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2013-12-23 04:12张丽艳
天津药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卫生部使用率本院

张丽艳

(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天津 301900)

从2011 年4 月开始,为期3 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已进程过半,为检验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的效果,2011 及2012 年度卫生部医政司及各省市卫生局分别组织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工作。本院2011 年接受了天津市卫生局的督导检查,2012 年接受了卫生部抗菌药物督导组的专项检查。通过督导检查,本院实施的多项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得到了各级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中每月下发的抗菌药物检查及奖惩情况的工作简报及感染科医师会诊制度,被督导专家认定为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亮点,并在2012 年取得综合检查成绩全国第六名的好成绩,这充分说明本院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管理措施有力并落实到位。

2012 年卫生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第84 号令)等文件,要求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及监督管理机制,将阶段性活动转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本院在巩固2011 年专项整治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上各项管理措施,并重点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住院患者微生物培养送检率的管理及细菌耐药监测等工作。

为全面了解本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变化情况,笔者将本院2011 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以及2012 年抗菌药物全国督导检查的各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以说明本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将本院上报到天津市卫生局的2011 年4 月份“天津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基本情况调查表(医院上报)”作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的数据,“2011 年天津市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督导检查”以及“2012 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检查结果”的各项数据作为整治后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观察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效果。

2 结果

专项整治前后及卫生部督导检查时的本院抗菌药物占药品销售金额比例,门急诊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一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和住院患者细菌培养送检率变化情况见表1。

由表1 数据可见,经过0.5 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2011 年11 月,本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17. 43% 下降至整治后的13. 40% (P <0.05),并达到卫生部规定的≤20%目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70% 下降到整治后的52.19%(P <0.05),达到卫生部提出≤60%的规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整治前的83.36 DDD下降至整治后的35.80 DDD(P <0.05),达到卫生部规定的不超过40 DDD 的要求;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整治前的95.10%下降至20.65%(P <0.05),达到卫生部规定的≤30%目标;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由整治前的17.41%提高到整治后的36.85%(P <0.05),达到卫生部规定的≥30%目标;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0.5 ~2 h 给药及术后用药时间小于24 h 合格率均接近100%。2012 年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督导检查结果,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均保持在卫生部规定范围内。说明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各项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效果明显,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并达到基本稳定状态。

表1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各项统计指标

3 讨论

回顾1 年多来本院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确定整治方案 明确院长为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一名副院长具体落实卫生部专项整治工作目标及要求,并制定本院的整治方案。方案中明确规定主抓工作的部门、参与部门及各项工作的承担人,整治的目标、步骤及阶段性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措施等。明确主抓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职能科室为院感办、医务科、药剂科和检验科等,在其领导下积极参加,明确各部门职责;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由其向医院签署抗菌药物管理责任书,成立科室主任为组长的合理用药管理小组,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作为医疗质控工作的重要部分,是规范临床医疗质量的一部分。

3.2 加强抗菌药物的购用管理 抗菌药物购用管理是专项整治的重要部分,也是整治活动能否起效的源头。按规定落实50 个抗菌药物品种和各类别的品规要求,清理超品规要求的品种。及时召开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扩大会议,综合各科室用药特点,选择各科使用率相对集中的品种,结合本院细菌耐药特点和各类别的品规配置,确定能基本满足各科治疗需求的抗菌药物品种。对未在目录范围内的抗菌药物品种,制定规范的目录外的药品采购程序(包括申请表、批准权限等)并认真落实,而不能将其作为规避品规限制的避风港。

3.3 把降低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作为专项整治活动突破口 整治方案规定的六项指标中较难达标并影响医院是否合格的指标,是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要彻底改变手术科室医生依赖抗菌药物预防围手术期切口感染的状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从调查表看本院的基础数据,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95.10%(规定指标为30%),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本院将该项目标作为专项整治活动的突破口,具体的整治方案因科室而异,通过调查和座谈等方法,分级分批制定手术科室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指标,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培训、检查、督促、教育、谈话、公示及经济处罚等,通过专项整治后,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明显下降。

3.4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明确现有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目录和不同级别医师的处方权限,在医院HIS系统中明确显示抗菌药物品种的管理级别及医师权限,对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有明确的惩治规定。医院原来存在的进修医师、住院医师随意开具限制级以上抗菌药物的现象基本杜绝,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抗菌药物使用率。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更加严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需填报申请单,由院感办组织特殊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到申请科室会诊并在申请单签字,药房凭会诊专家签字的申请单发放药物。通过病例点评,该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几种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合格率。

3.5 加强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及住院病例的点评,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通过处方点评,加强对门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进行管理,重点是全覆盖和强干预,对所有门诊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批点评,不合理处方采取集中点评、个别沟通、通过“工作简报”公示和经济处罚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使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逐步提高。

3.6 加强医师、药师及管理人员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和考核 加强对医师、药师及管理人员对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减少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的不规范性。采取全院集中培训与科室内部培训相结合,聘请上级医药专家和院内专家对抗菌药物使用人员多次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及实际应用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效果明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统计指标均达到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2012 年以来仍保持稳定在规定范围。尽管如此,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如迄今医院未出台一部各临床学科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及规范,各科感染性疾病治疗不能做到规范统一。因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要不断改进和提高抗菌药物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猜你喜欢
卫生部使用率本院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如何预防磁盘使用率过高?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卫生部崔月犁部长寄语本刊
卫生部顾问钱信忠为本刊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