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的战略价值与中国国家利益研究

2013-11-16 18:47潘正祥
江淮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北极战略

潘正祥 郑 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合肥 23002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丰富的资源、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日益畅通的北极航道,导致这一地区急剧升温并成为大国较量的新舞台。2011年冬季的极寒天气曾让一些人质疑全球变暖理论的科学性,殊不知这一年的寒冬正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融化造成极地冷空气扩散到全球的恶果。就整体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无疑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北极地区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日益消融的海冰使昔日满目苍凉的北极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棋局。面对北极地区日益升值的战略价值,中国有必要研究与制定自己的北极战略,并将其纳入外交大战略的规划与部署,以有效维护和切实拓展我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

一、交通新动脉——北极航道为中国交通运输和战略通道的开辟提供新路径

北极航道,是指穿越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主要包括“东北航道”与“西北航道”。东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海域,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长期以来,北极海冰覆盖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这两条航线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然而,近150年来全球地表温度都在上升,“而北极地区空气温度的上升幅度更是全球平均升温幅度的两到三倍”,使得“北极海冰”这个北极航道开通的最大制约因素将因此消失。北极航道一旦顺利开通,影响巨大,应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有利于降低海运物流成本。2009年夏,德国两艘货轮从韩国装船,在没有破冰船开道的情况下,成功穿越“东北航道”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整个航程较传统航线缩短7400公里,不仅节省了10天时间,每一艘船的航次费用还节省了30万欧元。此次航行在北极航运史上意义重大,宣告了一条商业新航线的诞生。2012年8月,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成功穿越北极航道,再次证明北极航道切实可行。据有关专家研究,“从上海经苏伊士运河到伦敦的习惯航线全程约10500n mile。采用东北航线航程约为8000n mile,航程缩短约2500n mile。”目前亚洲—欧洲的远洋航线大约为11300n mile,“如果西北航道实现全面开放,则亚洲—欧洲海运航程至少可以缩短到6100n mile。”不言而喻,通过北极航道的船舶,在节省时间成本、减少燃油消耗与船舶损耗等方面,所带来和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将是非常显著的。正因如此,作为北美、北欧和东北亚国家之间距离最短的海上航道,北极航道具有巨大的海运价值,必将成为海上交通新动脉。201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3.6万亿美元,而其中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量的90%依靠海上运输,海运像“血液”一样维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北极航线的开通必将降低我国的海运费用,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物流开支,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和商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有利于开辟海上战略通道。美国著名海军战略家、“海权论”的创立者马汉曾经说过:“海权在于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贸易两者的结合。”延绵漫长的海上运输线的咽喉之地往往是一两处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即海上战略通道。目前,中国到达美洲和欧洲的两条国际贸易主航线,要分别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其中,经马六甲海峡运输的石油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0%,经过巴拿马运河的集装箱约60%来自中国。很明显,这些海上战略通道是否安全、是否畅通无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但现实情况是,除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受水深制约对货轮吨位有较大限制外,我国海上战略通道还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双重威胁。特别是猖獗的海盗已经成为我国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现实威胁。我国通往欧洲的主航道必经之地马六甲海峡、索马里海域更是被称为“全球最危险的海域”。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谋求控制战略通道的战略和部署亦是我国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潜在隐患。因此,中国急需开辟新的远洋运输线,而北极航线无疑是最佳选择。北极航线一旦开通,将产生诸如白令海峡、丹麦海峡等新的海上战略通道。这些海上战略新通道将分担途经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等政治高度敏感区域所带来的航运风险,避开海盗骚扰和水深条件对货船吨位的限制。

最后,有利于建设高纬度航运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海运事业,远洋运输能力提升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运船队规模跃居世界第三位、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我国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南方的上海港、深圳港发展迅猛,但北方至今没有形成门户大港和航运中心。目前,国际贸易活跃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环状区域,其中亚洲特别是东北亚是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板块,但从国际航运的现状看,现存的国际航运中心格局并不能适应这一地区迅速发展的变化。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要求中国输出大宗商品,输入大量资源。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也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该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东北亚的国际航运地位已经具备了腹地条件,只是因为地理格局的天然制约,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而北极航线的开辟使得该区域国际航运中心的区位条件成熟。北极航线开辟后,中国北方的大连、天津、青岛等港口就具备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巨大潜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北极航道开通的契机,加快推进北方港口航运设施体系、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港口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我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布局。

当然,北极航道的开通仍面临诸多问题。除受自然因素限制外,还有相关政治、法律障碍:“西北航道”大部分经过加拿大的专属经济区,加拿大主张为其内海,而其他国家主张西北航道属于国际海峡;“东北航道”部分经过俄罗斯的专属经济区,俄罗斯颁布《北方海航道航行规则》,强制外国船只接受破冰、领航服务,征收高额服务费,而包括美国、挪威和瑞典等大多数国家则坚持其国际通行权利。笔者认为,面对航线带来的巨大利益,任何国家都不会无动于衷,这些相关政治法律障碍是可以通过双边、多边外交谈判来排除的。

