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成功背后的那个男人

2013-11-19 08:37
博览群书 2013年9期
关键词:沃兹史蒂夫尼亚

○ 杨 吉

【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吉娜·史密斯:《沃兹传:与苹果一起疯狂》,中信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定价:49.00元。

在硅谷,似乎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另外一个男人。譬如,惠普的比尔·休伊特背后是戴维·帕卡德,微软的比尔·盖茨背后是保罗·艾伦,雅虎的杨致远背后是大卫·费罗,谷歌的拉里·佩奇背后是谢尔盖·布林,Facebook的早期马克·扎克伯格背后是爱德华多·萨维林,Instagram的凯文·西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的背后是迈克·克里格(Mike Krieger),当然还有苹果,在“帮主”史蒂夫·乔布斯的背后是一位同样叫史蒂夫的男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

读沃兹尼亚克的传记《沃兹传:与苹果一起疯狂》,总觉得这个外表粗犷、内在腼腆的技术男像极了保罗·艾伦。当然,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各自的另一半。

在《沃兹传》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说当时已经成为好朋友的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两人联手为雅达利公司设计《打砖块》的电子游戏。大伙连日奋战,不惜以患上了单核白血球增多症为代价,终于大功告成。作为雇主的雅达利支付了一笔酬金,这时问题就来了。乔布斯告诉沃兹尼亚克,公司一共付给他700美元,两人就平分这笔钱吧,也就是说,两个史蒂夫各350美金。但后来沃兹尼亚克发现乔布斯实际得到的报酬并非只有他说的700美元,而是更多,可能有一千多美元。对此,沃兹尼亚克写道:“我们那时都不过还是孩子,他告诉我的数目与实际所得并不相符,他欺骗了我,伤害了我。但是,我并没有对此非常在意。”但即便如此,沃兹尼亚克仍然认为乔布斯是他的好朋友,依然情同手足,每个人想法都不同,他不后悔和乔布斯一起为雅达利公司设计了这款游戏。单纯如孩童一般的沃兹尼亚克面对这起“酬劳风波”,他不仅没有丝毫怨恨(用他的话来说,他都没放在心上),反而试着以性格迥异处事不同来理解对方——哪怕直到今天,沃兹尼亚克“都不明白,他明明赚到了更多却不告诉我”以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和乔布斯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联手创立了苹果公司”。

既然说相似,不妨看看保罗·艾伦,他在“遭遇”被好朋友算计时,又表现得如何?在保罗·艾伦的自传《我用微软改变世界》一书中,他回忆道,打第一眼见到盖茨,就觉得这个人“真的很聪明”、“真的很好胜”以及“真的很有决心”。艾伦从小爱看文学作品和做科学实验,而盖茨常翻阅的是父母给他订阅的《财富》杂志。盖茨曾经问艾伦:“你知道管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吗?”年幼的艾伦懵然无知,但年仅十三岁的盖茨则壮志满怀地说:“也许我们将来会有自己的公司。”在两人创办微软过程中,需要股权分配,盖茨坚持认为自己在编程方面作用巨大,应该突破联合创始人通行的股权五五分的模式,由他自己独占60%的股份,对此,艾伦作了让步;几年后,盖茨又提出,他为了创业放弃哈佛学习,牺牲很多(实际上,艾伦的牺牲也不小,别忘了他为了创业也退学了),要求股份比例增至64%,无奈,艾伦又了作了让步;还有,两人签订正式的合伙协议,盖茨加了一条“霸王条款”,该条约定“如果发生不可调和的分歧,盖茨可以要求艾伦退出合伙企业”。在写回忆录时,“老实人”做派的保罗·艾伦曾不无感慨地写道:“双方占有的股份体现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儿子和一个律师的儿子之间的差别,前者尽量不争,后者争取最大化利益。”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观察一个人的成长、进而去了解他,除了看他的性格,也要看他的家庭。虽然老话讲“英雄莫问出处”,但在现实中,家世出身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拿沃兹尼亚克来说,他的父亲弗朗西斯·雅各布·沃兹尼亚克在洛克希德工作,是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受其父亲影响,在幼儿启蒙阶段,沃兹尼亚克便对电子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也实实在在地从父亲那里得到了指引和教育。例如,老沃兹尼亚克除了系统地讲解什么电子、中子和质子以及电阻是如何工作的,他还会向小沃兹尼亚克亲自演示如何用那些叫作“二极管”和“电阻”的元器件来构造“与门”或“或门”,以及这两个逻辑门之间需要用晶体管相连,晶体管的作用在于放大信号并且将一个逻辑门的输出导入另一个逻辑门作为输入。老沃兹尼亚克似乎早有预见,提前进行“始业教育”,教导儿子工程师是世界上最高尚、最重要的职业,作为一名工程师,你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新的仪器,让人们活得更幸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在方法论上,老沃兹尼亚克的见解是,所有东西都是可检验、可证伪的。要证实某种说法,唯一可靠的方式就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唯有如此,才能通向真理之路。另外,当大多数家庭给孩子的圣诞礼物是玩具、是美餐一顿的时候,沃兹尼亚克却如愿得到的是“电子玩家工具箱”、用来组装无线电收发器的工具箱等。当读到这些细节,以及随着情节的展开看到沃兹尼亚克一步步走上“技术极客”、电子工程师的道路,人们都不会有丝毫意外——如果他都不行,试问还有谁行?

