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3-12-16 05:09高江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 要】多元文化背景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强高校德育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新的形势要求,积极探索高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搭建起全覆盖、无缝隙、高效率的德育新格局。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多元共存,平等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引入我国。当代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烈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挑战,从文化传播的层面把握自身规律,寻找有效的现实路径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去教育、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化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当代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第一,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网络社会不再是以往单纯传统文化以及一元价值的简单世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到处充斥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尖锐矛盾和冲突的纷繁芜杂的多元世界。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攻击。他们宣扬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鼓吹西方的“普世价值”,企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歪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信息倾销他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价值观,传播世俗生活方式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使处于非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众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主流文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少数学生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和效果。

第二,网络信息过载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特性的误解及不当的信息处理态度,将会导致信息污染、信息过载现象发生,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生理、心理和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网络就像时尚浪潮的无形海洋,每个人均以电子化的高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个人在网上往往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滥用自己的权利。大学生愿意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寻求生活的支持和认同,网络正是这种认同感的重要资源,虚拟生活往往会让大学生的认同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其非理性和情绪化所造成的局限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萌生出物质化与世俗化的混沌倾向,从而对真善美的感知不再明确。这样,许多青年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灌输,而且要求对话,使得传统社会教育中独享的教师权威受到挑战。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文化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

(一)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化自觉理念

多元文化生态下大学生自觉的主体意识及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的培养,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育,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这一时代责任。一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挖掘文化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和完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素质,建立严格考核和准入制度,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发挥他们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教育作用;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选择。二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要突出思想性、学术性、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的思想性就是要充分利用党课、团课以及“两课”阵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突出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就是要积极开展一些科技类、学术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优良学风建设;突出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学生科技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素质。

(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德育工作

当前,文化的繁衍与交融日益广泛,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政治性特征逐渐隐含于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和渗透作用日益增强,意识形态借助文化形态进行传播和发挥作用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文化的视野中加以思考,以文化为载体和途径,才能实现文化的先进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双重建构。一是营造健康和谐的特色校园文化。打造学生节日文化,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形成具有学生特色的学生节日文化;凝练学生典礼文化,将重要仪式、典礼和庆祝活动作为一种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深刻挖掘其对广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营造和谐师生关系,通过开展“我爱我师”评选、“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倡导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进一步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开展通识教育和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也是思想政治素质自我提高的主体。通过通识活动体系建设和学生管理模式变革,为学生提供最大可能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多学科交融的学习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和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追求卓越。三是加强对社会文化“热点”和学生思想“兴奋点”的宣传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热点,选准时机,找准事件,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重大敏感性事件为契机,深入挖掘其教育内涵,辅以针对性教育引导,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引向深入。

(三)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

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迎接挑战,但由于处在成长成人阶段,有时一些学生理性辨别能力较弱,容易感情用事。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精神意志,通过新媒体与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我们要积极应对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充分抢抓机遇,积极主动作为,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理性,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通过时事报告等形式,澄清事实真相,发布正面舆论,引导学生在复杂的价值争论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加强学生党支部、学生班集体建设,定期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时事讨论会、辩论赛等明辨是非的活动,鼓励学生锻炼理性思维,勇于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理性。二是抢占网络阵地,赢得学生教育话语权。网络在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组建网上学生工作队伍,建立网络工作规范,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还要鼓励辅导员通过开建微博、QQ聊天、加入社交网络等方式,参与学生的话题讨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建设集教育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虚拟班级,制作发送手机彩信和电子杂志,紧紧抓住网络和手机这两个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赢得学生教育话语权。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高校要将网络舆情工作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努力把握舆论主导权,成为网上权威信息的发布者、网上舆论的引导者、网上情感宣泄的疏通者、网上实际问题的解决者。

参考文献:

[1]王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求实》,2012年第8期.

[2]吴艳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3]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高江(1976—),女,吉林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