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利帮真史》看澳大利亚构建独立的文化身份

2013-12-12 12:33李明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期
关键词:澳大利亚人凯利福柯

李明星

从《凯利帮真史》看澳大利亚构建独立的文化身份

李明星

《凯利帮真史》是澳大利亚新派小说家彼得·凯利在新世纪初创作的一部历史题材力作。作品主人公内德·凯利的形象,颠覆了以往澳大利亚人描述内德·凯利是一个暴徒、盗贼和杀人犯的认知。他想借助这部历史题材小说提醒当代澳大利亚人,重新构建文化身份无法摆脱历史的束缚,要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方能照亮未来。身份问题一直是后殖民地国家备受关注的问题,澳大利亚历史上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身份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因此,澳大利亚急需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来打破殖民者的文化统治,从而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本文结合福柯的话语理论来解读这部历史题材著作,以此来说明构建澳大利亚的文化身份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权力话语 文化身份 内德·凯利 争夺

一、独特的文化身份

自英国流放罪犯到这片土地的第一天起,身份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澳大利亚人。的确,如此特殊的文化身份正是根源于澳大利亚的历史。澳洲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殖民主义却在这个国家存在了一个多世纪。随着二战的结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一大批国家纷纷建立了独立的政权。虽然名义上澳大利亚已经独立,但实质却依然生活在英美帝国文化霸权的阴影里。正是由于澳大利亚与英美国家这种特殊的关系,其文化身份问题才显得极其特殊。

在殖民主义发展过程中,“身份问题”可以说是核心问题,首先它是个政治问题,一个殖民地国家,获得的先是政治独立,然而政治上的独立并不代表文化上的独立。这就是说,英美等国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澳大利亚自己的声音,企图将文化身份的构建排除在外,而澳大利亚人急需摆脱英国的束缚,坚持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因此,一批具有民族独立意识的作家纷纷通过自己的作品掀起了一场 “文化战争”,企图重新构建澳大利亚文化身份,彼得·凯利便是其中之一。“凯利在其诸多长篇小说中多次探究民族文化之根、本土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亚太文化的纠葛,体现了一位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①

二、构建文化身份的意义

澳大利亚像其他后殖民国家一样,忍受着“身份丧失”的痛苦,常常被殖民者描绘成“他者”,在帝国话语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就意味着,澳大利亚将长期受到帝国主义文化方面的制约,并影响其文化身份的重建。这就需要一大批有良知的作家用自己的笔来解构被殖民者歪曲的历史、神话和文化,重新建构本民族的文化身份。“许多作家以建构独立的澳大利亚文化身份为己任,并通过其作品展现澳大利亚人建立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①这艰巨的任务不仅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家的任务,更是整个澳大利亚民族的历史使命。事实上,早在独立之后,澳大利亚人就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从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亨利·劳森开始,到现代主义文学巨匠帕特里克·怀特无不表现殖民地国家要求独立的转变。但是,二人未能涉及澳大利亚的民族历史。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伟业尚未完成。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文学界刮起了重新审视被歪曲的历史,要求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浪潮。当代澳大利亚小说家通过叙述来建构历史,从而重新掌控自己民族的命运,“讲述历史就意味着一种掌握和控制——把握过去,把握对自己的界定,或把握自己的政治命运。有了历史和历史的叙述,他们就获得了进入时间的入口,他们被表现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②我们看到,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澳大利亚建立独特文化身份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吸纳与扬弃、磨合与融合,才终于建立了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真正独立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化身份。独立文化身份的构建不仅让澳大利亚民族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更加体现了澳大利亚人不甘屈辱、勇于反抗的民族品格。

