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要善始更需善行

2013-12-18 03:55克蓝
今日海南 2013年4期
关键词:百姓民生政府

□克蓝

随着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愈加重视,近年来,“民生”二字成为了全省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从“为民办十件实事”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批的民生工程迅速在琼岛落地开花。但就在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曾经被海口市民寄予厚望的海口“平价菜店”,在正式经营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就亏损的亏损,倒闭的倒闭,甚至还发生了经营方“欠债跑路”的事件。一些还在勉强经营的店家纷纷向前去采访的记者诉苦“根本赚不到钱,只能顺带卖点日用品来维持”,而另一边买菜的百姓却说“店面少,品种少,不新鲜,还不如去农贸市场”。商家不赚钱,百姓不买账,眼瞅着一项惠民工程就要告吹,然而类似的事情在海口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经济适用房是保障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生工程中的重头戏。能为百姓切实解决住房问题,本应受到拥戴追捧,然而海口的经适房却一直都难以享受到这个“待遇”。首批经适房就被百姓和媒体指责为“位置偏、价格高、公摊大、配套缺”的“差等房”,最终出现了2500多人申购5000余套房的尴尬局面。时隔近一年后,第二批经适房更是继续“遇冷”,再次出现了房多人少的局面,“摇号现场”成了“选房大会”。再看“慈善超市”,2011年,海口拟在市内龙华、美兰、秀英、琼山区分别建设一家免费为困难群体发放救助物资的慈善超市,并分别拨款15万元做启动资金,然而这个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为运作理念的慈善机构在运营不到一年后,就纷纷因为“几乎没有捐助”“无米下锅”等问题而无法维持正常运营,从救助别人沦为了等待别人救助。

如今回头看看,无论是平价菜店、经济适用房还是慈善超市,从理念上讲都是惠民的大好事,应该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支持。但政府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换来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其背后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事怨不得百姓,也不能全怪运营方,政府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问题何在?首先我们应该纠正的是“给钱给政策”就是“扶持”的片面观念。我们的很多民生工程在筹备之初都是由政府扶持来进行推动,“扶持”包括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但又绝不能仅限于这两点,监管及相关后续的跟进都应该是“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不到位的我们要尽快讨论修订,监管发现问题更要着手迅速帮助解决。绝不应该是给了钱和政策,还没等项目走上正轨就拍屁股走人,后续运行得如何不问,群众的意见建议不闻,问题出现了不管,最后批评质疑声堵到家门口了,一句“我们已经做了该做的,跟我们无关”,然后把人家给顶回去,而最终受损的还是百姓的期望和政府的公信力。要知道,企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赢利,社会组织的力量终究不足,根据目前的社会现状,民生这台“公益大戏”,政府的角色不应该是“跑龙套”,而应该是剧务,从“开机”到“上映”都要充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为这出“戏”的“顺利拍摄”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为“剧组人员”更全身心地投入“演出”提供帮助。

其次应该反思我们对民生工程的态度问题。民生是头等大事,保障民生也成了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并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对其进行了充分的量化和细致的考核。这本是件好事,但无意间也使民生工程成为了少数人眼中的“政绩工程”“面子项目”甚至是“敛财工具”。一些少数领导干部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要求,并不关心百姓“最急需、最迫切”的究竟是什么,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闭门拍脑瓜”来筹划所谓的“民生工程”;或是为了达到任务目标,不管什么项目都东拉西凑来填民生的“筐”,把“民生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民生”的态度出现了“跑偏”。民生工程对政府而言,并不是什么任务要求,更不是个别人升官发财的捷径,而是天职。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党政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美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更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民生工程方面,第一步要先摆正自己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办的事对百姓而言才是真正的实事、好事,而不会沦为空头承诺。

民生工程要善始善行,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在最大程度上积极建设民生工程,更应该多思考这些工程建成后是否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实效。因此,民生建设的账不能只看“一年上马多少民生项目、投入了多少钱”这些数字指标,而更应该看看有多少项目真正给百姓带来利益和实惠。

猜你喜欢
百姓民生政府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百姓记着你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民生寄语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