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审美文化解析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013-12-12 22:55石少云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信仰

石少云

从当代审美文化解析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石少云

在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下,从影片的口碑效应、3D技术的运用以及信仰主题的升华三个方面解读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讨论热潮,同时反观电影与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

当代审美文化 电影 信仰危机 少年派

2012年的寒冬因影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下文简称《少年派》)在影视和网络上掀起的观影讨论热潮而变得热闹非凡。导演李安用瑰丽奇美的3D画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而又蕴含哲思的故事:16岁的印度少年派随全家移民加拿大,途中不幸遭遇船难。父母与兄长葬身海底,而他与斑马、母猩猩、鬣狗和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同在一艘救生艇上得以幸存。海上的艰苦生存中,鬣狗吃掉了斑马和母猩猩,老虎吃掉了鬣狗,然后派与老虎经过了长达227天的艰难海上漂流最终获救。

这部没有明星、叙事简单、艺术气息浓厚的电影,最终在众多大片中脱颖而出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激发出观众和影评人的无限想象和思考。影视与网络关于信仰、宗教、人性等话题的思考和讨论不绝如缕。这不仅大大超出了导演李安的预期,更是中国电影市场上一个美丽的意外。同时也让中国的电影人开始反思,中国电影要如何才能重新夺回观众的热情和喜爱。

由此,《少年派》可谓2012年电影名利双收的一个代表,其热映以及随之而来的讨论狂潮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审美文化的诸多问题,值得深思。本文将从当代审美文化的角度,对影片的市场反映、媒介与技术运用以及主题解读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少年派”讨论热潮的原因,以企从当代审美文化反思当下电影发展,并从影片放映出的中国电影现状审视当代审美文化。

一、当代审美文化背景和电影发展现状——信仰缺失、信任危机

当代文化中最活跃、影响最大的当属当代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是个特指概念,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深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1]在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的今天,社会心理表现为虚无、焦虑、浮躁,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对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依赖,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经济动机上升为支配文化行为的主导力量,二是现代科技改变了文化的内在构成和运作方式。”[1]而在实用主义、技术主义的驱动下,审美文化对经济效益过分追求、对科技过分推崇,呈现商品化、娱乐化等特点,从而直接导致了对人文精神的边缘化,造成了文化价值迷失、信仰缺失。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文化批判的规范。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是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因而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中国电影因2002年《英雄》带来的大片效应,纷纷仿效进行市场改革。自此连续十年的高速市场扩张,带来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一路狂飙突进。其结果是伪大片泛滥,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浓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中国电影正面临信任危机。对此导演何平认为:“为什么中国大多数电影不好看?我认为根源是我们的创作者缺乏信仰,缺乏明确的价值观,当你的创作者不知道信什么的时候,你怎么告诉你的观众去理解你?”[2]电影创作者要有明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信仰,这些是当下中国电影最需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讲述信仰精神力量的《少年派》空降电影市场,让审美疲劳的观众眼前一亮,引发我们对信仰的思考。导演何平以《少年派》为例提出电影创作者要有信仰,他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信仰的电影,里面最重要的情节、叙事方法以及技术的转折点都是通过创作者的信仰来完成的。他把这个信仰赋予了影片中那个16岁的印度少年。“我觉得这实际上是电影里的文化力,每个创作者要找到自己的信仰,才能用真情实感拍出心灵之作。 ”[2]

二、口碑效应下的票房黑马

与同期上映影片相比,影片《少年派》是不折不扣的票房黑马。虽然其首映日票房只有1200万,但在随后的三周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内地电影院里也展开了一段奇异旅程,随着口碑扩散带来的观影热潮,本片票房实现了逆跌幅,连续三周成为周票房冠军,最终票房超过5亿人民币,远远超过预期。

与高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年派》来到中国时“仅是报了个到”而已,李安低调得连上映前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故事。很多业内人士都猜测这部史上最贵文艺片的票房将止步1.5亿元。然而上映一周之后,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它的各种解读,随着影片“零差评”口碑的扩散,该片创造了“零跌幅”的奇迹。中国众多网民和观众均加入了为该片自发宣传和贡献票房的队伍。而同期上映的大片《1942》和《王的盛宴》,尽管做足了前期宣传,用尽了市场营销手段,但是其票房成绩和观众评价均不甚理想。对于这三部电影,绝大多数电影从业人士都出现了严重的估值偏差。

这颇具戏剧性的结果让人们清醒:电影市场中的营销只能是辅助手段,影片本身内容才是王道。而且事实证明,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现代社会,推动屡受欺骗的观众观影的动力更多的是口碑效应,《少年派》就是最大赢家,成为口碑效应下的票房黑马。另一方面,反观中国电影,烂片当道、票房在一片骂声中高涨的现象已经持续好几年,观众被国产影片的营销术骗了又骗,审美疲劳和反感情绪在今年集中爆发,消费行为逐渐理智。这对中国电影的营销过度给予了重重一击:国产影片要靠质量取胜,而不是营销。而对于当代审美文化下的电影,经济的推动力只可能是工具,永远也代替不了电影本身。