然而,这位从小就表现出天赋过人、智商达200、五年级开始精通计算机逻辑、六年级便考取业余无线电执照的电子奇才,在社交上却遭到了困境,他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这或许是大多数技术怪才、能人们“有得必有失”的人格一面。正如沃兹尼亚克在书中提到的,从小学开始到成立苹果公司,乃至日后的岁月里,他总是借助自己那些巧妙的设计与别人更好地沟通,并且在设计图纸、组装电子配件上可以废寝忘食、挑灯夜战,但内心无比羞涩、简单、纯朴,却从不忘随心所欲、寻求快乐、享受生活。

回到书中,按叙事内容来看,在遇到史蒂夫·乔布斯之前和在挥别史蒂夫·乔布斯之后,沃兹尼亚克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乐活人生。例如,他喜欢整蛊,不是周星驰那种的,他的在当时看来含有高科技,像电子警笛、电视干扰机、笑话热线电话等;沃兹尼亚克很随性,看人家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成功,就寻思着自己也筹办音乐节,结果可想而知,他总计亏损了约2000万美元。但这不是问题,一方面他有钱,另一方面相对于快乐,他不看重钱……最天真也最真实,这种性格使然,实际上解释了沃兹尼亚克为什么会在苹果临近IPO,竟发起一个“沃兹计划”,说白了就是拿自己的一部分股份出来分给大家。商场逐利,常常“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然而在这两者间,沃兹尼亚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事实上,也由于这种个性,让沃兹尼亚克论事业和财富不及曾经的搭档乔布斯,但依旧缔造传奇。

看《沃兹传》,不免想到《史蒂夫·乔布斯传》(沃尔特·艾萨克森的版本)。其实两个人的风格从各自的传记中就足见端倪。沃兹尼亚克生性善良、幽默乐观、重感情、淡名利,十足的科技界老顽童,传记又是亲自撰写,所以写得很实在、也很真诚,不太会在乎文本结构遣词造句或主题深刻的东西。甚至,在《沃兹传》中,当事人还大篇幅地描写了技术研发的过程,为预防读者不解,书最后还专门附录了术语表。反观《史蒂夫·乔布斯传》,由历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董事长和《时代周刊》总编的沃尔特·艾萨克森操刀,后者擅长从历史背景刻画人物命运,视野宏大叙事精巧。而乔布斯同意由艾萨克森来为自己立传,多半也是看重了艾萨克森更早前的几部人物传记的高度与水平,它们是:《爱因斯坦传》、《本杰明·富兰克林传》以及《基辛格传》。

所以,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对立与补充,以此来理解两个史蒂夫是必要的。当乔布斯代表父权,是君王、是偶像、是非凡领导者的时候,一家公司总要有人去行使母权,去乐施、去好善、去密切联系群众。当然,这并不代表着沃兹尼亚克没有人气,相反,他在技术圈名望颇高,被视为“极客领袖”。

沃兹尼亚克说过,他一直都很清楚,想做一名工程师,一名设计电脑、编写软件的工程师,一个擅长讲笑话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个能够教别人知识的工程师。此人生足矣。上天眷顾,沃兹尼亚克如愿以偿。

两个史蒂夫,当乔布斯以其生前对完美近乎苛求的态度告诫世人“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那么,沃兹尼亚克则像《沃兹传》封面上那副永远开朗的笑脸提醒我们“没有比快乐更重要”。

猜你喜欢
沃兹史蒂夫尼亚
切莫被表象蒙蔽
切莫被表象蒙蔽
沃兹尼亚奇:大满贯冠军与世界第一双丰收
沃兹尼亚奇 七载沉浮
“最帅医生”牵手“环球小姐”
前后夹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