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住”的语法化

2014-01-05 01:38
关键词:用例介词宾语

曹 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29)

引 言

“住”在现代汉语里作述结式的第二成分,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是表示“停止”或“不让行进”。如:“停住、挡住去路、抑止住激动的心情。”其二是表示“牢固,稳固”。如:“拿住,别撒手;悠扬的琴声把我吸引住了。”其中,第一种用法是用作趋向动词,第二种用法语义较虚,用作结果补语。“住”从趋向动词到结果补语的变化,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下面将分析“V住”的这一变化过程。

一、“V住”在上古汉语的发展

动词“住”在先秦一般单独使用,主要是“停留”义。例如:

(1)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庄子·外篇·秋水》)到汉代引申出新义项“居住”义。例如:

(2)南戴幼起,三年服竟,让财与兄,将妻子出客舍中住,官池田以耕种。

(《风俗通义》)

在上古汉语中,“住”主要用于以下几种句式。

A.单独作谓语。例如:

(3)住景二,说在重。(《墨子·卷十》)B.后边跟介词短语。例如:

(4)虽去,但悉见欺于邪佞鬼耳,会皆住死于不毛之地,无人之野,以戮其形。 (《太平经·庚部之十五》)C.带名词性宾语,有使动义。例如:

(5)住建共者客耶?

(《史记·卷四十六》)

这一时期,动词“住”以单用为主要用法,“V住”的形式还未出现。

二、“V住”在中古汉语的发展

(一)“V住”在魏晋时期的发展

魏晋时期,动词“住”仍然单独作为句中的主要动词,以“停留”义为核心意义,表示“停留、居住、驻扎”义,在句子中充当谓语中心语,后面带表示处所的名词性宾语、方位短语或者时间宾语。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紧邻在一起的“V住”,但是这个时期“V住”中的“V”基本上由表示位移的动词构成,与“住”一起构成连动式,还没有语法化为述结式。例如:

(6)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闲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三国志·卷十八》)同时,在《三国志》中还有这样的句子:

(7)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还,住涪。 (《三国志·卷三十三》)

(8)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三国志·卷三十五》)

可见,“还”“住”都是作为主要动词来用,因而这个时期的“V住”仍然是连动式,“V住+N处所”的结构是[V+(住+N处所)]。另外,通过“住止”与“止住”的对比,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例如:

(9)以其血涂足下,可以步行水上不没;以涂人鼻以入水,水为之开,可以止住渊底也;以涂身则隐形,欲见则拭之。

(《抱朴子·卷十一》)

(10)居者住止,心无所嫌也。

(《搜神后记·卷七》)

可见,“V”与“住”位置的不固定说明了此时的“V住”是连动结构。

南北朝时期,随着处所名词前介词的引进,使得“住”的动词及物性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名词性处所宾语由于介词的引进,逐渐向状语转化,但这个时期介词性短语的位置还不固定,在动词前多由“在”引出,动词后多用“于”。例如:

(11)有诸乞士在我前住。

(《大悲莲华经》)

由于介词的引入,把名词性处所宾语转变为状语,介词结构的位置也出现了由后置转向前置的趋势,这种趋势使得动词“住”的后面出现了空位,并加深了动词“住”不及物化的程度。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分析型致使结构①科姆里(1989:209)按照宏观致使情景的表达形式和微观结果情景的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如cause to die和die,kill和die)划分出了致使结构的三种类型:分析性致使(analytic causatives),形态型致使(morphological causatives)和词汇型致使(lexical causatives)。分析型致使的典型情形是表达使因的概念和表达结果各自有独立的谓语形式。如:Icaused John togo.“使/令句”的发展,“住”的使动用法也开始衰落,其表现就是在其带宾语时往往要前面加上词汇标记“令”,用分析形式来补偿词汇的使动意义。例如:

(12)遂杀河,使人北迎扬州刺史刘馥,令住历阳,以丹杨应之。

(《三国志·卷五十一》)

这种用例在佛经中更为明显。如在《大悲莲华经》中,这种用例共有36例。例如:

(13)我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住於六和法中。 (《大悲莲华经》)

在这两种趋势的影响下,使得“住”不及物化,其句法表现就是动词“住”的后面不再带宾语,出现了空位,并出现了受事主语句。例如:

