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装备应立足高效、实用、高精尖

2013-12-05 04:19文/续
北京观察 2013年9期
关键词:救援火灾消防

文/续 维

作者系民革海淀区工委委员、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北京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处消防编审专家

作为世界大都市的北京,提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建筑消防智能化、消防设施科学化、消防装备先进化是前提和必要条件。“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这充满着科学理论的告诫,有着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北京市城市中心人口急剧膨胀,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林立,机场、地下公共交通设施、城市建筑综合体、大型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日益增多。加之防火灭火设备、产品技术更新与研发跟不上形势发展,消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科技含量低、老化期快等,一旦火险来临,极易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据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把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加强消防预警和救援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消防智能化亟待提升

目前,北京市建筑消防报警(预警)系统存在明显不足与弊端。首先,智能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大都使用了智能化设计,但是由于各种计算方法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缺失,加之火灾探测器所处环境的气流、灰尘、静电、人为干扰等因素,使得火灾报警误报、漏报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次,网络化程度低。目前使用的火灾报警自动系统,其运转相对独立,未形成区域网络化,使各系统间的资源和服务无法共享。

由此,产生了建筑消防报警(预警)系统与消防联动系统配合的新思路、新技术。随着网络、通讯、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建筑消防报警(预警)系统与灭火、消防联动系统之间可基于物联网的分布式结构拓展空间,实现各个系统之间快速、高效的组网,同时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从联防联控的角度看,国内大多数城市建筑中消防系统部署分散,未实现楼宇、保安、安防等其他系统互联,更未实现城市内各个防火单位消防联网、建立集中网络式的119联网消防中心。城市火灾联网将作为119语音报警手段的扩展和深化,采取数据信息报警的方式,以更快的传输速度,精准地报告火灾地点及周边环境、警情状态、交通状况、医疗设施等信息,使消防监督部门能迅速做出灭火预案,提高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作为城市应急管理中心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城市火灾联网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公安部已推出相关国家标准。

目前,我市各单位消防控制中心的设备完好率不尽相同,常出现系统误报、漏报,极易产生麻痹心理,贻误火情初期预警,而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有些单位的消防设备处于无人值守或瘫痪状态,未能让建筑内已有的消防设备充分发挥其实效作用。建议立法或出台强制性规定,对消防系统及配套设施由专业消防检测部门实行每年一次的强制性全面检测(防火等级高和人员密集场所每半年一次)。根据检测结果,对不合格项,逐一进行整改、修复,直到全面达标后提交消防主管部门备案。问题大的单位可责令停业整改,再次检测全面合格后方可开业,以达到消防系统的日常运行完好率达到100%。

建筑灭火系统运行不畅

本市绝大多数建筑内的灭火系统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水灭火、气灭火、泡沫及干粉灭火系统,这虽是沿用了多年的灭火方式,与国外发达国家差异不大,但在系统的完好率和水源问题上存在严重问题。

为使长期处于停运状态的设备能定期运行,水喷淋、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消防泵房喷淋主泵电器控制系统应加装定期自动巡检装置。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数量的系统未加装此装置,一旦火灾来临,水泵锈蚀不转,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将火灾灭于初期。

建筑内消火栓、智能消防水炮系统除应加装定期自动巡检装置外,消防专用水箱常处于缺水、无水状态,虽有的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消防供水与生活用水共用一个水箱,一旦火灾发生须取水时,特别是夏季极易造成水量不足现象,栓口出水量达不到有效充实水柱要求,不能有效实现火灾扑救。

此外,建筑内防火分区、消防疏散通道、防火卷帘门、消防专用电梯、防排烟系统、防火门窗、应急照明、疏散指示、钢结构防火保护、防火封堵、移动式灭火器材等,与消防相关系统及设施的完备至关重要。系统有机组合的完善,同样是建筑消防安全的保障。

提升抢险救援装备科技含量

我市现役消防抢险救灾装备,在救援装备的种类、型式上,先进性、可靠性上,特殊性、针对性上,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本市武警消防部队在消防装备上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兵力运输车辆不足,特殊救援车辆匮乏,胡同等狭窄道路的小型消防车短缺,适用于山区的全地形越野消防车稀少,适用于高架桥、轻轨的疏散救援车辆、超高层建筑用长臂水源泡沫喷射车、小型无人侦察机奇缺,小型无人侦察车(机器人)、专用现场执勤车辆仍是空白。此外,还面临常规装备的配备数量不足,现场通讯联络不够畅通,消防站点分布尚未达标等问题。

为此,建议建立完善现行装备采购方式及对进口产品引进制度,要本着消除国内空白产品且以科技含量高为引进依据,不应只强调国内有同类产品就限制进口。除配备专业消防装备外,还应必须针对地震灾害、气候灾害、核泄漏危害、油气罐及化学品泄漏、车辆事故等特殊突发事件,充分配备高效、实用、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的先进抢险及救援装备。

其次,应加强灭火及抢险救援装备建设。消防装备建设本着标准化、实战化、模块化、一致性、持续性、前瞻性原则,武警消防部队装备建设必须立足实战、适度超前,拥有一定数量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精尖技术装备,以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等级城市消防装备技术水平。同时,提高消防装备的实用性和实战性。一是在消防技术装备的更新和发展上应从适合城市的需要出发;二是要注重车辆装备单体和组合的实用效能,指导、规范装备购置,真正为基层一线配备实用、耐用、急需的救援装备。此外,消防装备的产品型式、救援方式、防护措施,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建议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改良和研发。

针对首都建设消防领域中消防装备的科学化发展趋势,应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救援装备达标率,加强特种攻坚装备配备,提高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水平,推进装备统型及信息化建设。根据我市现有消防抢险救援装备状况,特别是针对武警消防部队现役装备格局,结合新技术及前瞻性新思路,发挥相关生产研发单位的优势,研发适合实战的抢险救援装备。

最后,要强化消防事业科技支撑。需研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加强高层、地下建筑和轨道交通等防火、灭火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加快新型消防灭火攻坚智能装备、个人防护特殊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提高消防工作信息化水平,逐步拓展我市建筑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物联网系统建设规模。加强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灾害防控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消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继续将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科研计划,推动消防科学技术创新。

作为世界大都市的北京,提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建筑消防智能化、消防设施科学化、消防装备先进化是前提和必要条件。要改变当前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推动实施消防事业科学化进程,加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强化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增强各单位自防自救能力,提高科技教育普及力度。“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这充满着科学理论的告诫,有着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猜你喜欢
救援火灾消防
《消防界》征稿启事
紧急救援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3D打印大救援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