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统计“三个提高”之定量分析

2013-10-29 08:26上海市松江区统计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1期
关键词:松江统计数据公信力

上海市松江区统计局课题组

(上海市松江区统计局,上海 201620)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0年1月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统计工作的主线就是要努力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即“三个提高”。“三个提高”的提出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道出了未来提升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松江统计“三个提高”定量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三个提高”是实现统计工作适应经济转型创新需要的基本前提。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具有明显外向性的松江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统计数据成为政府部门判断、谋划、决策的重要依据,也逐渐被广大民众所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公信力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个提高”的战略体现了当前统计队伍和行风建设的最新潮流,找准了当前统计工作的症结所在和发展瓶颈,指明了统计事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松江统计工作只有努力践行“三个提高”,才能适应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需要。

2.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弥补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三个提高”的不足。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三个提高”有较大的局限,用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科学地量化“三个提高”,有利于“三个提高”的生动实践。定量分析为“三个提高”的因素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各项指标的数值科学地量化影响“三个提高”的各个因素,客观地描述指标值与标准值或最优值之间的差异,准确找到影响“三个提高”的症结所在,为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计算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个提高”内涵丰富,涉及到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等三个方面,既突出了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又把握住了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为对松江统计的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有一个量化的评价,设计了有关统计队伍和统计能力建设的调查问卷,初步建立了“三个提高”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3个方面的18项指标。

表1 松江统计 “三个提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综合评分的计算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统计“三个提高”的调查数据既不同于普通的时序统计数据,也不同于普通的截面统计数据,它是具有截面性质的问卷项目选项标识符,因此必须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首先,按照各调查项目所有选项的性质优劣进行排序,并以数学符号进行标记,将最优选项标记为1,次优选项标记为2,以此类推。然后,利用极差变换法公式,将各评价指标的调查数据统一转化为无量纲的正向属性,且指标的最优值为1、指标的最劣值为0。

2.指标权重的确定。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提出的统计“三个提高”中提高统计能力是基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核心,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是关键。因此,将“统计能力”、“统计质量”和“统计公信力”三个一级指标视为对评价目标的重要性相同。同理,将各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视为对相应一级指标的重要性相同,将各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视为对相应二级指标的重要性相同。

3.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综合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定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法。本文选用定量方法中的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TOPSIS)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是通过构造“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计算评价对象与正负理想解间的加权欧氏距离,得出其与正负理想解的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对象“三个提高”综合水平的优劣依据。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的距离为评价对象与负理想解的距离为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为综合得分为越小表示评价对象越接近正理想解,综合得分越高,“三个提高”综合水平也越高。

(三)评价结果输出

通过定量计算,按照“三个提高”组成要素和“三个提高”组织结构汇总成表2和表3。

三、松江统计“三个提高”定量实证分析

1.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的总体判断:“三个提高”综合水平良好。通过对346个有效样本的计算,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的综合评价得分为76.64分,将综合得分设定四个区间,综合得分大于等于85分为“优秀”,综合得分小于85且大于等于75分为“良好”,综合得分小于75且大于等于60分为“一般”,综合得分小于60分为“较差”,则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的综合评价处于“良好”区间。

2.从三大要素结构看,“三个提高”总体良好是由统计质量的提高和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提高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统计质量”的平均得分最高,为91.68分,处于“优秀”区间。这表示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综合水平总体良好主要是由于统计数据质量较高的支撑。

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的首要原因是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较高。调查中,89.9%的人能够按照统计制度规定的时间上报统计报表,73.8%的人填报都有依据,基本没有差错,上级对数据质量评价较高,这两项指标得分较高主要是统计部门对基层数据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各专业均出台了数据质量控制细则,对上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其次,统计业务培训、人员设备配置、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为数据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调查中,98.3%的人通过参加各种培训获取统计业务知识或接受职业道德教育,70.5%的人所在单位有专门的计算机设备和专职的统计人员,93%的人所在单位的领导对统计工作持“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的态度。可见,完善的统计培训机制、不断更新的计算机设备、具备从业资格的统计人员和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四个重要的因素。

