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评价研究

2013-11-20 11:34左明扬朱成友
关键词:显性要素素质

左明扬 朱成友 曹 艳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文简称“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认真贯彻教育部“16号文”文件精神,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也采取了系列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很多学校都存在重“测评”轻“培养”、培养效果不理想、或测评办法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高职学生素质培养和测评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笔者带领团队经三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形成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评价系列成果,供业界同仁参考。

1 针对高职新生特点做好素质教育第一课的设计

对于经历了12年应试教育的磨练、通过“火辣六月”的检验考上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多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满意,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理想的学生不甘心,因诸多无奈还是持录取通知书报到上学,作了一名高职院校的新生。此时内心复杂、自卑心理较强、自信心不足、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等成为了这些高职新生的主要特点。因此,素质培养第一课(通常称之为“入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下心来继续努力学习、能否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作为“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的第一课必须认真考究形式的设计和内容的安排,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

2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构建学生综合素质体系

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由于受学生年龄、在校时间、教育条件以及环境影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也没必要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但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主要素质要素进行归类分析,构建在一定学情(学生具体情况)和校情(学校条件)条件下,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体系。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要求,在众多素质要素中,政治思想是保障、职业道德和法制纪律是关键、身心健康是基础、文学艺术是补充、其他技能是基石、专业技能是根本,这七个要素可称为母要素,对其再进行分解可得到子要素(进一步分解可得孙要素)。根据子要素特点可确定其培养方法,如表1所示(表中“专业技能”要素不在本文中讨论)。

表1 学生综合素质要素及培养方法

续表

3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构建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安排几门课程(可称为显性课程),找几个教授讲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就能解决问题的(当然讲授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组织活动(隐性课程),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构成学生综合素质课程体系,表2列举了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表2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培养的需求,如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制纪律素质、身心素质、其他技能和专业技能等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经培养达到一定的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学艺术素质、部分其他技能、部分身体健康素质的培养课程则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而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爱好和特长采用特长训练的方式使其提高到某种程度。因此,课程(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为所有的学生开设的,另一方面还必须为部分有特长和爱好的学生专门开设一些特殊课程,以满足其个体发展的需要。

4 充分利用校园有形环境文化建设使学生处处受到熏陶

有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亚文化系统。它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潜在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

上述显性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无需讨论,在此也不讨论潜在课程中的无形环境文化,仅就潜在课程中的有形环境文化谈谈笔者的观点和意见。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发掘、塑造和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楼一路、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

在校园有形环境文化建设中,一是充分利用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景点等打造学校历史文化和专业文化;二是要利用围墙、走廊、墙壁、雕塑等使成才校友、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形成激励文化;三是要利用宣传栏、橱窗、展板、校报、网络等进行新人、新事、新面貌的宣传报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四是要充分利用绿化地带组织学生或校友种植花草树木并以适当方式冠名作为纪念,使学生养成热爱母校、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五是要在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形成学生作品文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力量是巨大的。正如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所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校园环境不仅反映了一定时代的传统观念,而且也影响着教学的积极性。因此,优秀的校园有形环境文化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切不可忽视。

5 增量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相结合设计综合素质测评点

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均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或方案,但在测评点的设置上或过于笼统无法较准确反映学生个人素质(当然也没有一个能完全准确反映每个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测评点群),或过于细化可操作性较差。学生综合素质当然参差不齐,但只要积极组织和参与活动总是可以得到提高。我们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要素的主要观测点,按可操作性原则确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点51个,重点考查学生活动的参与度和一些重要可测指标。如表3所示(表中“专业技能”要素测评点不在本文中讨论)。

表3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点

6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三结合”和“四挂钩”

为了使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工作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在测评办法中必须将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结合、活动参与度和培养效果结合、奖励和处分结合,否则,很难实现培养目标。

在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学生积极认真参与活动是关键。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或不得不认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将评定结果与奖助学金挂钩、与评优入党挂钩、与毕业证书挂钩、与就业推荐挂钩,建立完善的机制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三年来,我们学院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通过师资队伍的充实和培养、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形成了教师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学生全面成才、努力成才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张震英.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4]张云莲.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S2).

猜你喜欢
显性要素素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也谈做人的要素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