二、财富新源泉——北极资源为中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供应提供新基地

我们通常所说的北极是指北极地区,即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总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这片神奇的区域不仅拥有绚丽的北极光,更是地球上一大资源宝库:储量惊人的油气,优质的煤炭,大量的铜、钴、镍、铅、锌、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还有较为丰富的水产渔业资源。堪称地球头顶缀满宝石的王冠。

基于概率方法,美国地质调查局评估北极圈以北地区,得出结论“世界约30%的未被发现的天然气和13%的未被发现的石油蕴藏在北极”。北极已勘探油气当量327.3610吨,占世界已发现油气储量的10%,其中俄罗斯已发现的储量最大,约占北极所有油气发现总量的88.2%。北极地区的煤炭资源也极为丰富。地质学家估计,仅在阿拉斯加西北部就蕴藏了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约为4000亿吨。西伯利亚的煤炭储量比阿拉斯加更大,估计为7000亿吨。北极煤炭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煤质优良,其平均热值超过每公斤2.8010焦耳。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部分冰层融化,为北极能源开发带来新机遇。中国能源部门和相关企业应密切关注北极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区块招标等活动,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做好战略储备。从地质条件来看,最适合开采的北极能源位于俄罗斯和美国。美国经济科技实力雄厚,对能源需求量大,我国参与到阿拉斯加地区能源开发的可能性不大。而能源资源最丰富的俄罗斯则是我们理想的合作对象。根据俄罗斯2009年制定的《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北极海域和亚马尔半岛是俄政府需重点投入的大型能源项目。但对俄罗斯而言,开发这一广袤区域,既需要充足的资金,又需要先进的远洋勘探和开采技术,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必然。事实上我们也确有参与北极能源开发的可能,如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与美国能源巨头艾克森美孚公司在2011年8月签署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将共同勘探开发北极的油气资源;路透社也曾报道俄国Rosneft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寻求对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海上油气矿藏进行联合勘探。

除能源资源外,北极地区还蕴藏着大量其他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类的铁、锰、铬和钒,有色金属类的铜、镍、钴、铅、锌、锡、锑、铋、汞、铝、硒和碲,稀有金属类的钛、钨、钼、铍、锂、铌、钽、锆和镧系元素,贵金属类的金、银和铂族金属,非金属矿产类的金刚石、石墨,以及战略性矿产资源铀和钚等。世界上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俄罗斯诺里尔斯克,世界上最大的锌矿山美国阿拉斯加红狗矿,年出产钻石产量约为全球产量10%的加拿大戴雅维克矿坑,都是北极馈赠给人类的宝贵礼物。众所周知,我国矿产资源存在人均量少、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其中,石油、天然气、铜、金、银等矿产难以满足需求;铬、铂、钻、钾盐、金刚石等远不能满足需要。上述中国矿产资源的劣势,恰恰是北极资源的优势。在综合分析了北极国家资源的供需情况后,我国取长补短的最优战略选择是同俄罗斯进行国际合作,利用劳务输出、国际贸易或合作开发、技术参股等形式获取西伯利亚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铅、锌、铜、金、金刚石等矿产资源,是完全可能的。地广人稀的加拿大是我们的次优选择,我国缺少的碳酸钾、铜、钻石、钛精矿、铂族金属等矿产在加拿大的储量都均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开阔的视野,我们应将全球视为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北极的资源自当为我所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有一天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格陵兰等地,都能看到悬挂着五星红旗的石油钻塔、输油管道、运输船,就不再是梦想。

此外,北极环境的变化将丰富该地区的渔业资源。北极海域渔业资源传统上为“两低两少”:海域水温低、海域生产力低,鱼类种类少、鱼类数量少。根据北极气候影响评估(ACIA)的研究报告,适度的温度上升,将有利于北极渔业的发展。尽管当前难以准确预测北极地区环境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但水温变暖将提高北极海域的生产力,有利于改善一些重要商业捕捞鱼类种群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海洋生态系统的重组以及渔业资源的重新分布。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享有包括北冰洋公海海域在内的北极公海海域的自由捕鱼权。考虑到我国远洋渔业捕捞能力和经济效益,北极海域距离我国较近的北太平洋区域以及北冰洋海域范围内应该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国内渔船可直接到该海域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一方面进一步拓展我国渔民的生产空间和渔业收获,另一方面使我国公平合理的参与到全球海洋资源的分配。因此,北极渔业资源也应纳入我国北极战略的考量因素。

