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视角的柞水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14-01-14 17:31孙菲菲等
价值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孙菲菲等

摘要: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例,选取柞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减少碳排放、碳补偿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发思路,且根据当地开发水平,结合 “否定之否定”的逐步发展低碳旅游的理念,将各景区“分阶段、分主体”进行开发管理 ,来推进当地低碳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发展模式;陕西柞水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04-03

0 引言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旅游也随之成为世界人民生活的新方式。而国内,诸多学者也对低碳旅游进行了研究。刘啸(2010)指出,低碳旅游的基础是低碳经济,是指以节能减排为基本思路,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1];罗芬等(2010)通过研究提出了从低碳旅游到碳汇旅游再到零碳旅游的发展轨迹[2];雷琼(2010)认为,主要从低碳交通,低碳住宿,低碳饮食,低碳游览,低碳购物几个角度限制景区碳排放[3];吴艳(2011)也提到,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4];浦云(2010)认为低碳旅游景区的首要方向是创建循环型、城乡统筹型旅游景区,即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并在这些过程中实现资源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5]。

综上,我国学者主要从低碳旅游的概念界定,评价机制,发展导向等进行研究,但尚未从低碳视角提出系统细化的关于秦岭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而对于秦岭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将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低碳旅游在秦岭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而陕南的柞水,有“全国生态示范县”之称,其发展低碳旅游的各种资源相当丰富。本研究以柞水为例,发现其开发中存在的不低碳问题,并针对问题以低碳视角提出系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从小切入点着手,将具有普及意义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推广,为低碳旅游的发展贡献力量。

1 柞水低碳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本研究基于对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凤凰古镇及锦苑盘谷山庄等景区进行的考察活动,和向居民、游客发放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对柞水现状做出了如下的SWOT分析(详见表1)。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69%的被调查者支持发展低碳旅游,这表明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对当地政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柞水政府在陕西省开展的低碳工作指引下,进行了“低碳生活 生态柞水”环保宣传活动,并且柞水具备发展低碳旅游的良好生态基础。空气质量高于国家二级以上的天数有345天,森林覆盖率高达78%,是陕西省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县份之一。且当地盛产板栗、核桃、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有洋芋糍粑等特色小吃。而据调查显示,61%的游客在旅游时很关注特色食品。借此,可引导游客食用和购买当地土特产品,使其在饮食购物上走向低碳化。因此,发展柞水低碳旅游具有可行性。

调查中,有28%的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居民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原来旅游模式上进行创新,通过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在打造低碳和谐环境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在柞水发展低碳旅游,也是十分必要的。

2 构建柞水低碳旅游发展的新型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及现状分析,发现柞水的旅游发展模式有必要进行创新,并且就柞水资源环境的现状,选择低碳旅游作为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最为合适。为此,提出基于低碳视角的“分阶段,分主体”的旅游发展模式(详见图1)。首先,以政府为主体进行低碳旅游发展的初步引导。然后,调动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并积极发动广大游客亲身体验低碳旅游,推动其在柞水的全面开展。最后,各主体总结发展经验,联合周边地区推动低碳旅游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发展,以实现低碳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

2.1 初期阶段:以政府为主导 当前低碳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人们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低碳旅游的建设发展要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入手。这需要政府在低碳宣传、低碳融资、低碳交通和低碳食宿等最基本的方面发挥作用,引导游客、居民、企业等进行配合,为低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1.1 低碳宣传 ①深入挖掘柞水发展低碳旅游的历史文化渊源。柞水深受我国历朝历代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底蕴熏陶,形成了“热爱自然、万物平等”的传统生态审美精神,这为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依托和充足的精神动力。另外,柞水的纯朴民风—热情、朴实、友善和悠闲轻松的生活情调,会让厌倦城市生活的游客找到世外桃源的影子,放松身心。②针对有关旅游业发展的各主体进行低碳宣传。首先,针对游客开展以低碳旅游文化为主的宣传。可通过媒体网络对低碳旅游进行宣传,基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游客对低碳旅游产生认同,促成游客由传统旅游向低碳旅游的历史性转变。其次,针对居民进行宣传,主要强化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使他们认识到,在追逐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着眼长远利益,重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然后,针对旅行社进行宣传。主要是引导旅行社将低碳旅游的理念贯彻到旅游产品设计中。旅行社在设计相应旅游产品时应据低碳标准对其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将低碳旅游文化充分融入其中。如可向游客宣传每种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等相关信息。最后,针对景区进行宣传。主要是促进景区在门票、导览图、景物介绍牌和游览路线建设方面的低碳化。对于门票,建议团体游客采取一票制(无论一人还是多人,一同游览只打印一张票,只是票面标注的种类和人数不同),减少使用纸质门票。

2.1.2 低碳食宿 ①在饭店建筑设计上,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和低碳环保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政府可安排专业人才推广建筑节能的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低碳装饰,如推广使用节能装饰灯等,从各个环节上“节能减排”。建立污水、雨水回收处理系统。②在饮食上,不提供一次性餐具,只提供消毒餐具。提供付费使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具但鼓励自带。倡导“五低”“两高”的健康饮食方式;倡导食用应季蔬菜和植性食物;倡导就地取食,选购当地种植的加工工序少的有机食品。在在烹调过程中,倡导使用清洁燃料,并减少油炸烟熏的烹调方式。另外建议游客自带水具,不喝瓶装水。③在住宿上,提倡以中央空调代替分体空调,并制定温度标准以达到节能效果。而且,倡导浴室设备使用清洁高效的太阳能,不设浴盆只设淋浴。引导乡镇的天然居住方式。乡镇的旅游接待设施宜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住宿多选用帐篷露营。

