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研究

2013-11-30 04:06周保民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高技能产业结构技能

周保民 王 璐

(1.天津市实验华冠学校 天津300222;2.《职业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 天津300222)

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表明,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

当前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改变对人才的需求,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会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分析我国产业结构未来的调整趋势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我国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动情况,对探求经济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划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可谓意义重大。

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技能人才的关系

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人才之间并不是单纯地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才需求的分布、类型、规格、数量和质量等,都会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制约和调节。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人才结构的高级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结构受产业结构的制约,即人才结构的调整要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定,从而使人才结构的形成能够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有学者在研究中引入人力资源流动的“推力—拉力”理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会拉动人才结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也同样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是两种力量不断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结果。 产业贡献与人才投入量二者强相关。 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都伴随着产业贡献的增加、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区域人才投入的合理化增加,也会加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贡献的增多;相反,产业结构落后,导致产业贡献剧降,难以吸收到高素质的人才,而区域人才数量的不足也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贡献增加迟缓。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

综合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三个阶段的调整已步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轨道,其调整趋势也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约束下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层面来看, 我国自1978 年以来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日趋协调,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从改革开放以来33 年间三次产业的变动趋势(如图1 所示)不难看出,第一产业已由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生产总值中近三分之一的占比下降到了当前的10%左右,在以往的三十余年中其占比虽然有所反复,但就其大趋势, 特别是1983 年以来的趋势基本上为直线下降;从图1 也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此三十余年间发展得较为稳定,且其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此外,第三产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几近持平。

图1 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势

从培养现状来看,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从直接培养到政策环境,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良好的势头。 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和未来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本研究认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继续扩大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强劲。 这是因为: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投入大批高技能人才来实现技术的创造创新以及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其次,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员,这既是我国当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也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最后,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技能人员来实现节能减排、循环生产的目的,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量、降低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等目标。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速度持续提升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 教育部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理论组织者、企业引导者和实践传播者的角色,且具备教师教学功底扎实、教学内容系统、教育方法得当等优势,可以说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 仅以技工学校历年的学生人数分布为例(如图2 所示),技工学校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三条曲线自进入21 世纪以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校生人数的增长态势更为陡峭,可见从2000 年到2010 年这十年间,技工学校的培养速度有了明显提升;从职业培训角度来看,我国能够为职工提供技术培训的学校数量虽然在逐年减少,但是从注册学生数和结业学生数来看,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 其增长速度虽不及技工学校,但能够在培训学校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培训学校的发展能够兼顾规模和质量,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减少了资源浪费。

图2 技工学校学生数图

高技能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即经济发展规律使然。 因此,产业结构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其调整变动也必然会引起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关联变动。 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前文的论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相对稳定以及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的趋势,而第一产业的“推力”作用和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力”作用势必会引起劳动力由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使劳动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能够得以合理配置。 依据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需要,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将会对高技能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 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预测,到2020 年,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只有1.44%;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燃气生产等第二产业的主要行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达到了70.31%;第三产业主要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为28.28%, 尚不及第二产业的一半。 规划中的预测方法是根据推算的需求权数进行经验计算, 虽然不能完全考虑到未来20 年间的诸多变化因素,但是从这一组预测数据不难看出,我国高技能人才结构大致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相吻合,即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第二产业占据主导,第三产业次之。可以说,当前高技能人才在相关的政策体系和培养培训机构的调节下, 会逐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从而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高技能人才的规格不断高移 高技能人才的质量规格只有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下进行相应的提升,才能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高技能人才规格将在多方面的拉动下不断实现高移。 首先,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实现我国经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对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其次,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 再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 对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最后,人口和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 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未来10 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每年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 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加快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正如前文所说,知识和技能是人与产业对接的纽带。 人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应用的主体,人们通过认知、程序化、自动化三个阶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进而通过相应的专业能力参与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并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一国在特定阶段生产力的体现,其发展规律也制约着人才的规模、规格和结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因此,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 不仅要发挥市场对优质资源、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配置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制定高技能人才开发战略,建立产业发展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议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高技能人才是劳动力队伍的榜样和方向标,在满足产业结构发展需求、 实现队伍规模扩大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高端带动与整体推动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总之,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不断深入探寻产业发展规律、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认清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关系,才能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只有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步伐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

[1]刘卉.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罗仁会.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3]牛冲槐.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2.

[4]任艳波.产业结构调整动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罗传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就业,2010(12):48-50.

[6]赵惠娟,刘晓萌.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研究[J].现代商业,2009(36):166-167.

[7]仲文祥.产业结构调整中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再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36-38.

[8]高圣虎,吴朝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5):12-13.

[9]李桂华,赵鹏程.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J].科技广场,2008(6):241-242.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产业结构技能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