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白细胞形态检查在快速诊断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意义

2013-11-26 08:55袁永红石红梅郭彩霞张忍贤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22期
关键词:中重度病毒感染比率

袁永红,石红梅,郭彩霞,张忍贤

(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陇西 748100)

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疾病,病原体多为病毒,患儿抵抗力弱时可合并细菌感染。因为检验方法的限制,病原体检测报告时间常常滞后,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导致临床盲目使用抗生素,而白细胞形态的检查可快速完成,在短时间内(1小时)为临床提供治疗参考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86例(男152例,女134例,年龄7个月~7岁,平均3.6岁),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2年8月门诊、住院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以血清学检测和病原体分离作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依据[1],分为两个实验组(细菌感染组79例,病毒感染组207例),同期选择门诊健康体检小儿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3.8岁,体格检查及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为对照组,3组间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

治疗前,无名指采血,每位小儿(患儿)制备两张血涂片(头体尾明显,长约2~5 cm,两端留有空隙),自然干燥后瑞-姬氏染色,涂片染色、检查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2]。显微镜下观察白细胞形态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毒性颗粒、空泡、杜勒氏小体)和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形态无变化以“形态正常”统计。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按临床症状分为轻度感染组和中重度感染组,两组分别在治疗后7天、14天再次查白细胞形态,计数粒细胞中毒指数(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和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异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见表1;治疗前后的中毒指数及异型淋巴细胞采用t检验,见表2~3。

表1 治疗前3组白细胞形态变化比较

表2 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粒细胞的中毒指数比较()

表2 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粒细胞的中毒指数比较()

注:两组间治疗前比较,*P<0.001;轻度、中重度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比较,#P<0.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7天 治疗后14天0.19±0.13#0.41±0.14#轻度感染组(n=49)中重度感染组(n=30)0.32±0.12*0.61±0.140.05±0.020.11±0.03

表3 病毒感染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比率比较()

表3 病毒感染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比率比较()

注:两组间治疗前比较,*P<0.01.轻度、中重度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7天 治疗后14天轻度感染组(n=135)中重度感染(n=72)3.35±2.31*6.97±3.241.39±1.22*2.77±1.54#1.16±1.12*1.83±1.23

2 结果

(1)小儿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时,细菌感染组白细胞的变化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出现毒性变,出现毒性变的比率为83.5%(66/79);病毒感染组的白细胞变化主要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比率为81.6%(169/207);对照组白细胞形态变化的占2.4%(3/85)。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白细胞形态变化率分别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

(2)细菌感染组轻度感染与中重度感染的粒细胞中毒指数在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7天中毒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

(3)病毒感染组轻度与中重度异型淋巴细胞比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7天异型淋巴细胞比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

3 讨论

(1)白细胞形态检查主要采用显微镜法,虽然自动图像分析仪正在发展,但还未能取代人工显微镜分析。血液分析仪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和其他相关参数,但不能提供血细胞形态变化的确切信息,人工镜检对鉴别异常形态白细胞依然具有重要价值[3]。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时,血液白细胞中的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的变化能提示感染类型及感染程度。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一般认为感染越严重,含毒性颗粒的细胞比例越高,细胞内毒性颗粒也越粗大,含量也多[4]。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3]。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病毒感染的轻重与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的比率呈正相关。正确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中毒指数和异型淋巴细胞的比率也随之下降。

(2)儿科患者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变化快,患儿不能准确表达其临床症状,临床上病原体检测常需要2~3天,不能及时指导临床用药。而观察末梢血涂片的白细胞形态,能对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当细胞形态检查提示病毒感染时可建议医生采用抗病毒治疗,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

(3)血细胞形态学的观察是一项实用技术,患者痛苦小、收费低、检查时间短。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时做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快速协助诊断感染类型、判断感染程度,定期复查(7~14天)细胞形态还能评估治疗效果。因此,应该重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时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

[1]王振义.临床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朱忠勇.实用医学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中重度病毒感染比率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状况——以步步高及永辉超市为例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中重度颈脊髓压迫患者术前术后MRI研究
Ustekinuma b 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