三、文化身份的重新构建

《凯利帮真史》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通过解读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小说在福柯权力话语理论中“硬权力”与“软权力”的斗争模式中,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在历史神话中构建文化身份。主人公内德·凯利是澳大利亚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从内德·凯利的出生至今,有人将他描述成“高尚的丛林英雄”,也有人将他写成盗贼、杀人犯。彼得·凯利写作《凯利帮真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澳大利亚人明白,以前澳大利亚当局对内德·凯利的描述是有偏颇和成见的。《凯利帮真史》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重新解读的历史神话。因此,这部作品可以用福柯的话语理论进行解构。福柯认为,在西方传统的真理游戏中,始终贯穿着各种权利运作和力量的竞争。而且各种真理游戏的真正目的,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争夺、巩固和扩大某个特定个人或社会集团的权力,并使权力运作发生效果。在小说中,澳大利亚当局政府正是这样的特定社会团体。在福柯看来,话语理论中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硬权力”包括统治阶级掌控的“监狱、法律、警察”。这是澳大利亚在英国统治时期常用的手段,在《凯利帮真史》中,澳大利亚殖民政府牢牢掌控着澳大利亚的“硬权力”,通过这些“硬权力”对澳大利亚人民实行殖民统治。内德·凯利从小一家就受到当地政府的压迫。“她哭着说,上帝帮帮我们!吉米,我们怎么惹他们了?为什么总是这样折磨我们”,“其实你祖母对警察的态度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不友好。如果单听她的宣言,她恨不得把他们统统杀死”。③而福柯权力话语中的“软权力”则包括统治阶级的“报纸及各类媒体、学校以及印刷所”。相比“硬权力”,“软权力”更加的隐蔽和柔性,英国当局通过在澳大利亚培植新的代理人,将其大不列颠的帝国文化强加在这片领土上。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便通过不断的文化镇压,既福柯所说的“软权力”来统治澳大利亚人们的思想。

主人公内德·凯利深深明白澳大利亚当局对本土人们进行的残暴统治正是通过“硬权力”和“软权力”来实现的。因此,凯利帮和警察们不断发生冲突,体现着受压迫的人们正与澳大利亚政府争夺着“硬权力”。但仅仅争夺硬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小说的最后凯利帮全部战死我们可以看出,“硬权力”的争夺显然是失败的。内德·凯利想通过自己的声音,让澳大利亚人明白历史的真相。他深知知识力量的重要,“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故事如实地讲给澳大利亚人听,他们就会相信你我似乎从来没有如此清楚地看到这一事实”。③内德·凯利要与统治者争抢“软权力”,所以他举起了写作这一有利的武器,他开始给他未谋面的女儿写信,亲口讲述了自己25年的生活经历,他在信的开头便强调这13封信的真实性。凯利利用书写与殖民者进行了一场“软权力”的斗争。内德·凯利本想借助媒体来宣读自己的信息,却遭到了当局的拒绝。澳大利亚殖民政府对凯利帮实施了无尽的镇压,并在各种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发表了针对凯利帮的诋毁和谬论。在澳大利亚政府高压的政策下,内德·凯利和他的凯利帮都没逃脱当局的魔爪,但凯利帮的事迹却因凯利写给他女儿的信流传下来。

彼得·凯利作为后殖民作家,他的作品总是体现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重新构建文化身份的愿望。他借凯利的口来探究澳大利亚民族迷失的文化身份。作品中,殖民者一方面通过“硬权力”实施残暴的统治,另一方面又通过帝国主义文化渗透进行“软权力”统治。在统治者双重的统治下,以“凯利帮”为首的澳大利亚人们不仅同硬权力进行了斗争,还同软权力进行了斗争。如今,彼得·凯利的这部作品激发了澳大利亚人对认知殖民主义历史真相的渴望,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澳大利亚应该拥有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不是英国强加给澳大利亚的文化。由于澳大利亚与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特殊关系,其文化身份的构建正需要像彼得·凯利这样的有良知作家作品的不断问世。

四、结论

《凯利帮真史》中的主人公凯利和他的凯利帮不仅同统治阶级进行了“硬权力”的争夺,更是同他们进行了“软权力”的较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澳大利亚人建立独立文化身份的强烈愿望。彼得·凯利重新解读了这位历史人物,就是要让当代澳大利亚人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并通过历史神话意在表明只有与帝国主义进行“硬权力”和“软权力”的较量,澳大利亚民族文化身份方能得以重建。作为一位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新派作家,彼得·凯利在澳大利亚人重新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彭青龙.彼得·凯里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32-70.

② 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44.

③ 彼得·凯利.凯利帮真史[M].李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7.

[1]彭青龙.彼得·凯利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彼得·凯利.凯利帮真史[M].李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福柯.福柯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人凯利福柯
欧文凯利自控阀(上海)有限公司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为什么澳大利亚人不爱吃辣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An Aussie takes a dive
跌宕起伏的19世纪——乔治·凯利的滑翔机
Australians Enjoy Life 享受生活的澳大利亚人
用戏剧的方式教历史
交朋友
“福柯与法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