北极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淡水、水能、风能、生物和旅游资源。在全球面临资源匮乏,特别是能源危机的时候,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意味着巨额的财富。长期以来,恶劣的气候、不便的交通、高技术门槛及环保要求极大地制约了北极资源的商业开发,而全球变暖、冰层融化、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资源开发的成本骤降,开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我国正在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而制约这“三化”同步建设的瓶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资源短缺与能源安全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开源节流。在开发新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关注和拓展我国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北极地区的资源利益至关重要。正如《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所说,必须“持续开展国际海域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相关海洋环境综合调查及评价,进一步提升我国开展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的技术保障水平”,以充分利用包括北极地区在内的国际资源。

三、战略新高地——北极地缘政治为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提供新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北极并非“免疫区”,也未能幸免。早在上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曾从北极地区对苏联发动进攻。二战时期,德国也曾集结重兵进攻苏联的北极地区。冷战时期,北极地区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斗的热点地区,双方在北极海底进行过激烈的较量。北冰洋厚厚的冰层以及冰层破裂、冰山碰撞发出的巨大噪声可以为双方战略核潜艇的活动提供天然保护。北冰洋还是理想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射阵地,以至于双方潜艇屡屡在北极冰盖下发生“偶遇”。有时,双方潜艇还会不定期从极点冲破冰面以宣示力量。苏联不仅把2/3的核潜艇和70%以上的战略核潜艇、水下核武器部署在北极圈内的科拉半岛附近海域,甚至准备制造可起飞小规模机群的水下航母进军北极;美国的导弹核潜艇也经常在北冰洋游弋。

冷战后,美俄两家在北极地区的争斗依然激烈。美俄核潜艇都进行过冰下的弹道导弹发射试验,利用北冰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冰层覆盖对潜艇的隐蔽作用进行各种军事活动。最近几年,北极寒冷之地更是成为各国军事竞争的热土。仅以2011年为例:美国动员包括核潜艇“SSN康乃狄克”号和“SSN新罕布什尔”号在内的大规模舰队在北冰洋进行了军事演习;俄罗斯表示将创建包括特种部队在内的两个特种旅派驻北极;加拿大军队动员1000名士兵在北极举行代号为 “北极熊行动”的演习;挪威为增加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军事筹码,把该国的主要军事基地迁往北极,还史无前例投入巨资打造5艘顶级战舰。各国为何在北极地区炫耀武力、北极何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地缘政治来讲,首先是抢占战略高点。全球最发达的8国集团成员国全部在北半球,20国集团中也只有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属于南半球。北极连接的是全球经济最发达、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地区,也是力量交汇、矛盾丛生、关系复杂的地区。北极地区有“建瓴之势”,控制了该点就能够对该区各国进行有效的“瞰制”。其次是控制交通线。北冰洋作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顶点和结合点,拥有联系亚洲、欧洲、北美洲3大洲的最短航线,其经济意义、军事意义、战略意义都十分突出。此外,飞越北冰洋的航空线也是联系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捷径。如从莫斯科经北冰洋到纽约比横跨大西洋缩短了近1000公里的航程,从东京到伦敦沿北极圈飞行比经莫斯科飞行缩短了近1100公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北极地区的军事价值和战略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有强化之趋势。由于当今国际社会仍然没有可无缝衔接和可直接适用于北极的海洋法,也没有任何政治或法律架构能够像南极条约保证南极的和平与非军事化那样保证北极的和平。如同美国北极研究委员会报告所言:“冰雪覆盖的北极是美苏冷战时专职两国核攻击潜艇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和弹道导弹潜艇逃避侦查的战场。在未来的温室世界,融冰会使北极变成一个传统的开放的海洋环境。”一旦北极海冰融化,北极的战略地位将得到大大加强。海冰融化后,北冰洋海域周边国家都会部署大量水面、水下军力,北极地区的军事化难以避免。目前,各国海军都已摩拳擦掌,未雨绸缪以应对北极融冰后的战略变局:美国海军在2009年提出“大绿舰队”计划,将建造包括核动力航母、核潜艇、混合动力舰艇在内的大型舰队挺进北极;加拿大皇家海军正忙于升级改装包括近海巡逻舰、联合支援舰以及“哈利法克斯”级导弹护卫舰在内的作战舰艇和采购各式新型作战舰艇;丹麦皇家海军正在建造一艘拥有先进指挥和控制系统的“伊万·惠特菲尔德”级防空护卫舰。总之,融冰后的北极这一新的海洋态势的诞生势必改变大国之间的地缘关系和战略格局,引发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革命。

