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痹康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60例*

2013-12-25 03:58芦少敏张定华张雅娴
中医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神经病神经变化

芦少敏,张定华,张雅娴

(1.甘肃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甘肃 兰州 730050; 2.甘肃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病变过程中最常见的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肾病并称为糖尿病3大并发症,多表现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具有起病缓慢、隐匿性强、症状逐渐加重、不易逆转的特点。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微血管病变、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因素有关[1];而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管病变也是引起神经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2]。有报道认为:DPN的发生与C-肽的含量呈负相关[3-4]。笔者也做了相应的临床观察[5],认为西医治疗仅能对DPN的特定环节起作用,并不能有效阻止本病的发生和发展。2011年1月—2013年4月,笔者采用糖痹康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6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住院或门诊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0~75岁,平均(55.23±4.71)岁;糖尿病病程5~26 a,平均(12±2.37) a;周围神经病病程0.6~7 a,平均(3.18±1.05) a;使用胰岛素治疗者33例,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者13例,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14例。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3~75岁,平均(58.68±3.22)岁;糖尿病病程4~28 a,平均(11.18±2.98) a;周围神经病病程0.6~8 a,平均(3.41±1.14) a;使用胰岛素治疗者32例,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者11例,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消渴病分期辨证标准,选择证属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者。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肢凉疼痛或有烧灼感,以下肢为甚,入夜加剧,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2.2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7]及《实用神经病学》[8]标准。1)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3)电生理检查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常伴有四肢末梢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其疼痛性质多样,如针刺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可伴或不伴肌萎缩、肌无力(主要影响下肢)。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者诊断为DPN:①温度觉异常;②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③振动觉异常;④踝反射消失;⑤神经传导速度(NCV)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5)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等。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DPN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③40~75岁之间;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志愿受试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年龄>75岁<40岁;④恶性高血压、临床期糖尿病肾病(Ⅳ~Ⅴ期)、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重症病史;⑤有急性感染、糖尿病足坏疽、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凡具备上述任意1条的患者均予以排除。

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控制饮食、运动、降血糖、降血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100 mg/次、维生素B6100 mg/次,3次/d,口服;甲钴胺0.5 mg/次,2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糖痹康汤,药物组成:黄芪30 g,山茱萸15 g,当归10 g,鸡血藤30 g,桂枝10 g,赤芍20 g,牛膝15 g,地龙15 g,威灵仙30 g,丹参20 g。1 d 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麻木、疼痛、肌无力等症状变化及膝、跟腱反射等体征变化。两组治疗前后FPG、2 h PG、HbA1c及C-肽变化。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包括TC、TG、HDL-C、LDL-C);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采用广州产WOND2000C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腓肠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9]制订。显效:自觉症状、体征消失,腱反射基本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出现频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腱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键反射无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6,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对比

8.3 两组治疗前后FPG、2 h PG、HbA1c变化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PG、2 h PG、HbA1c变化对比

8.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对比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对比 ±s

8.5 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变化对比

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变化对比

8.6 两组治疗前后C-肽含量对比

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C-肽含量对比

9 讨 论

慢性高血糖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高血糖可引起一系列代谢异常,亦可通过其他间接因素作用于神经组织导致导致神经病变,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神经缺血缺氧。血管闭塞所致循环障碍,尤其是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血供不足,最终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血痹”范畴。仲景谓:“血痹者,曰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畏风,遂得之。”大抵此证原于质虚劳倦之故,盖尊荣者,素安闲,故骨弱;素膏粱,故肌肤盛,符合现代医学肥胖及缺少运动诱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消渴日久,久病必虚,耗伤正气,引起气血不足,脉络痹阻,使气血不能濡养四肢,阳气不能布达四末,产生肌肤不仁、麻木、疼痛等症状。正如《灵枢·五变》云:“五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类证治裁》曰:“诸气血凝滞, 久而成痹。”糖痹康汤就是遵循这一理论选方,方中黄芪、山茱萸滋阴益气;当归、赤芍、牛膝、丹参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威灵仙、鸡血藤、桂枝、地龙舒筋活络,养血通脉。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当归、赤芍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并对血管内皮起到直接保护作用[10];黄芪具有改善蛋白质、脂肪及糖类代谢,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动力学异常变化,抗血栓等作用[11];丹参中的有效成份丹参酮ⅡA 磺酸钠、丹参素等能够抑制体外血栓的形成,并通过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黏性降低,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增加血小板中C-AMP,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12];山茱萸有胰岛素样保护作用,同时具有增强小鼠体力、抗疲劳、耐缺氧和增强记忆力的作用[13];芍药苷是赤芍的主药效成分之一,芍药苷可通过活化腺苷A1 受体来抑制神经细胞营养不良,改善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神经损伤[14];威灵仙煎剂对热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阐值,并且酒炙品的镇痛作用较强且持久[15];地龙善入络搜剔,涤痰逐瘀力专,有镇痛作用;鸡血藤有镇痛、扩血管、抗凝血、抑制血小板凝聚、抗炎等作用[16];牛膝中含有的植物甾酮类成分,有调节糖代谢、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细胞等作用[17]。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糖痹康汤采用纯中药制剂,不仅减轻了西药的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起到辅助降血糖、降低血黏度、降血脂作用,保护血管内皮,调节蛋白质、脂肪及糖等物质代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减轻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且具有改善C-肽功能的作用。

本临床观察表明: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糖痹康汤治疗DPN,可明显缓解或解除临床症状,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通过早期治疗,可达到有效延缓神经病变的作用。

[1]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23.

[2]刘磊,邵政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1):115-117.

[3]Sima AA.New insights into the metabolic and molecular basis for diabetic neuropathy[J].Cell Mol Life Sci,2003,60(11):2445-2464.

[4]金兴权,王丽萍,张斌,等.C-肽变化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9,49(37):16-18.

[5]芦少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C-肽关系的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1,24(10):65-66.

[6]胡仁明,樊东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8):638-640.

[7]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86-989.

[8]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5.

[9]蔡少雄,向海燕,兰国斌,等.舒血宁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77-78.

[10]王娟.常用活血化瘀中药的现代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082-2083.

[11]黄飞华,夏翔,柳玉瑾,等.复方黄芪饮治疗老年期痴呆60例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02,30(9):51.

[12]徐丽君,黄光英.丹参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1(1):45-48.

[13]楚晋,山萸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 ,1(1):46-48.

[14]冀兰鑫,黄浩,李长志,等.赤芍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0,33(3):233-236.

[15]徐小云.威灵仙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2003(4):67-69.

[16]陈晓军.鸡血藤的药理作用研究综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3):3-4.

[17]郑义哲,刘本.牛膝中植物甾酮类成分的研究进展[J].2008,24(6):821-825.

猜你喜欢
神经病神经变化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越测越开心
你是“神经病”吗?
“神经”病友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