(14)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 (《小止观》)

(二)“V住”在唐代的发展

唐诗中较多保留了“住”带名词性处所宾语或方位短语的用法。例如:

(15)我住锦官城,兄居祇树园。

(《杜甫诗·赠蜀僧闾丘师兄》)

(16)身虽世界住,心与虚无游。

(《白居易诗·永崇观里居》)

(17)君游襄阳日,我在长安住。

(《白居易诗·寄微之三首》)

另外,白诗中除了出现“不住”做谓语的用法外,还出现了与“V住”相对的“V不住”的否定用法。例如:

(18)白日如弄珠,出没光不住。

(《白居易诗·重到渭上旧居》)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减贫成就,既内含着特定的时空因素和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影响,也形成了一些可与其他国家分享的经验。中国减贫经验中可复制、可分享和可持续的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未来减贫和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知识财富。本文主要从扶贫者(政府)视角,基于官方公开数据,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就,讨论和分析中国农村减贫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世界减贫事业的意义。

(19)安车留不住,功成弃如遗。

(《白居易诗·和答诗十首·答四皓庙》)

例(18)是以“不住”作谓语,“住”表示的意义还很实在,表示“停留”的意义。例(19)中,“留”与“不住”的关系已经比较紧密,“留”本身已经可以表示“停留”的意义,“住”可以理解为补充前一个动词“留”的结果,但这种现象只局限于词汇现象,还未大规模地开始使用。

同时从语义上看,当“V住”中的“V”表达“捕、捉”的动作时,如“把”“擒”,这个时候动词已经隐含了使对象“停留”的意思,“住”这个时候表达结果,整个结构语法化为述结式。例如:

(20)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21)师下绳床,擒住与一掌,便托开。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在以上例子中,动词短语的结构中心在前一动词,而“住”则表示动作的结果。另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否定式“把不住”的用法。例如:

(22)师云:“此子已后千万人把不住。” (《祖堂集·卷六》)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VO处所+住”的用法。如:

(23)十六日早朝,出竹林寺乘谷东行十里,向东北行十馀里,到大花严寺,入库院住。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这种结构在魏晋时期,一般表达为“入住库院”。而“入库院住”的出现,说明动词“住”变为了不及物动词,所以后面不能再跟名词性宾语,因而呈现出和“当打汝口破”(刘义庆《幽明录》)相似的“VOC”结构①周迟明(1958)将这种结构称之为“动结式的分用式”,志村良治(1984)和宋绍年(1994)称之为“兼语式”或“新兼语式”,关于VOC的研究可参看蒋绍愚(2005:324-330)。,如“打头破”。

三、“V住”在近代汉语的发展

(一)“V住”在宋代的发展

在所调查的北宋词中,“V住”的用例一共有9例,其中可以确定为结果补语的只有两例“约住”。例如:

(24)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李冠词·蝶恋花·春暮》)

其余几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留住”。例如:

(25)如此则江南吏卒,悉遣放还,江北军民,并当留住,免违物类之性,俾安乡土之情。(《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六》)

但同时这个时期还有“留N住/不住”的用例。例如:

(26)长爱荷香,柳色殷桥路,留人住,淡烟微雨,好个双栖处。

(《晏几道词·点绛唇》)

根据述结式中述语与结果补语之间不能插加成分的原则,“留住”在这个时期还是连动式。

“V住”语法化为述结式,主要表现在“把”类动词的新成员的进入。如:

(27)开道域,洗尘机。融融天乐醉瑶池。霓裳拽住君休去,待我醒时更一瓻。 (《朱敦儒词·鹧鸪天》)

(28)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

(《辛弃疾词·菩萨蛮》)

可见,“V住”语法化为述结式是以语义场的形式进行的,具体表现为“捕捉”类动词,如“把、擒、拽、扭、缚、接”。从语义上看,这些动词内在地隐含了“使停留”的意思,因而“住”与这类动词连用时,分解出结果的意义。《古尊宿语录》中“把住”共出现了27次,占这个时期述结式总数的39%。如:

(29)箭穿红日影,山鬼把住麒麟儿。 (《古尊宿语录·卷第四十五》)

并且,当“住”的结果意义固定后,前面的“V”则打破了语义限制,《朱子语类》中出现了“隔住、盖住、画住、碍住、格住、买住”。如:

