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管理学课程教改探讨

2013-11-07 07:30李小蔓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管理学大学模块

李小蔓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面临着严峻的人才培养挑战,开展持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期能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完成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高校实施的应对措施。大学的课程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课程教改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管理学课程教改是其中的最为活跃、倍受关注对象之一。

多数院校在管理学课程设置初期就将其定位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环境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认识也在深化;加之管理具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已成为与人类发展最密切、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它连接着自然与社会,是实现人生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效手段,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自然成为人们生活、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1]再将其定位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势必给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带来一些遗憾;定位于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又势必应将管理学课程教改的视觉和思路进行“360°”扩展,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去赋予管理学新的活力和功效。

一、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

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等都有这样的一些认识:处在不同年级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即使同一个学生在大学几年里的不同时段因一些心理方面变化而呈现不同个体外在特性。通过长期观察、实际调查、统计归纳发现,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历较典型的有规可循的心理变化周期如下表:

(1)大学生因个体心理素质差异,经历各个期的时间上存在差异,表中时间仅为每个期的上下限界定范围。

?

(2)处在兴奋期的大学生拥有最难能可贵的学习激情、斗志甚至于野心,各种闪光的想法等,踊跃参加各类校内、校外活动。

(3)迷茫期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渡期,相当于处在临界状态,仿佛落入密封的黑盒子中,因方位、方向感丧失,内心会产生一种令人畏惧的无力感。心理素质良好或有先见认知的学生,能主动或有意识寻求帮助,采取一些正确心理干预,从而较轻松地度过或尽早结束此期延续,直接进入渐进期。但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多数会跌入更为沉闷的心理低谷问题期。

(4)问题期的情况较为复杂,有的因失望进入冬眠而消沉;有的对前期自我彻底否定而灰心;有的为幻想破灭而苦恼;有的自甘堕落;有的不甘心而为未来担忧等,但普遍具有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用游戏、网络小说、睡觉、电视剧等行为打发时间。此期为大学生最为危险阶段,大部分学生会向正极蜕变,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在此期因向负极颓变成为“问题学生”。

(5)渐进期和成熟期是大学生自悟、觉醒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坚组成部分,是为未来发展打牢基础重要阶段。

二、管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关系

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知识、适应社会多样性要求的人才的活动。按现代社会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至少应具备对抗现代社会压力素质;拥有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要在有限的时间跨度内完成培养人才大业,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尽可能的指导和帮助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管理学属于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利用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等研究成果,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从管理发展角度、社会对其需求角度可知,管理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核心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将现行管理学三个模块中的管理职能、管理创新理论知识同大学生心理周期各阶段特点相结合,与大学生现实情况进行适当衔接,就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处在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在正确的时间给予正确的干预、指导、帮助,不仅让学生在每个期都有收获和提升,还能有效缩短迷茫期、问题期的期限和避免迷茫期、问题期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面影响。

?

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性,重新将管理学分成四个教学模块,按64学时分配在不同学期进行教学。可独立行课,也可穿插在与此有关联的其他课程中的合适时段。每个阶段学习结束则进行考评,重点考评学生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效。

(1)通过对基础模块管理知识的教学,达到缓解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过渡中的紧张心理;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熟悉校园环境,顺利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理想和追求,从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步开始,做出有效的大学学习生活计划,确定人生目标;学会沟通、学会借助他人力量,提高适应能力,减少失望和心理落差,少一些徘徊和彷徨,以一个好的开端启动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序幕。

(2)应用模块(一)是采用两只脚走路,一是通过外在的纪律约束,二是刺激内在的动机,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运用决策中必须对环境、现实情况进行认识、分析的理性,借助冲突管理工具,形成正确判断能力和正视现实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自我颓废、消沉中及时抽身,回归到正常学习生活轨迹。

(3)应用模块(二)是根据该阶段的反省特点,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将来会面对的角色转变与不同角色对应的技能等客观问题,并依据自我定位进行SWOT分析;从现代人角度思考责任、权益、利益关系;学会有意识用管理方法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通。

(4)发展模块是为大学生现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服务。对学生就业压力释放给予指导,促成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竞争能力提升,为形成职业能力做一些必要准备。

三、基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管理学课程教改特色

(1)有效完成管理学教学目标。以学生心理变化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为主线,对宽泛性的管理内容按照有用才是合理的原则进行选择和整合,让学生从自己的问题和身边存在的问题入手,逐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管理思维。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管理对象还是解决问题的对象更是学习主体,多种角色共存一体——要求学生能学以实用、身体力行将管理知识进行应用、实践,获取直接管理经验而增进感性认识;学生的这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边学边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也易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提升兴趣,产生共鸣,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从被动、消极学习变为主动、积极学习,形成良性学习互动氛围;同时也解决了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诸多难题。

(2)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一门课程几乎贯穿一个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周期,一方面四个教学模块中的内容能与学生成长、心智成熟程度相匹配,解决了常规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完管理学课程,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理论如读天书的困难,还能让学生不时体会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另一方面符合现代大学生因身处环境和其成长过程所决定的心理素质偏低的实情,有必要从课程教学角度、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角度施加适当的、正确干预,不仅可以全程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变化,还能为学生将来在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方面的发展提前奠定基础。

(3)符合课程改革发展一定从实际情况出发的要求。在课程目标上,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从学生需求出发,关注学生成长和对学生能力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考虑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因素及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管理素质要求;在课程结构上,拓宽部分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以灵活性来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在课程模式上,是“活模块”教育模式的具体应用。

(4)从四个方面体现大学课改。“教改”即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学改”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实创新、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考改”即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的考核体系;“管改”即建立适应课改需要的管理体系[2]等内容。假以时日定能形成管理学课程的特色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目的,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校本课程。

(5)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学课程知识的组织和教学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了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原则,能将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的纽带,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促成良好师生关系,为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赢奠定基础。

四、基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管理学课程教改要求

(1)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知识;随时需与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与辅导员沟通和合作,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特性,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等,这些都增加了管理学课程教师的工作负荷。

(2)以模块内容组成的管理学课程,不再按照固有的管理职能的顺序,且内容上还有交叉,需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教学经验与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整合达到融会贯通。

(3)将一门管理学课程内容化整为几个模块分不同时段进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安排的一种挑战,所以具体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需学校教务部门和其他教师大力支持。

五、结 论

通过课程教学完成教育目标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途径和职责,所以课程、教学成了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环节,也成了联系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纽带。基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管理学课程教改正是从课程、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在国情大环境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产物。

[1] 李东,刘美荣.管理学基础[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韦化,苏一丹,贾历程.构建3-4-5新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7).

猜你喜欢
管理学大学模块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留白”是个大学问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