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晚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3-12-24 06:43姚海根边永高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嘉兴市单产晚稻

姚海根,姚 坚,边永高

(1.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 314016;2.嘉兴市农经局,浙江嘉兴 314050)

嘉兴市地处浙北平原,是浙江省晚粳稻主栽区,晚稻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区域内晚稻种植面积日渐缩减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粮食安全面临威胁[1-2]。分析2001年以来的晚稻生产现状,提出发展对策,对稳定和提高嘉兴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3]。

1 生产现状

1.1 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不变

嘉兴市属浙北平原水网地带,系太湖流域晚粳稻种植区之一,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曾是浙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1年以来,嘉兴市水稻种植双季改单季,以一季晚粳稻为主,平均年种植面积12.8万hm2,约占浙江省晚粳稻面积的27%,平均年总产量104万 t,约占全省晚粳总产量的32%,平均产量8.10 t·hm-2,为浙江省水稻单产最高地区。

晚稻生产是嘉兴市的传统产业,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其平均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67.0%,平均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9.9%。尽管年际间的比重有波动,但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保持不变。

1.2 种植面积与总产逐年下降

随着沿海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及粮经种植结构的调整,嘉兴市的晚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逐年下降。据嘉兴市统计资料 (表1),全市晚稻种植面积2001年为14.353万 hm2,至2011年下降为11.900万hm2,10年减少了2.453万 hm2,减少17.09%,平均年减少0.267万~0.220万hm2,年递减率1.86%;其占水田面积的比例由81.0%下降至67.0%,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相应由70%下降为58.6%。总产量由115.6万t下降为99.9万t,平均年减少1.7万~1.5万t,年递减率1.45%,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相应由82.2%下降为73.8%,年递减1.07个百分点。分析表明,近几年晚稻种植面积的递减速度要大于晚稻总产量的递减速度。

1.3 单产水平稳步提高

嘉兴市的晚稻单产由1949年的2.355 t·hm-2,提高到2011年的8.394 t·hm-2,年平均递增率2.05%。其中,20世纪50-80年代初期增长较慢,此后增长加快。1984年晚稻单产 (6.345 t·hm-2)过“纲要”,1998年晚稻单产 (7.551 t·hm-2)破“千斤”,2011年为单产历史最高。2001年以来平均单产稳定在8.103 t·hm-2,标准差0.244 5 t·hm-2,变异系数3.01%,年平均增加33.9 kg·hm-2,年平均递增率0.413%。显然,近10年间的晚稻单产虽年际间存在波动,但仍呈平缓增长趋势 (表1)。

1.4 种植制度以春花单季稻为主

建国后,在以粮为纲方针指引下,以多产粮为目标,种植制度由单季改双季,全面推广早稻-连晚两季稻栽培制度,改制面积最大达95%以上。1993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早稻面积调减,单季晚稻面积逐步增加,特别是2001年取消粮食定

表1 嘉兴市2001-2011年晚稻种植面积与产量

购任务后,更以春季作物-晚稻的单季稻种植制为主。近5年来全市的种植结构,春花茬单季晚稻约7.67万hm2,占总晚稻面积的65%左右,蔬菜茬等晚稻约4.2万hm2,占总晚稻面积的35%左右;其中春大豆、春玉米、西 (甜)瓜、夏季蔬菜等茬的连作晚稻面积约0.47万hm2,仅占总晚稻面积的4%左右,纯单季晚稻面积达96%,这有利于全市晚稻单产的稳定和提高。

1.5 栽培方式以直播为主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嘉兴市晚稻栽培上直播等“轻简栽培”方式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其中以节本省工省力的直播方式推广最快。2004年,嘉兴市晚稻直播栽培面积达6.91万hm2,占全市晚稻总面积的53.5%;至2007年,直播面积已达11.43万hm2,占市晚稻总面积达90.2%,其中免耕直播面积4.52万hm2,占直播总面积的39.5%。近年来,嘉兴市晚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机插秧面积由2005年的13.33 hm2发展至2011年的1.49万hm2,占当年晚稻总面积的12.5%。尽管嘉兴市晚稻机插秧生产发展较快,但在规模化生产程度并不很高的当前,晚稻直播栽培技术仍最受农民欢迎,传统的手插秧栽培在嘉兴已成为历史。

