1]马小援.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环境分析与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23.

[2]姜百臣,覃劼,陈思宏,等.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导向——来自消费者选择偏好的问卷分析[J].科学与管理,2009,29(1):20-25.

[3]潘斌.后现代消费文化特征下的品牌塑造思考[J].商业时代,2010(27):21,35.

[4]朱桂龙,李汝航.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路径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5):152-155.

[5]LAURSEN K,SALTER A.Open forinnovation: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firms[J].Strategie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131-150.

[6]生延超.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方式选择[J].管理科学,2007,20(4):23-29.

[7]NAMBISAN S,WILEMON D.A global study of graduat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programs[J].Technovation,2003,23(12):949-962.

[8]孙顺根,许必芳,马艺珈.中小企业政策发展与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7):95-100.

[9]柳宏志.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4:15.

[10]吴向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网络视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4):24-28.

[11]陈静茹.科技型企业集群的创新文化环境研究[J].管理观察,2008(25):59-60.

[12]傅光成.民营企业合作营销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0):64-65.

[13]张巍,张旭梅,肖剑.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及收益分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4):81-88.

[14]NARASIMHA Subba P N.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The role of dynamic competence[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Manage Dects Econ,2001(22):201-202.

[15]朱文郁,司江伟.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J].管理科学,2007(9):42-44.

[16]吴子稳,胡长深.企业家心智模式形成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11-114.

[17][美]白翰姆.培养接班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那文忠.民营企业员工创新力的提升——基于经济危机背景下对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63.

[19]贺小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高科技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1):132-139.

[20]彭国光.资金集中优化管理[J].现代商业,2009(17):128-129.

[21]葛航.拓宽科技融资渠道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J].时代经贸,2007(7):3-4.

[22]肖作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和双向效应动态模型 [J].会计研究,2004(2):98-103.

[23]周亚娜,邓晶.民营科技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J].会计之友,2009(1):26-27.

[24]唐恒,刘佳,朱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45-48.

[25]MARSH S J,STOCK G N.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 tempo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2(2):136-148.

[26]VERONA G,RAVASI D.Unbundling dynamic capabiliti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ntinuous product innova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3,12(3):577-606.

[27]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10):68-70.

[28]LUBIT R.Tacit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1,29(4):164-178.

[29]马新.知识配置资本的实现方式及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8(3):27-28.

[30]芮明杰,李鑫,红波.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对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的修正与扩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5):8-12.

[3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87.

[32]ADAMS G L,LAMONT B T,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developing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3,7(2):142.

猜你喜欢
科技型问卷因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战略的相关研究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开始啦
解石三大因素
问卷网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