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的地区差异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之实证*

2013-10-29 08:26何爱华宁自军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1期
关键词:持续增长丽水浙江

何爱华、宁自军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一、引 言

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R&D的持续投入是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鉴于R&D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对R&D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观测与实证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浙江是R&D投入增长较快的地区,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似,R&D投入在地域上也存在严重不平衡。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浙江规上企业的人均R&D经费投入最多的地区比最少的地区高出6倍多,R&D投入强度最大的地区比最小的地区高出近4倍。各地区R&D投入能力不平衡,势必引起知识生产与区域创新不均衡,最终将制约全省R&D投入的持续增长能力,阻碍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以规上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为样本,就浙江11个地区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的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二、指标选取、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评价指标选取

R&D投入涉及面较广,对不同地区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单个指标难以说明问题,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群进行综合评价。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R&D的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和产出绩效3方面设计了由8个具体指标组成的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为:人均R&D经费投入(X1)、R&D经费投入增长率(X2)、R&D经费投入强度(X3)、R&D人员投入增长率(X4)、R&D人员投入强度(X5)、拥有硕士及以上文凭的企业科技机构人员占比(X6)、单位R&D投入专利申请量(X7)和单位R&D投入新产品产值率(X8)。

(二)研究方法

对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传统评价方法存在多重共线性、指标维数高和指标权重不易客观确定的缺陷,难以对不同地区的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做出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为克服上述缺陷,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11个地区R&D投入的持续增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三)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浙江11个地区的规上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以2007-2010年作为样本区间。各项指标数据均来自每年的《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统计年鉴,并经过适当计算得到浙江各地区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和数量级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在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限于篇幅,原始数据表和标准化值表略。

三、浙江各地区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差异的实证分析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后发现,KMO的统计量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因此,本文认为对上述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是可行和合理的。

(一)公因子的确定及命名

表1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按照Kaiser提出的确定公因子个数的标准,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前3个主成分作为公因子,3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3.506%,说明3个公因子包含了原来8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用3个公因子代表原始指标对浙江11个地区的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表1 总方差分解表

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不够简明,各因子的含义不突出,为了便于对公因子进行命名与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2)。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与公因子命名

由表2可知,3个公因子对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解释的变异程度是不同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研发投入情况。第一公因子在X1、X5和X3等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R&D经费与人员投入的规模,命名为R&D投入规模因子(F1)。第二公因子在X6、X7和X8等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R&D的人力投入素质和使用效率,命名为R&D人力投入素质与产出效率因子(F2)。第三公因子在X2和X4等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R&D经费与人员投入的增长速度,命名为R&D投入速度因子(F3)。

(二)因子得分与排名

为了对浙江11个地区R&D投入的持续增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运用回归法计算出各公因子的得分,并以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浙江11个地区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表3)。

表3 2007-2010年浙江各地区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从各因子得分看,2007-2010年,浙江各地区在R&D投入的规模、速度以及人力投入素质与产出效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导致浙江R&D投入的持续增长能力在地区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从F1来看,杭州和湖州R&D投入的总量与规模较大,而丽水、温州和衢州的R&D投入总量与规模较小。从F2来看,排名靠前的是丽水、湖州、杭州和绍兴,温州、台州、嘉兴排在后面;不过丽水的R&D人力投入素质与产出效率在2010年出现较大滑落,可能与R&D投入产出的时滞效应或某些特殊因素有关;另外,舟山在F2上的得分排名持续攀升,说明2008年以来舟山的R&D人力投入素质和R&D经费使用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对提升该地区的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有重要意义。从F3来看,除丽水连续四年稳居第1以外,其他地区的排名都出现一些波动,其中波动幅度较大是金华、衢州、舟山和台州;此外F3的排名情况也反映出台州、金华和杭州的R&D投入速度较慢。

