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餐桌、三吨麻辣小龙虾和韩国南怡岛

2013-12-24 07:37撰文谭明
餐饮世界 2013年4期
关键词:食客小龙虾

撰文_谭明

本文标题中支离破碎的几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和景物,只有集中到一个名叫花雷的北京爷们的身上,才会活灵活现地播映出一位餐饮人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到势如破竹、成功登顶的原生态的“生活连续剧”。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位于北京东直门海运仓胡同的一家全国性日报担任编辑工作。那时候,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远没有现在这么大,社长、总编辑及资历较深的部门主任的工资也就百元上下,比我们这些普通的编辑、记者所挣的六七十元多不了一倍。当时,报社周围没有几家餐馆,印象较深的有报社对面总参第一招待所附属餐厅及东直门内大街上的东兴楼等。但总参招待所大门有军人站岗,进出很麻烦;而东兴楼贵为京城“八大楼”之首,一来就餐高峰时人满为患,二来报社不管报销,自己掏钱毕竟囊中羞涩,所以当时我们招待客人就餐时,通常都是安排在报社食堂里。我们会提前到部门主任那里去申报,说明什么时间要约请哪位作者来社里谈稿件,得到主任批准后,我们就可以领到一定面额、由报社行政部门统一印发的内部就餐券,并提前通知食堂管理员。中午11点半之前,我们恭恭敬敬地把作者引进食堂,坐进用屏风隔出来的“雅座”里。食堂的大师傅会根据请客人的身份、级别,按照标准上菜、上主食。如果主宾有兴致,要喝两口的话,食堂的冷柜里备有现成的冰镇啤酒。但对不起,这需要主人单独付费,就餐券不好使!

到了80年代后期,餐饮业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在海运仓胡同的各个方向,似雨后春笋般地开张了不少各种类型的小餐馆、小吃店。有谁能够想得到,其中开在南小街146号那家不起眼的小饭店,若干年后居然成为“花家怡园”这家开有若干家分号、在京城餐饮界颇有名气的品牌餐厅!

大约是1990年夏季,我们部门副主任刘君携夫人要移民加拿大,他们夫妻俩同为武汉人,于美食很是精通。这天,刘君约我们这些同事来到了这家名为“怡园酒楼”其实纯粹就是一家小饭店聚餐。所谓小饭店小到什么程度?大概只能容下四五张餐桌吧!但以美食家自居的刘君认为该饭店饭香菜美,价格公道,值得品尝。他点了几道认为不错的菜肴。20多年过去了,具体是哪些菜品实在是记不清了,但其中的一道“芫爆散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觉得又脆又香,后来又重上了一盘。大家边喝边聊,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侃到半夜。想到一起出差、采访的亲密同事要远渡重洋,大家不免有点伤感——那个年代出国定居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那晚,我们几个人喝了两瓶二锅头和一箱多北京白牌啤酒。饭店的伙计对多次来此用餐的刘君已不陌生,因此一直热心地招呼我们。到了后半夜,大伙才踉踉跄跄地走回报社,在各自的办公室里和衣而卧。自那晚起至今,我再也未与刘君夫妇见过面。只是前些年听说他们开了贸易公司,专门从事与中国的贸易,想必已经实现了当初的价值追求了吧!通过这次就餐,大伙都认为这家小餐馆饭菜口味不错,价格公道,离报社又很近,后来报社的同仁们会隔三差五地前去光顾。

第二次印象较深的与花家怡园的亲密接触是2001年春季。我的老朋友周君从日本回国探亲,他曾经和我一起并肩工作,策划了好几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为周君接风洗尘,我邀请了一批共同战斗过的兄弟姐妹们,在花家怡园聚餐。从仓夹道胡同往北,横穿过东直门内大街,路北即是高悬“花家怡园”匾额的四合院。沿着古香古色的通道,大家步入大院,院子里有比较宽敞的中厅和后厅,东、西、北侧均有规整的厢房。我们的庆功宴安排在东厢房包间里。花家菜肴里比较有特色的老坛子、莲藕酥、花家白菜、纸包鸡翅、深海鲽鱼头等均被点上了台面。当然花家的看门菜“八爷烤鸭”肯定是少不了的,后来我方才知道,这种烤鸭的烹制方法是该店老总花雷先生自创的。