三、3D技术的锦上添花

在技术层面,《少年派》的成功也要归功于3D技术的锦上添花。3D的运用为影片意境的塑造、主题的凸显创造了瑰丽奇美的立体画面,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而影片用3D技术营造出特殊的美感,又完全超越了3D电影的惯常状态,让技术隐于无影无形。

自3D电影《阿凡达》的成功上映以来,国产电影出了很多跟风模仿之作,企图顺应潮流趁机捞一把。但是不成熟的技术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疲惫不堪。《少年派》的出现让对国产3D影片失望的观众重拾信心、倍感欣慰。

对于3D技术的运用,李安接受采访时说:“3D……我觉得对我来讲是发人深省的,到底眼睛看东西是怎么回事儿。摄影机看到的就是事实,可是观影是用心在看,把东西看进去,经过大脑组合以后,跟心里的情感、经验交汇起来以后产生的活动,这个是很难琢磨的。我当3D是一个新的电影语言,你在琢磨它的时候,会发现新的道理、新的观影价值在里面。”[3]因此李安不仅大胆起用3D技术,更挑战了拍3D电影“不要碰动物和水”的金科玉律。最终影片证明,他做得异常成功。通过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李安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天空、大海、闪电……一切都真实自然而又有种诗意的梦幻。画面亦动亦静,超越了3D以往最善于表现的场景,极富东方特色的美感。而导演李安特有的文化价值观,也得以借助这些科技的手段深入人心。

但是李安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让影片沉溺在独特的画面美感追求,被技术所奴役,而是恰到好处地驾驭3D收放自如,随故事情节娓娓道来,让3D因为思想的力量迸发出不可思议的视觉再造的力量。这是当代审美文化下,科技与人文的一次完美合作,而也表明科技只能在人文基础上锦上添花,而不可喧宾夺主。只重技术运用而缺少文化内涵的电影注定走不远。

四、信仰主题的思想升华

一场视觉奇观和一个奇幻故事并不足以掀起观众如此激烈的讨论热潮。如果只有这些,《少年派》也仅仅是一部好“看”的影片,不会在影片结束后还留有回味的空间。影片的亮点在于结尾处的逆转,带来了主题思想的升华,引发了观众无限的想象和思考。

整部影片的故事发展是随着中年的派对一位作家的讲述而进行的。少年派成功获救,影片进入尾声,而此时中年派却又告诉了作家另一个版本的漂流故事。海难幸存者是法国厨师、水手、派的母亲和派。漂流过程中,厨师残忍地杀了水手并吃掉他,后又与派发生冲突,杀了派的母亲,愤怒的派杀了厨师,并靠他的尸体活了下来。与第一个故事相比,这个故事残酷、泯灭人性、毫无梦幻可言。而影片开放式的结尾并没有交代故事的真假,因而引起观众和影评人的猜测以及对于人性、生存、信仰诸多方面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无意于讨论故事的真假,毋庸置疑的是《少年派》给了当代人一个思考的契机。城市化的剧变下,人们也在追名逐利的生存竞争中漂流,与少年派何其相似。在生活危机的处理上,信仰缺失的人们可以依靠的支撑少得可怜,与派的遭遇并无二致。一叶方舟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隐喻,恰好刺激到了当下人潜意识中的某些东西:潜在地对生存的疑惑迷茫、对未来的困惑不安以及对人生选择和危机的无所适从等等。人生来就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有一种混沌感,而这些连宗教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直深深埋在了人们共同的潜意识中。“当影片反复强化这种处境,把丛林法则与人性对话一起融入残酷的生存场景后,但凡平时对自我处境、对社会和世界有疑问的人,都会被搅动起来。搅动之后,每个人的疑问都有一个降落的过程,于是电影也就有了延伸的力量,看完后让人还会有不断去回味、去思考的冲动。”[4]《少年派》是在信仰危机下的思索,是对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关系的思考,让影片的主题思想得以升华。影片结束后,也能在人们的思考中继续存在,发挥电影自身的文化力量。

总而言之,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现状中,《少年派》以其发人深省的深厚哲理思想,用美轮美奂的3D技术锦上添花,并在零差评的口碑响应中取得了令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成功。最终,这部影片让李安再次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并领走了最佳配乐等四项大奖,成为当届奥斯卡最大的赢家。

此外,反观电影与审美文化,电影一方面受到当代审美文化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对审美文化建设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它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与规范,以有利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代发展。《少年派》在引发人们对人性、生存、信仰等思考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在经济与科技的双重冲击下,后现代文化中的当代审美文化和当代审美文化中的电影应当如何寻求自身信仰,找准自己的位置,解决信仰缺失和信任危机。

[1]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10(1).

[2]毛俊玉.做强华语电影 需整合全球资源[N].中国文化报,2012-12-8.

[3]李云灵.李安谈少年派:大家不要把我的话当标准答案[N].东方早报网,2012-12-7.

[4]龚丹韵.《少年派》为何激起如潮解读热情[N].解放日报,2012-12-18.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信仰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象征符号解析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较电影与小说的空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