1.6 主栽品种较为突出

实践表明,在提高水稻产量水平的诸因素中,优良品种的推广普及是最主要的。10年来,嘉兴市着力推广优质高产的晚粳主导品种,常年主栽品种面积保持在65%左右。2001-2004年,以秀水110、秀水994为主,占晚稻种植面积比例54.4%~73.7%;2005-2007年,以秀水09、嘉花1号、嘉991为主,占晚稻种植比例58.8%~67.5%;2008-2009年,以秀水128、秀水09为主,占晚稻种植面积比例55.9% ~60.6%;2010-2011年,以秀水114、秀水134为主,占晚稻种植面积比例62.7%~66.9%。主栽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中,综合性状好,品质较优,抗性强等特点,在生产上的不断更新 (3年左右),确保了全市晚稻高产稳产及单产水平的稳步提高。

2 制约因素与存在问题

2.1 种植面积继续缩减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公路用地、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水田挖塘养殖,果树、经济作物的加快发展,使晚稻种植面积日渐缩减,其趋势还将延续。据灰色GM(1.1)模型还原式 (=13.371 5e-0.011125t,¯Δt=2.08%,t=0,1,2,…,14,即2001-2015年)预测,嘉兴市晚稻面积2012年为11.83万hm2,2015年下降为11.4万hm2,按2011年基数,预计4年后还将下降0.5万hm2,年均减少0.125万hm2,年递减率1.07%。面积的缩减趋势将不可逆转。

2.2 提高单产难度增加

据嘉兴市2001-2011年统计,全市晚稻平均单产8.104 t·hm-2,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单产继续提高难度将加大。据单产灰色GM(1.1)模型还原式(=523.56e0.006336t,¯Δt=1.78%,t=0,1,2,…,14,即2001-2015年)预测,嘉兴市晚稻单产2012年为8.415 t·hm-2,2015年提高至8.580 t·hm-2,依2011年为基数,预测年均增加3.1 kg,年递增率0.554%,幅度相对较小。究其原因:一是目前推广应用的品种的生产能力受限制,尽管个别高产田块的杂交粳稻单产可突破11.250 t·hm-2,但大面积生产超 9.0 t·hm-2终有难度;二是高产栽培技术到位率还不高,农户生产差别悬殊,现阶段生产者多为50岁以上老人,文化水平偏低,科学适用技术接受程度低,管理粗放;三是土壤生产力限制,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2009年全市折标肥投入量50.93万t,折耕地用量2.397 t·hm-2,比2003年增加3.23%),土壤有机肥及微量元素缺乏,养分不平衡,理化性状劣化,地力逐步衰竭,将限制单产的进一步提高;四是农民种稻积极性不高,化肥、农药价格高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如2011年调查14家大户,晚稻成本 (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水电、雇工、租田)计15 645元·hm-2,比2008年增加2 280元·hm-2,提高17.1%,纯收益仅6 765元·hm-2,种粮比较效益低;五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沟渠破损堵塞,排灌不畅,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上升,抗灾减灾能力减弱,也限制单产的提高。

2.3 自然灾害威胁增大

自然灾害是影响嘉兴市晚稻高产稳产最主要的因素。嘉兴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重,台风、洪涝、秋雨、低温和冷害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尤其以台风暴雨洪涝、持续性秋冬霪雨发生最多、危害最大。如1991,1995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长期梅涝,嘉兴市受涝面积计25万hm2,损失粮食44.7万t;1999年“630”特大洪涝,2005年8,9月台风云娜、卡努的袭击,2006年10月上旬的台风麦沙并伴低温危害;2008,2009年11月上、中旬连阴雨 (分别达10,13 d,降雨99.8,133.7 mm,时值晚稻成熟期致穗芽霉变严重)等均对嘉兴的晚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随着全球气候不断恶化,嘉兴市气象灾害的发生有加剧的趋势。

病虫害威胁。随着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和暖冬天气的持续,及不合理的化肥施用和农药的滥用,嘉兴市农作物病虫为害日趋严重。如1980年晚稻稻瘟病暴发,全市损失粮食16万t;2005年晚稻褐稻虱大暴发,发生面积达72%,损失粮食6万t。近年来,晚稻稻卷叶螟、褐稻虱、灰稻虱及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持续加重,威胁晚稻高产稳产。同时,多年来稻瘟病抗性品种的推广应用,可使稻瘟病生理小种发生改变,也可使水稻抗性钝化、丧失,从而构成稻瘟病暴发的潜在威胁。

2.4 农技研究推广力量薄弱

农技队伍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是嘉兴市晚稻产量增长缓慢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人员少,如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粮油作物栽培研究技术人员5人,至2005年仅剩1人,因而系统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无从着手。二是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如南湖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8个乡镇,从事粮油作物技术推广的人员达21人,2001年后经撤乡并镇为5个镇2个街道,从事粮油作物技术推广的人员有的调离,有的提早“退养”,至2011年减至10人,且其中5人为新招大学毕业生,生产实践知识尚欠缺。目前,在基层乡镇,不但技术推广人员少,而且还要承担镇政府的诸如拆迁、征地、民事调解等一些额外工作,对本专业技术工作只处于应付状态,无力开展有关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试验工作。三是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偏低,工资、奖金等福利与公务员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 发展对策与措施