2.1.3 低碳交通 ①开发设计低碳旅游精品路线。确定各典型景区的相对地理位置及客源方向,以整条路线“碳排放量”最少为目标,结合路程长短及游客的时间安排,设计低碳旅游路线,以实现整个区域的低碳交通。例如,以下是据柞水的典型景区设计的“柞水低碳三日游”路线(详见图2)。据图示典型景区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特点,设计“柞水低碳三日游”的旅游路线。经调查发现,柞水主要客源地是西安。而西安在位于柞水的西北方向,兼顾省时,将出游第一站设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然后依次沿东南方向对各景区进行游览。最后,从凤凰古镇及周边山区返回,游览锦苑盘谷山庄后返回西安。此路线恰当利用各景区的地理位置,省时低碳,减少了旅游出行中的碳排放,体现了低碳环保理念。②景区间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实施“单车租赁”服务系统,发展低碳公共交通。推广接近“零排放”自行车旅行。首先建议在柞水建设联系各主要景点的自行车专用道——低碳通道,以满足假期骑自行车低碳出行的旅游者的健身需求。在柞水实施“单车租赁”服务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廉价的自行车租赁服务。同时,也可发展连接各主要景点的旅游公交线,并尽量选择清洁能源的电动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③景区内交通的低碳化。在各景区内推广低碳的活动方式。如提倡游客步行,提供低碳自行车租赁或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服务等。相应的,景区应完善基础设施,如设立自行车停放点、低碳观光车站点等。至于景区内的自行车道和观光车道,则按照“少开发,原生态”的原则,利用原有营林道路或运材道路进行维修,改建和扩建。

2.2 成长阶段:以旅游企业为主导 随着政府对低碳旅游的引导,人们对低碳旅游有了初步认知,预期会产生部分低碳旅游的市场需求。旅游企业应顺应这一消费潮流,迎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促使低碳旅游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低碳旅游概念深入人心。

2.2.1 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旅游企业应充分挖掘低碳旅游的内涵,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有广泛市场前景的低碳旅游产品。柞水拥有大量的低碳旅游资源,且多是天然碳汇体,是开展低碳科普、观光、养生的理想区域。因此,旅游企业可为所有游客设立一个碳汇账户,鼓励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通过保护环境、野生动植物,体验“碳汇项目”为自己的账户积分,而积分可兑换相应产品和服务,以此鼓励游客减少碳排放。

2.2.2 组建营销联盟 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企业之间组建营销联盟。借此可推广低碳旅游概念,并避免旅游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促进资源整合优化,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2.3 成熟阶段:以游客体验为主导 政府和企业的宣传带动使低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为使低碳旅游产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势必需要游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低碳付诸于实际行动,将低碳概念融入到整个旅游活动的各方面,推动旅游过程中碳排放的减少。

2.3.1 参观体验低碳风俗文化 ①游览古商铺和民居建筑群,体会低碳理念。建筑院落的格局基本为四面坡向中央的天井,而天井中有暗管将雨水排出室外,称为“四水归堂”。屋顶呈人字形,屋檐采用滴水瓦,防止雨水散布。房屋山墙由下而上,筑有与屋脊齐平的防火墙,以防邻屋失火蔓延。利用房屋结构而非额外设备(抽水泵、灭火器一类的)排水防火,体现了顺应自然、低碳建设的理念。②欣赏与低碳相结合的传统歌舞表演。如柞水渔鼓,汉调二簧等,了解其发展历程及艺术特色,并在其中融入低碳的时代特色。如渔鼓属于说唱艺术,打击节奏较为简单且取材便利,制作工艺简单。所用乐器的制作及演奏形式比较低碳,而且柞水渔鼓表演和伴奏形式丰富多样。因此可创作以低碳为主题的曲目进行变换形式地表演传唱,使人们直接地感受到低碳旅游的无穷魅力。③参与体验当地婚礼。其仪式有找桥礼、上轿礼、牵娘礼等,尤其可体会上轿礼,新娘子出房门上轿,由新郎背上或抱上上轿。并且新郎为新娘封一个红包请求上轿。与城市里各种豪车护驾的婚礼相对比,这种方式不仅低碳环保,而且可感受更质朴、更原始的生活乐趣。

2.3.2 走入“低碳人家”,体味原生态生产生活 春季,体验植树种菜,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夏季,捉鱼虾,采水果,制作洋芋糍粑。秋季,收玉米,核桃和板栗。参与“核桃板栗文化节”,品尝、制作和购买当地“栗子”特色菜—栗子羹、栗子甲鱼等,还有“核桃”系列甜点—琥珀桃仁、桃仁拌柿饼等。冬季,体验特色食物加工工艺。如参与包谷酒、果酒的酿造,可将游客自己酿造的酒贴上标签,封存以供游客之后为此前来品尝;制作腊肉、豆干等。通过体会农业生产过程和农家生活方式,使游客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性,深入对低碳旅游的认识。可按体验时间长短的不同对游客进行分组,通过农家乐进行交流互动,推动游客与景区居民的和谐相处,更好地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柞水进行现状分析,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低碳视角的“分阶段、分主体”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企业、游客的互相配合,最终实现整个地区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柞水作为低碳旅游的试验区,将科学合理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推广到整个秦岭地区,使低碳旅游与经济效益向着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整体区域发展的优化协调。

参考文献:

[1]刘啸.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37-138.

[2]罗芬,钟永德,王怀採.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3):105-113.

[3]雷琼.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与管理探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2(3):61-63.

[4]吴艳.发展低碳旅游地方政府与旅游景区的博弈[J].经营管理者,2010(24):204.

[5]浦云.构建四川低碳旅游体系的初步设想[J].决策咨询通讯,2010(6):12-15.

猜你喜欢
低碳旅游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浅谈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
信息化背景下的低碳理念旅游产品开发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