表2 松江统计“三个提高”各评价组成部分平均得分

表3 松江统计“三个提高”各内部组织结构平均得分

“统计公信力”的平均得分为79.41分,处于“良好”区间。这表明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提高是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综合水平总体良好的第二个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规范能力不断提高。调查中,77.6%的人通过多种途径接受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操守;二是统计法制建设不断完善。95.1%的人表示“从来没有被授意伪造、篡改数据或填报不真实数据的经历”,政府干预统计数据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三是统计工作较为公开透明,通过政府网站对社会公众及时公布了大量的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提升公众对政府统计的信任和支持。

3.从三大组织结构看,“三个提高”总体良好是统计局队和街镇统计部门综合得分较高拉动的结果。其中,统计局队的平均得分最高,为86.27分。这表示松江统计队伍“三个提高”综合水平总体良好主要是由于统计局队总体水平较好的拉动。作为松江统计工作的核心力量,松江统计局和调查队充分发挥了领头羊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为全区的统计工作作出表率。统计局队的统计能力较高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历高。调查中,统计局队已实现了100%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本科生占87.5%,研究生占12.5%;二是专业性。统计局队中50%的人具有统计师的中级职称,16.7%的人具有初级统计师或助理统计师的初级职称,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分析能力强。78.2%的人每年都撰写统计分析或课题,基本具备了统计分析的能力;四是计算机操作水平高。79.2%的人具有1-2种数据处理软件的操作能力,8.3%的人具有数据建模等高级统计能力,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统计工作实现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街镇统计部门的平均得分为83.10分,处于“良好”区间,这表示松江统计 “三个提高”综合水平总体良好也是由于街镇统计部门水平较好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一是街镇统计队伍比较稳定,工作经验丰富。街镇统计部门是以40岁左右的中年群体为主体,统计工作的年限比较长,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稳定性比较高;二是街镇统计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较好地发挥了纽带作用。街镇统计队伍的得分看虽然不及统计局队,但要高于基层企事业单位。近年来,街镇统计部门通过坚持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积极参加统计学会的学术研讨活动,整体素质有所提升,较好地发挥了纽带作用。

4.松江统计“三个提高”存在的问题。从三大要素结构看,“统计能力”的平均得分最低,仅为72.76分,处于“一般”区间。这表示制约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综合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统计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统计专业人才十分匮乏、高级统计人才严重稀缺、街镇统计部门的统计力量不足与统计任务繁重这一矛盾日益凸显。

从三大组织结构看,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平均得分最低,为74.48分,处于“一般”区间。这表明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综合能力较差制约了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综合水平的提高。表现在:基层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流动性大、基层统计人员的分析能力不足。

四、努力实现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的对策建议

从松江统计“三个提高”的综合测评来看,得分最低的“统计能力”是制约统计发展的短板,而影响松江统计队伍统计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基层统计力量的不足。为推动新阶段松江统计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优化统计队伍结构,充实基层统计力量,加强部门统计工作,大力培养统计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队伍。

1.充分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充实基层统计力量,不断夯实统计基础。一是运用法律手段确保统计队伍的健全和稳定。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设定,可以通过法律和法规的程序在制度上予以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并追究领导责任。二是用市场手段弥补统计队伍的缺陷。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机构协助统计事务、具体代理实施统计调查的工作模式,以弥补基层统计力量的不足。扶持和发展民间统计是统计手段的补充和扩展,是建设统计队伍的重要途径。

2.建立培训、激励、考核三大机制,不断提高统计能力。一是建立培训机制。在搞好常规统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议通过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中培养一批复合型的统计人才,大力发展新型统计人才的高校教育;注重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拔尖”人才,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选送一些文化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的统计人员进行专业深造,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统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专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既要营造一种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也要鼓励那些敢于“拔尖”、“冒尖”的人才,及时注入活力与动力,为工作敬业、勤奋肯干,同时对做出优异业绩的人员提供合理的薪酬激励、岗位激励和晋升激励。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在年度单位和个人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中,建议专门对培训工作与效果的考核内容。衡量“能”时,把开拓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标准;衡量“勤”时,除勤奋敬业的要求外,更要考察积极创新、勤于创新的意识;衡量“绩”时,既要看工作实绩,更要分析其中有无创新成分,通过严格的经常性的考核,促使每个同志都能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为建立健全新时期统计队伍而努力。

推进“三个提高”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统计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个共同目标,关键是落实,要不折不扣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只有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统计能力才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才能有保障,统计的社会公信力才能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松江统计数据公信力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创新视角下统计数据的提取与使用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国际统计数据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骑马到松江
统计数据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