3.1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深入宣传中央连续6个1号文件关于加强“三农”工作和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切实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等强农惠农、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要确保政策到位、不缩水、不走样,充分调动镇、村干部重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3.2 严格土地管理,稳定水稻种植面积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严格土地管理,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耕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四补贴”切实落实的前提下,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粮食生产的相关意见和政策措施,适度发展果蔬等经济作物,坚决制止抛荒。要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当前开展的“二分二换”土地流转工作中,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服务,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作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搞好承包,种足种好水稻。耕地的使用必须优先服从确保全市晚稻种植面积稳定的大局。

3.3 加大科技投入,选育高产优质多抗良种

良种是提高单产的基础,在当前晚稻面积渐减、总量要求稳定在105万t的条件下,只有提高单产才是唯一出路。2001年以来,嘉兴市重点推广秀水110、秀水09、秀水134等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全市晚稻单产稳定在8.10 t·hm-2左右,要继续提高单产难度加大。因此,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对优质、超高产、多抗常规及杂交晚粳稻新品种(组合)的选育,要广泛引进种质资源,深入研究超高产育种机理,整合资源、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瓶颈[4-5]。农技部门要积极向外地引进超高产新品种,开展试种示范。政府应加大对新品种选育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对做出贡献的有关育种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以激发其选育新品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4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种稻水平

要按照“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当前,在全面推广水稻直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肥药减量增效技术等轻型栽培技术中,更应加强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才能真正实现低耗、优质、高产、稳产栽培。农技科研部门要加强高产栽培技术、机械化育插秧技术[6]的研究及良种良法配套组装,在栽培技术上主攻提高单产水平。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科学施肥用药,机械化育插秧等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工作,使广大农民对实用技术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

3.5 加强水田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粮发展后劲

由于长期“化肥飘飘”,土壤理化结构劣化,将限制高产稳产的实现。为此,要严格制订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等级,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要出台农机秸秆粉碎还田作业、增施有机肥补贴制度,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切实解决秸秆焚烧和培肥地力的问题。同时,要抓住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好时机,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设施改造,改善农田基础条件,推进标准粮田建设,增强水稻生产的抗灾、减灾和避灾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3.6 积极推进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快稻作现代化步伐

针对嘉兴市晚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的薄弱环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政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提高大功率、多功能农机的补贴额度,扩大农机装备功能,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7]。要积极培育农机化服务组织,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机制,提高农机使用效率。要加快提高水稻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大力扶持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植保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关部门要在资金、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使水稻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快速提高,加快稻作现代化步伐。

3.7 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种稻生产效益

要进一步扩大“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大力支持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粮食产销关系,大力发展订单生产。要引导农民搞好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主要环节,逐步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对现有稻米加工企业进行整合,重点培育“金平湖”、“干窑”等知名品牌,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组织经营土地承包,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要加大水稻生产环境和农资投入品质量监控,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和特色稻米生产,提高稻米生产的附加值。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稳粮增效、稻经轮作”的新型种植模式[8],提高粮田生产效益,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的。

3.8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提高农技人员服务积极性

落实编制,招收立志为农服务,肯吃苦、有钻劲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农技队伍,做到新老交替不脱节;加强对原有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和更新专业知识水平,鼓励农技人员开展试验研究,对项目立项给予优先支持;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水平,工资、补贴要与政府人员同等相待;落实对农技推广专业工作的考核,对工作成绩显著的要给予重奖,以提高农技人员服务农业的积极性。

[1] 杨红旗,温建.我国粮食生产发展面临的打挑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0(1):1-3.

[2] 章秀福,王丹英.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2):85-88.

[3] 虞国平,朱鸿英.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22-126,130.

[4] 程式华.中国水稻品种现状与展望[J].中国稻米,2000(1):13-16.

[5] 程式华.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创新与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647-651.

[6] 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北方水稻,2007,37(5):13-18.

[7] 德启科,赵伟.我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现状与对策分析 [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0):69-70.

[8] 姚海根,姚坚,边永高.嘉兴市稳粮增效“稻-经”轮作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1(4):44-46.

猜你喜欢
嘉兴市单产晚稻
晚稻帖(外一首)
嘉兴市第一医院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嘉兴市第一医院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嘉兴市第一医院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再生稻与晚稻常规米质及RVA 谱特征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