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单极霸权得以建立。为维护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将战略目光锁定在欧亚大陆,致力于阻止一个欧亚大陆大国或大国联盟的出现。俄罗斯和中国都被美国视为潜在对手,阻止中俄的发展、防范中俄的联合成为美国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通过北约东扩、进军中亚战略,大大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通过重新修订日美防务合作指针、重返亚太战略,进一步遏制中国的崛起。所以,中国与俄罗斯一样都面临着战略空间被压缩的现实。北极环境的变化使其地缘战略价值充分突显,对于中俄都意义非凡。俄罗斯战略力量可直接通过北极开放海域西出大西洋或东进太平洋,战略空间大大拓展。中国亦可在新一轮地缘政治力量的调整、分化、重组过程中借船出海,提升地缘政治实力。也就是说,北极冰融必然导致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新调整。中国虽然不是北极国家,但是东北亚的地缘位置、陆海权兼备的空间特征、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地位、大国崛起的历史阶段,这些都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北极地区,而如何应对北极地区可能发生的格局变化也将成为我国外交布局的新课题。

四、科研新平台——北极特殊环境为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科研新环境

进入21世纪,北极地区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宠儿。一方面,北极是地球整体系统的一部分,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和响应器之一,它表现出一种快速变化的态势,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放大器和指示器,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另一方面,北极地区是许多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由于北极是地球上重力和离心力场、气候场、电磁场的特殊地区,北极的海洋环境、固体地球、高层大气、空间科学等与地球其他地区相较具有相当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北极科学考察对于气象学、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和环境科学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例如:北极冰芯蕴藏着大量地球古气候信息,北极地区特殊的磁力和重力场结构是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研究的热点,北冰洋及其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北极考察和政策法案》曾指出北极对于美国的重要科研价值:“北极的环境直接影响全球气候,有必要仔细分析,以便促进美国农业经营的良好发展;在极地上空聚集了非源于北极地区的工业污染,有影响全球气候的潜在危险,必须通过国际磋商和合作进行严格控制;北极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用于进行人类健康、适应性、生理和心理的研究,以及极度寒冷和偏远的气候研究,这些研究将为未来的国防需求提供重要的信息;北极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唯一的高纬度通讯测试基地,这对未来的国防需求极其重要。”对于中国而言,北极的科研价值也十分突出。仅以气候为例,北极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北极地区冬、夏季海冰的交替变化以及北冰洋、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水交换是北半球冷热循环的主要冷源,影响我国气候;北极臭氧亏损造成的大气增温和紫外线增强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环境;北极极涡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北方冬季的气候。总而言之,北极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深刻影响着中国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而据2004年第四届北极理事会推出的《北极气候影响评估》显示,北极气候变化的速度、范围和影响正在迅速增加,需要引起我国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我国真正以官方形式与北极发生联系是在1925年,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这个条约规定“缔约国国民,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均应享有平等自由进出第一条所指地域的水域、峡湾和港口的权利;在遵守当地法律和规章的情况下,他们可毫无阻碍、完全平等地在此类水域、峡湾和港口从事一切海洋、工业、矿业和商业活动”。 然而,在之后很多年里,中国没有使用该条约所赋予的权利。直到1995年中国才首次以民间集资方式对北极进行了考察。1996年中国被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会议接纳为正式成员国。1999年中国政府首次组织了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24名考察队员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2003年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2004年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挪威新奥尔松落成。2007年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进一步研究了北极的快速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2010年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这两大课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累累硕果。2012年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首次穿越北极东北航道,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第一手科研资料。

北极地区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科研新平台,对我国气象学、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是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地生物学、极地环境科学、极地地理学、极地地质学等分支学科存在发展的重要基础。10多年来,我国的北极科考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绩斐然,但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极地科研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更加重视北极科研新平台的重要地位,加大政策、资金、人员的投入,让北极科研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随着北极地区战略价值的不断升值,中国在北极的巨大国家利益将日益凸显。对于国家利益,我们唯一的选择是全力争取和坚决维护。2011年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宣示,“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而 2012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则首次明确提出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对中国全面走向海洋,制定与出台包括北冰洋在内的世界海洋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北极正在成为大国角力的新战场。正如身处北极点的人处处是南方,身处北极变局中的中国处处是利益。北极地区的航道利益、资源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科研利益等,关乎我国国家安全,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日益增值的北极战略利益的强劲助推。2012年4月中国与冰岛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冰岛共和国政府关于北极合作的框架协议》,这一协定被看作中国经略北极的重要步骤,对中国更深层次的参与北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这只是一个开始。北极是全人类的北极。作为崛起中的大国、非极地国家的代表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缔约国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中国有义务也有权利在北极治理中增加自己的话语权并实现与拓展我国的国家利益。

猜你喜欢
北极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北极有个“放屁湖”
战略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北极
北极不适合睡觉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