(30)契丹分明是被金帛买住了。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五》)

同时从频率上看,这个时期,尽管还有“VN住”的用例,但“V住N”的频率明显提高。《古尊宿语录》中出现了大量的“依住”紧邻使用的用法。共有34例。两种用法的例子如:

(31)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住,心无罣碍,心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寂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2)但不依住一切有无诸法、世间出世间法。 (《古尊宿语录·卷一》)

此外,从句式上看,这个时期还出现了“V得O住”和“VO不住”,以及句子末尾加“住”表示“停止”三种句式。如:

(33)有大底地盘,方立得脚住。

(《朱子语类·卷十六》)

(34)乾德刚健,他做时便通透彻达,拦截障蔽他不住。

(《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35)如颜闵之徒自把得住,自是好,不可以一律看。(《朱子语类·卷十三》)

前两种句式中的“住”分别用肯定和相应的否定式表达结果,但由于“O”仍然加在动词与宾语之间,所以仍是连动结构向述结式的过渡阶段。第三种句式中的“住”,则表达“停止”,这种句式强化了“住”表达“停止”义的结果。

(二)“V住”在元、明、清的发展

这个时期,“V住O”成为主要形式,如明代的章回小说中,《三国演义》中的“V住”有499例,占全部用法的87%;《水浒传》有670例,占全部用法的78%;《西游记》有847例,占全部用法的81%;《金瓶梅》有346例,占全部用法的69%;《封神演义》有478例,占全部用法的90%,“VOC”格式主要表现为否定形式“VO不住”,和“V不住O”。如:

(36)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三国演义·第六回》)

(37)许褚舞刀来迎,却因酒醉,敌不住张飞;战不数合,被飞一矛刺中肩膀,翻身落马;军士急忙救起,退后便走。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从总体上看,“VO不住”的出现频率呈下降的趋势。下面就是这两种结构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VO不住”与“V不住O”在明代的使用情况

“VO不住”的衰落,主要有下面两个原因:

第一,“V住”的高频使用,使得“V”与“住”更为紧密,中间不能再插加名词性成分。

第二,“VO不住”句式只能带简单宾语,不能插加复杂宾语。搜集到的“VO不住”的用例共有37例,其中用“之”来充当该格式中宾语的用例为23例,剩下的其它例子中宾语也很简单,只是一个名词。如:

(38)我们叫他不应,留他不住,醒来却是一梦。 (《西游记·第十三回》)

(39)众和尚见了武大这老婆,一个个都迷了佛性禅心,关不住心猿意马,七颠八倒,酥成一块。(《金瓶梅·第八回》)到了清代,《红楼梦》里的10例否定式均为“V不住O”。如:

(40)可怜凤丫头闹了几年,不想在老太太的事上,只怕保不住脸了。

(《红楼梦·一一零回》)

(41)除了咱们家这样善德人家儿不怕,若是别人家,那些诰命夫人小姐也保不住一辈子的荣华。

(《红楼梦·一一五回》)

以上例中“保不住”无论带简单形式还是复杂形式的宾语,都是用“V不住O”的格式。

这一变化说明了“V住”已经全部语法化为述结式。

小 结

动词“住”在上古汉语主要是单独使用,可以带名词性处所宾语、时间宾语和方位短语,用作使动用法也可带受事宾语。在中古时期,随着介词引导的名词性处所成分语序的变化,名词性成分成为句中的修饰性成分以及使动用法在这一时期的衰落,使得“住”逐渐转化为不及物动词。在中古汉语的时候,随着“住”不及物化程度的加深,“住”进一步引申出“停止”义,并与“捕捉”类动词连用时,以语义场的方式,分解出“结果”的含义,这个时期是以词汇扩散的方式进行的。并且随着“住”转变为不及物动词,“V住+O处所”结构转化为“V+O处所+住”,“住”由具体意义的动词,转化为一个附加性的动词。到近代汉语,“V住”进一步发展,打破了前期语法化为“V住”的语义限制,呈现出搭配的泛化,到清代“VO不住”全部变为“V不住O”,这标志着“V住”语法化的完成。

[1][英]伯纳德·科姆里.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Hopper,Paul J.&E.C.Traugo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用例介词宾语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介词不能这样用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