厨师将花家独制的调料置于上好的白条鸭内,凉挂至少半天得以入味,再用果木徐徐烤制。大师傅将油光发亮、色泽金黄的烤鸭分鸭皮和纯鸭肉(皮下脂肪统统除去)装盘,配料中除通常的黄瓜条、葱丝、甜面酱外,还别出心裁地配上了哈密瓜条、菠萝块,甚至他们还在甜面酱里稍加了一些芥末,这样香味怡人的鸭肉与辛辣、甜酸、水果的甜香混合在一起,别提有多美味了!宴会上,除了品尝花家各种荤素佳肴外,女士们对花家自制的酸梅汤也赞不绝口。所谓无酒不成席,又有道酒逢知己千杯少。回忆起5年前我们共同策划、组织活动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提及在此期间各自的发展及未来的计划,大伙感慨良多,话锋不绝。好兴致自然激发出好酒量,觥筹交错间,茅台、酒鬼外加北京二锅头各一瓶,统统被灌进了老饕们的肚肠之中。

后来,我还曾数度探访过花家怡园开在簋街上的几个分店。花家怡园四合院店(总店)展示的是雍容富丽、典雅大方的风格,雕梁画栋、游廊环绕、曲径通幽的就餐环境,使步入其中的食客们顿然生出一种置身于喧嚣闹市之外的清净、悠闲的感觉。该店晚间安排的民乐演奏、功夫茶艺、厨艺杂耍等各类具有餐饮特色的节目,使食客们在满足口福的同时,尽享精神大餐。花家怡园簋街店则呈现出比较强烈的现代气息,深红色的精美木格、高端大理石台面、华贵夺目的水晶吊灯等,处处可以反映出主人尽力为食客提供高雅、洁净和有品位的就餐环境的良苦用心。花家怡园簋街花都店走的是典型的平民路线,该店主推各式麻辣香锅、麻辣小龙虾及老北京面条。簋街花都香锅制作中对辣椒的选用有着特别的要求,一般选择川西的“二荆条”品种,因为这种辣椒颜色鲜艳、辣香浓郁、辣感柔和,不伤胃、不上火,故有“一锅红艳”之称。提起麻辣小龙虾的诞生,我更是略知一二,那可以说是花家怡园的骄傲。

2002年上半年,整条簋街面临拆迁改造,路面坑坑洼洼、暴土扬尘,恶劣的就餐环境吓跑了众多的食客,一时间簋街的人气几乎消失殆尽。为了挽救危局,花雷在广泛听取众人建议的基础上,动议开办一个“龙虾节”。在有关方面的支持和簋街其他餐饮企业的热烈响应下,当年8月底,“龙虾节”拉开帷幕。谁都没有想到,以往怕脏怕乱的那些挑剔的饕餮之徒们,居然被那又麻又辣、喷香无比的麻辣小龙虾给吸引回来了。食客们吃过一次后还觉不过瘾,再次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杀将回来,龙虾们被几十吨、上百吨的“消灭”着。其中花家怡园四合院店,还创造出一天售出3吨多麻辣小龙虾的骄人业绩。因此,有人说正是这个“龙虾节”,才使得这条遐迩闻名的簋街免遭灭顶之灾的厄运。

打造出花家怡园这艘餐饮巨舰的掌门人花雷,可以说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在家中排行第八,故人称“八爷”。年轻时,花雷烧过锅炉,卖过服装。自1988年起,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利用自家门脸房,开办了那家只有四五张餐桌的“怡园酒楼”。因为当年花雷只有20岁,因此伙计们私下管他叫“小孩老板”。笔者尽管与花雷先生并不相识,却在他创业之初光顾过他的小店,作为一名粉丝时时关注花家怡园的发展,经常到他的店里一饱口福,也算是一种缘分。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花家怡园在2011年把生意做到了韩国南怡岛。每年有近20万的大陆及港澳台游客前去南怡岛旅游,为了让同胞们在异国他乡也能品尝到正宗地道的中餐、货真价实的花家菜,让韩国民众领略真正的中餐魅力,花雷又一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该店开业后不久,韩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中央日报》用很大的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该店开业的盛况。想当年,国人们通过《大长今》等一系列韩剧对韩国餐饮业乃至泡菜、大酱汤等留下了印象深刻,为之津津乐道。如今,花雷实实在在地把独具中国风味、北京特色的花家菜引入到韩国本土,这对在全球推广包含中国餐饮在内的中华文化而言,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作为一名花家怡园的老牌粉丝,我相信,花雷和花家怡园的故事肯定会一直演绎下去。我和喜爱花家怡园的食客们将继续关注它,和花雷共同为这个故事续写新的内容。祝花家怡园的餐饮事业越来越发达,也祝广大食客朋友们的口福大饱,快乐健康!

猜你喜欢
食客小龙虾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鲸餐厅和它的食客们
小龙虾
Cartoons
夜宵之王,小龙虾的称霸之路
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
小龙虾
喝汤
最悲伤的字
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