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差层补孔后油层动用特征研究

2013-10-27 08:30张泽铭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评价室黑龙江大庆163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层段小层动用

张泽铭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评价室,黑龙江 大庆 163000)

薄差层补孔后油层动用特征研究

张泽铭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评价室,黑龙江 大庆 163000)

聚驱开发后期,为最大限度缓解注入困难,必须对区块分子量进行下调。分子量下调后,特别是薄差层的补孔,势必引起聚驱注入特征发生较大变化。通过对分子量调整前后注入参数及注、产剖面变化的分析研究,确定了聚驱后期高-中分子量变更后注入剖面的变化特征,同时通过研究注入井的层段吸水状况,搞清了补孔注入井层段动用变化情况及补孔层段未动用成因类型,并由此编制了配套调整方案,并取得较好效果。

薄差层;补孔;油层动用特征

聚驱开发区A块2004年投入开发,方案设计将葡Ⅰ组相对好层A2、B2、C2、C3作为优先开采对象,其他3个层段作为潜力接替层保留[1]。2006年A块分子量调整至3500×104,2007年6月调至2500×104,2008年底平均聚合物溶液浓度上调至2500mg/L,2010年末区块注入困难矛盾逐步加重。针对该问题,首先开展了化学解堵等措施增注,并随后进行了针对性的注入浓度下调(配注浓度由起初的2500mg/L下调至1400mg/L),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注入困难加剧的形势,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将区块所用聚合物分子量进行下调,做好体系调整前后油层动用特征变化研究,稳定聚驱后期开发形势十分必要,同时对于总结清配污稀体系也十分有益。

同时随聚驱开发逐步深入,对薄差层段的动用日益成熟,通过潜力分析,研究确定了41口钻遇砂体为河道砂,补孔后可形成一类连通的注采井作为措施对象。补孔实施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补孔井的层段动用情况,为调整方案的科学编制提供依据,同时为促进薄差层段的有效动用提供保障。

1 不同分子量视吸水指数变化特征

图1 聚合物分子量与视吸水指数关系图

2011年至今,区块共经历3个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注入阶段,从区块聚合物分子量与视吸水指数关系曲线看(见图1),随分子量增大,视吸水指数呈线性递减。2500×104分子量体系区块平均视吸水指数为5.07m3/(d·MPa),1200×104分子量体系为6.19m3/(d·MPa),1900×104分子量时为5.63m3/(d·MPa),表明随分子量下降,聚合物溶液在油层流动过程中的渗流阻力下降。

2 不同注入体系油层动用状况

2.1从小层看,吸水部位向高渗小层集中

1)非补孔井 非补孔井方面,统计16口注入井监测资料,按地层系数分级统计看,2500×104分子量注入体系下地层系数小于0.1μm2·m的吸水小层63个,相对吸水比例28.32%,不低于0.5μm2·m的吸水小层28个,相对吸水比例21.06%。调低分子量后,地层系数小于0.1μm2·m的吸水小层52个,减少11个,相对吸水比例为16.08%,同比下降12.24%;地层系数不低于0.5μm2·m的吸水小层36个,增加8个,相对吸水比例36.23%,同比上升15.17%。

2)补孔井 补孔井方面,统计9口注入井监测资料(见表1),吸水小层的变化趋势具有与非补孔井相同的特点:高渗层吸水量明显增加。结合补孔井补孔层段动用看,尽管补孔层段整体动用较好,但动用层段中吸水小层分布不均匀,以高渗小层为主。

表1 补孔井不同分子量体系小层吸水状况对比表

2.2从层段看,吸水部位向下部优势层段倾斜

图2 分子量调整前后层段相对吸水柱状图

从注入井层段吸水情况(见图2)看,分子量调低至1900×104后,上部A、B层段吸水比例分别下降5.86%、4.78%,下部层段吸水比例同比有所提升,C层段吸水比例提升9.13%,动用不均衡性有所加强。

2.3区块采出井的动态变化特征

1)未补孔井采出液含水上升速度有所加快 统计不同水淹级别油层吸水状况(见表2)看,分子量调整前后对比,尽管高水淹层吸水层数未变,但绝对吸水量上升24m3,吸水比例增加14.42%。受此影响,实施分子量调整后,未补孔采出井综合含水上升速度有所加快(见图3)。

表2 分子量调整前后不同水淹级别油层吸水状况统计表

图3 区块未补孔井采出液综合含水变化曲线

2)补孔油井新补开层段采出比例有所下降 分子量下调后,优势层段吸水比例有所增加,导致部分采出井原开采层位动用加强,补孔层段产出比例下降。如P904井,实施补孔初期,P904井补孔层段PⅠ21层产液量6.4t,占总产出比例26.02%,目前,该层产液量为3.7t,占总产出比例10.03%。所以,需要对周围供液井配注方案进行调整,加强补孔层段动用。

3 补孔前后层段动用特征对比

从新补开目的层动用情况看,统计目前12口注入井的同位素监测资料,前后对比共计新补开小层18个,其中10口井共14个小层得到有效动用,4口井4个小层动态监测资料显示不吸水,层数动用比例为77.78%,有效厚度动用比例为69.1%,相对吸水19.6%。