2007-2010年,除绍兴和丽水外,其他9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动趋势,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浙江大部分地区的R&D投入状况持续好转,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基本符合“科技强省”和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从综合排名情况来看,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排名前3位的是杭州、湖州和丽水,排名后5位的是温州、舟山、嘉兴、台州和宁波,绍兴、金华和衢州居中。其中,衢州的R&D投入能力持续增强,综合得分由2007年的-0.4842增加到2010年的0.8550,综合排名由倒数第1跃升为第3;绍兴的综合得分则由2007年的0.1751下降到2010年的-0.0575,综合排名由第5名下降到了第8名,表明绍兴的R&D投入状况不佳。

四、浙江各地区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意味着企业生产效益好,市场需求规模扩大,消费者更加富裕, 倾向于多样化的产品需求。这样,一方面可用于R&D 投入的资源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多样化会诱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是影响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存在地区差异的根本因素。杭州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实力最强,人均GDP一直位居榜首,2010年比2007年增加了3.41万元,远远高于同期全省的平均增长水平。2007-2010年杭州在R&D投入规模因子(F1)上的得分最高,名列前茅。同期湖州人均GDP的数量与增长情况与全省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因而R&D投入的规模及其持续增长能力比较平稳,排名仅次于杭州。丽水、衢州、温州是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2010年的人均GDP比2007年分别只增长了0.59万元、0.86万元和0.99万元,均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因此这3个地区R&D投入规模因子(F1)的排名很不理想。可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R&D投入的持续增长能力呈正相关变动趋势。

(二)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一般而言,医药、通信、航空、先进设备等高科技产业比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普通机械等传统产业的研发强度要高。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特性、产业集中度和市场需求规模不尽相同,产业间要素禀赋的不同及产业演化的动态差别使得不同产业的R&D投入能力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杭州市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强度为3.18%,比全省2.25%的平均水平高出近一个百分点,而舟山、丽水、温州这项指标的值分别为1.73%、0.70%、1.40%,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对外技术依存度的差异

通常认为,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企业的进入对内资企业会产生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高层次的竞争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激发内资企业的创新动力,增加对R&D的投资需求。原因在于,一方面内资企业通过近距离观察学习进口产品原型开展模仿创新或赶超创新需要加大R&D投入;另一方面国外市场对产品的技术标准和材料限制不同,出口导向型企业需要加大R&D投资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以外资企业占比和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表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技术依存度。研究发现,“十一五”期间,丽水、温州和衢州的企业国际化程度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外资企业占比只有5%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以上,与之相应这3个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最小,R&D投入规模因子(F1)的排名居最后几位。

(四)企业规模的差异

熊彼特指出,由于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分工等特点,因此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支付高额的R&D开支和承担R&D失败带来的风险。本文选用平均销售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衡量指标。研究发现,2007-2010年,台州、温州和嘉兴的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浙江11个地区的最后3位。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大型工业企业,制约了这些地区R&D人力资本的禀赋和R&D投入的产出水平,导致R&D投入的持续增长能力不强。可见,企业规模对地区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的影响为正。

五、结 论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从R&D投入规模、R&D人力投入素质与产出效率以及R&D投入速度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浙江11个地区2007-2010年的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并根据实证结果分析了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7-2010年,浙江11个地区的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整体有所提高,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技术依存度和企业规模等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各地区的R&D投入规模、速度、效率及综合能力存在不均衡现象。本文认为,浙江全省的R&D投入要想达到全面、科学、合理发展,除要对R&D投入采取区域差别化的宏观调控政策外,关键是要打破地区差异,协调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优化配置地区R&D资源,实现各地区R&D投入的可持续协调增长,以此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

[1]赵喜仓,陈海波.我国R&D状况的区域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2003(3):38-42.

[2]陈海波,刘洁.我国工业企业R&D状况的区域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1):88-95.

[3]黄劲松,陈刚.对外经济开放、政府偏好与区域R&D投入强度[J].经济问题探索,2011(7):43-48.

[4]高月姣,吴和成.地区R&D活动差异成因与对策——基于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7):6-10.

[5]Scherer,F.,M.,Firm Size,Market Structure,Opportunity and the output of Patented Inven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5:1097-1125.

[6]安同良,施浩,Ludovico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2):21-30.

猜你喜欢
持续增长丽水浙江
丽水发现新物种
科思创启用全新集团架构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2020年11月中国自巴进口牛肉持续增长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
2014年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