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如何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

2013-11-21 17:11蔡继伟
剧影月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京剧传统艺术

蔡继伟

(作者系南京京剧团团长)

在泛娱乐化漫延、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里,作为国粹的传统京剧,如何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如何能在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是我们京剧人长期以来都在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下面,就这个话题,谈谈我们的思考和做法。

坚守本土 辛勤耕耘

近年来,随着电视文化的无序膨胀,网络文化的勃然兴起,电影行业的快速复苏,以及娱乐行业的逐渐繁荣,人们的文化娱乐选择已经日益多元,这使京剧市场出现了萧条景象,不少人甚至认为,全国的京剧演出,除了国家级院团,其它地市级剧团几乎没有市场。

从当前南京及江苏地区的京剧市场现状看,即使是国家级的剧团,靠名角挂牌,想在南京及周边城市的一线市场——城市的主流剧场,靠常态化剧场演出票房来维持运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作为市级的南京京剧团了。京剧市场确实是非常严峻的。

市场严峻,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顺势躺倒,无所作为了。我们曾对南京的本土市场做过认真地分析和预测,结论是,我们的市场主要有三块:一是城市及周边城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厂矿企业 (含由政府支持的公益性惠民演出);二是南京地区的农村庙会;三是南京地区的大、中、小学的校园。这三块,其实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本土市场。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坚守本土,攻难克坚,辛勤耕耘,才能有所收获,再求发展。

这些年来,我们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几无闲暇。我们针对市场的差异,打造了各色各样、风格迥异的京剧作品,以满足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针对城市市场,我们以新编历史剧、红色经典专场、京剧文武表演专场为主;针对农村市场以传统古装剧、精选传统折子戏为主;针对校园,我们则以精选传统折子戏、儿童课本剧、小戏小品为主。

我们在本土的演出,平均每年达200场之多,并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也争取到了地方政府的扶持和表彰。我们在本土上显示了我们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褒奖。2013年新年伊始,我们受国家文化部的委派,代表国家前往德国和智利等国,进行为期20天的文化交流演出,把中国京剧的精彩传播到了欧洲和南美,让外国的广大观众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

我们感到,只要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凡事只要你认真不懈地去做,你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继承传统 合理创新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本土市场,我们应该拿怎样的作品献给观众?是一贯地传统,还是一味地现代?

我们知道,京剧是诞生于农业社会的一种大众艺术,至今已经走过了二百余年的发展道路。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京剧之所以还能广泛被人们接受,显然它具有独特的、永不消散的艺术魅力。但是不可否认,它也有诸多方面已不合时宜了。今天,京剧人今天应该是一如既往,原汁原味,一味地孤芳自赏?还是应该放下架子,大胆改革创新,以适应今天的市场?这着实让我们纠结过。有人认为,京剧市场在今天之所以不红火,原因在于其过于陈旧,不肯创新;也有人认为,京剧是一个早已成熟了的艺术形态,其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原汁原味,改编创新会伤害传统艺术。经过我们的长期思考和认真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继承传统,弘扬经典,扬长避短,去粗取精,顺应时代,合理创新”的道路。

多年来,我们本着“继承传统,弘扬经典,顺应时代,合理创新”的理念,整理改编了传统剧目《狸猫换太子》、《穆桂英大战洪州》等20多部大戏,以及《扈家庄》、《挑滑车》、《秋江》、《拾玉镯》30多个,还创作演出了新编历史剧《醒醉记》、《胭脂河》,现代课本剧《卖蟹》、《过草地》、《长尾巴的狼》等10余部,创作储备了新编古装戏《海瑞——你活着别人就紧张》、《石柱擎天》等3部。凡已推出的剧目,都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且产生了效益。

另外,我们还合理创新排演了一批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高雅唯美、具有时尚化的京剧节目,如《红色经典新唱响》、《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系列)、《霓裳流韵》、《雏风清韵》(韵系列)等,在演出市场上实实在在地红火了一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团原创剧目《醒醉记》和《胭脂河》,这两个剧目既保留了传统京剧“原汁原味”的表演程式,又在主题立意、情节架构、情感表达、人物塑造,以及唱腔、表演、舞美上做出了突破和创新,饱含着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特征,不仅博得广大观众的叫好,在演出市场中也十分叫座,而且还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二者分别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京剧节金奖及多个省级奖。这两个戏充分显示了其“继承传统、合理创新”的艺术价值,在全国形成广泛和长远的影响。

培育观众 涵养市场

我们有了扎根本土、精耕细作的精神和继承传统,合理创新方式方法,并不能说我们京剧的市场前景就很乐观。我们当下拥有的观众量还不够大,还需努力去扩展;未来的观众尚是一个未知数,还需努力去培养。目前,我们的做法是:巩固老年观众,争取中壮年观众,培育青少年观众。

我们通过扶持京剧票友活动、京剧进社区、京剧进厂矿企业、京剧下乡等形式,巩固和争取了老年、中壮年的观众,使得这一观众群对京剧的热情始终不减,且成了京剧艺术的铁杆儿戏迷和最积极的支持者。

我们还通过京剧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举办京剧艺术欣赏专题讲座、京剧常识普及系列课程、课本剧专场、成立京剧兴趣小组、京剧公开课等形式,普及了传统京剧知识,培育了大量的青少年观众。在普及京剧之前,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对京剧艺术没有任何体验。但经过普及知识后,他们几乎都成了京剧艺术的爱好者,还有很多学生还成了京剧的铁杆儿“粉丝”或京剧票友。

我们扎根本土,坚持演出,弘扬经典,合理创新,培育和扩大了京剧观众群,涵养和逐步修复了京剧演出市场,拓宽了京剧自身的发展道路。近些年来,我们的演出频率越来越高,青少年观众越来越多,社会和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这就是对我们“培育观众,涵养市场”初见成效的一个实证。

我们在京剧如何寻求自身发展道路上,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将来的道路还很长,我们还将付出更大的艰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话,在当今似乎已被人们用滥了,但用于南京市京剧团,我倒觉得正合适。

猜你喜欢
京剧传统艺术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纸的艺术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爆笑街头艺术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