3.1补孔前后油层动用变化类型

通过对吸水层段的统计分析,注入井补孔前后油层动用变化共有以下3个类型:

1)层间返转型 即原注水层段补孔前动用较好,实施补孔以后,吸水层返转至新补开层段。该类型注入井补孔前多呈顶压欠注,油层表皮系数较大,渗流能力低;实施补孔以后,新补开层段由于相对优势而产生比较明显的层间矛盾,从而导致吸水层段由原注水层转向新补孔层。

2)层内稳定型 即补孔前后吸水层段并未发生变化,原吸水层段依然动用,而补开层未动用。该类型注入井纵向油层一般具有较突出的层间矛盾,特别是底部C2、C3层不但自身油层发育较好,而且往往因不发育稳定界面而采取合层注入,措施井补开层段发育较差,以小规模窄条带顺直型河道砂体为主,导致补孔层动用难度相对较大[2]。

3)层间均和型 即补孔前后新老层同时得到有效动用。该类型注入井的油层发育比较理想,层间隔层厚度满足分层注聚条件,从而实现各层段分开注入,有效避免层内干扰[3-4],保证了注入井各个层段的合理有效动用。

3.2补孔前后新老层同位素测试剖面吸水情况

从补孔前后新老层同位素测试剖面吸水情况(见表3)对比看,原层段吸水量虽有所下降,但平均单层吸水比例仍然比较高,约为新补开层段的2倍;从强度看,原层段的吸水强度仍然要远高于新增的吸水补孔层段。

表3 新老层吸水差异对比

4 补孔层段未动用成因类型

结合同位素测试成果,统计共有4口井4个层段未得到动用,结合静态解释成果,未动用原因如下。

4.1补开多层(2层及以上)部分未动用

如P905井,该井二次补孔层位共3个,其中PⅠ11、PⅠ12(葡萄花油层Ⅰ油层组11、12小层)为一注水层段,PⅠ21与原注水层PⅠ22划为同一注水层段,总注水层段由2个增至3个。最新补孔后同位素监测资料显示,射开5个小层中,吸水小层只有PⅠ11、PⅠ12,与补孔前对比,层段吸水呈现出层间返转、新补孔层优势明显的特点(见表4)。

表4 P905井射孔层位情况统计表

该井补孔前长期顶压欠注,尽管注水层段有效厚度较大,但由于长期注聚且从未进行任何增注措施,使该井油层物性逐渐变差,同期试井资料解释成果显示,层段有效渗透率为0.0137×10-3μm2,表皮系数2.897,属污染严重型;实施补孔以后,新补开层段渗流阻力相对较小,致使该井吸水层段返转至新补孔层。

PⅠ21未得到动用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油层发育差,射开有效厚度仅0.3m,渗透率0.047×10-3μm2,且2侧被团块状表外砂体包夹,容易使注入溶液流动受阻而导致层段憋压,导致注入困难。

4.2补开单层但未得到动用

如P915井,该井实施补孔层位为PⅠ21,并作为单独的注水层段,该层段射开砂岩3.4m,有效2.5m,平均渗透率0.421×10-3μm2。补孔后同位测试资料显示该层不吸水(见表5)。

表5 P915井射孔层位情况统计表

图4 P915井测井曲线

从测井曲线(见图4)看出,该井下部PⅠ22~33各层发育好,微电极幅度差大且平缓,泥岩隔层特征不明显,因隔层不发育而合成大厚层,导致层间矛盾加剧,影响上部层段动用。

另外,该井原层段PⅠ11也受到了上述原因制约,该层除在投注初期显示少量吸水外,近2年吸水剖面均不吸水。除此之外,P915井该层钻遇的河道砂体呈窄条带状顺直形分布,展布面积小也是影响油层动用的因素之一。

5 动用方案编制实施与成效

为了促进不吸水层段动用,加强吸水补孔层的动用水平,针对不同注入井的层段吸水特征,编制实施了层间测调11口,重划2口,高渗层停注7口。方案实施后,注入井补孔层动用层数增加0.84个,吸水比例增加3.36%,周围对应补孔采油井平均单井日产液量保持平稳,日产油上升0.49t,综合含水下降0.2%,采出液见聚浓度下降23mg/L,受效明显。

[1]李艳华,王俊魁. 油田产量递减规律与储采比合理界限的确定[J]. 新疆石油地质,2002,23(4):33-35.

[2] 张煜,王国壮,张进平,等. 层状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细分开发技术[J]. 石油学报,2002,23(1):56-60.

[3] 相荣成,张有才,姚海晶. 油井压裂前后产量递减规律预测方法[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120(5):32-33.

[4]张晓芹,关恒,王洪涛,等.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3):374-377.

2012-12-24

张泽铭(1986-),男,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及实施跟踪方面的研究工作。

TE323;TE348

A

1673-1409(2013)10-0110-04

[编辑] 洪云飞

猜你喜欢
层段小层动用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特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层段划分新方法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展布规律研究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高含水油藏细分注水层段组合优选方法研究
水井的层段注水措施研究
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
汽车起动用蓄电池健康诊断及应急点火仪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