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果黑腐病发病情况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014-01-18 13:47王奕文吴玲清刘丽影
食品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黑腐病孢属链格

肖 欢,王奕文,吴玲清,刘丽影,许 玲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柿果黑腐病发病情况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肖 欢,王奕文*,吴玲清,刘丽影,许 玲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2010年8月—2012年10月对上海市售的产自广西桂林、江苏东台、广东、山西和浙江杭州的柿子进行调查,发现所有产地的柿子均存在“果肉颗粒状黑腐”或“果顶黑腐”的症状。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果肉黑腐颗粒严重木栓化,部分颗粒有大量菌丝,果顶黑腐组织中均含有大量菌丝。对病害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结果显示各个批次柿子果肉中的黑腐颗粒均可分离出枝孢属真菌,检出率达41.27%,应是引起果肉颗粒状黑腐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柯赫氏法则对果顶黑腐组织中分离到的真菌进行有伤接种鉴定致病性,得到一株致病性最强的病原真菌,应用形态学和真菌rDNA ITS序列分析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为引起柿子果顶黑腐病的重要原因。

柿子;黑腐病;芽枝霉;细极链格孢菌

柿子(Diospyros kaki L.f)为柿科柿属植物,落叶乔木,原产于东亚。我国是世界上柿子的主产国之一,已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面积达20万hm2[1]。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水果消费市场之一,年消费量可达150万~160万t[2]。柿子是上海果品市场销售的主要水果,由于其口感香甜,而且营养丰富,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通过近3年的调查发现,外观健康完整的市售柿子其果肉内部常出现大量黑褐色点状或块状颗粒物的“果肉颗粒状黑腐病”,或者剥去表皮后果顶皮层处严重黑色病变的“果顶黑腐病”。由于这两类症状发生在果肉,从外观上很难察觉,易造成消费者误食,严重影响到柿子的食用品质和市场销售。而前人对柿子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收前的栽培期,对其采收后在市场销售中的病害则少有报道。

本研究在对上海市柿子零售和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情况和市场病害发生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严重影响柿子销售品质的柿果黑腐病害组织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探索其形成的原因,以期为确保柿子的安全供应,控制此类病害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柿子 上海市水果零售市场和曹安水果批发市场。

pMD18-T载体上 日本TaKaRa公司;胶回收试剂盒 上海莱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戊二醛、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丙酮、无水乙醇、叔丁醇等均为分析纯;锇酸 美国Ted Pella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ES-2030冷冻干燥仪 日本Hitachi公司;Cressington 108Auto离子溅射仪 美国Cressington公司;JSM-5610扫描电子显微镜 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1.3 方法

1.3.1 不同产地柿子的销售及果肉发病情况调查

于2010年8月—2012年10月分别对上海市水果零售市场和曹安水果批发市场进行走访,调查柿子产地来源、包装运输方式和在销售期间的贮藏状况及销售情况,并对不同产地的柿子进行取样,各产地取样2批,每批取表面健康完整的柿子30个,剖开果实检测果肉的发病率,以果肉中出现黑色组织为病果。发病率依据以公式(1)计算。

1.3.2 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鉴定

1.3.2.1 扫描电镜观察病害组织

用镊子挑取柿果中的病害组织及健康果肉,用2.5%戊二醛固定2 h,0.1 mol/L、pH 7.4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 buffered saline,PBS)清洗3次后1%锇酸固定1.5 h,0.1 mol/L PB S 缓冲液(pH 7.4)清洗3次,30%、50%、70%、90%乙醇梯度脱水各15 min,100%乙醇脱水3次,每次15 min,叔丁醇替换3次,每次15 min,冷冻干燥并喷金后,于扫描电镜上观察拍照。

1.3.2.2 病原菌的分离

用无菌水清洗柿子,70%酒精表面消毒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在超净台中掰开柿果 并用灭菌牙签挑取其中的黑色颗粒于PDA培养基上,每个培养基上放6个组织块,每批次分离的病组织块不少于200个;将果顶的黑腐组织切成小块置于PDA培养基上,每批次分离80个组织块。所有平板均置于25 ℃培养7 d后记录带菌率。带菌率依据以公式(2)计算。

用接种针挑取菌落边缘的幼嫩菌丝于新的PDA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直至得到完全纯化的菌落[3]。根据《真菌鉴定手册》[4]及《普通植物病理学》[5]将真菌归属。

1.3.2.3 病原菌致病性鉴定

选择成熟度相同、大小一致、表面无伤的柿子作为病原鉴定寄主。无菌水清洗后用70%乙醇表面消毒,无菌水清洗后置于超净台中晾干。待鉴定各菌株事先在25 ℃条件下培养至菌落直径为8 cm,用5 mm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菌碟回接 柿子。每株菌接种4个柿子,每个柿果表面接种6个菌碟;果顶有伤接种1个菌碟。处理好的柿子放入具盖塑料盒中,湿室密封,25 ℃条件下培养7 d后,记录发病症状,依据柯赫氏法则鉴定致病性[3]。

1.3.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将果 肉黑腐颗粒中分离得到的优势真菌接种到PDA上,25 ℃培养15d后,记录菌落、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6-7]。

在果顶黑腐组织优势病原菌的菌落边缘打取5 mm的菌碟于PC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胡萝卜200 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上,25 ℃光暗交替(12 h光照/ 12 h黑暗)培养7 d,观察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测量孢子的长宽、喙长、孢子的横隔数和纵隔数,每个性状计取30个测量值。将中心凿有2 cm圆孔的无菌滤纸置于培养皿中,取PCA培养基上培养一周的菌落边沿幼嫩菌丝(9 mm菌碟)置于滤纸圆孔边缘,饱和湿度,25 ℃光暗交替(12 h光照/12 h黑暗)培养5 d后观察并拍摄圆孔内缘的分生孢子链。

1.3.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3.4.1 ITS序列分析

参照刘少华等[8]的方法提取病原菌的基因组DNA,利用通用引物ITS1 (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 (5’-TCCTCCGCTTATTGA TATGC-3’)[9]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于4 ℃保存。

1.3.4.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序列分析

提取病原菌的基因组DNA,根据Peever等[10]的报道,利用扩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部分基因的引物PG3(5’-TACCATGGTTCTTTCCGA-3’)和PG2(5’-RCARTCRTCYTGRTT-3’)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于4 ℃保存。

分别将ITS扩增产物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扩增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后连接到pMD18-T载体上,转入大肠杆菌DH-5α菌株,挑取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送上海美吉测序公司测序,测序结果在http://www.ncbi. nlm.nih.gov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并构建致病真菌的分子系统进化树,明确其进化地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市售柿子市场病害的发生情况

2010年8月—2012年10月对上海市市场销售柿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柿子果实在尚未完全成熟及软化时即被采摘,果实分两层平放并密封于纸箱中运往销售地,运输、批发及销售过程中常温保存,待果实变色软化后再上架销售。上海市售柿子主要来自于广西桂林、江苏东台、广东、山西和浙江杭州等地,其中以广西桂林为最主要的来源地。对各产地的柿子进行取样,选取表面健康且完整无破损的柿子并剖开检测内部果肉的发病情况,结果发现各个产地的柿果均存在不同程度病害症状。根据病症特点将其分为两类:果肉颗粒状黑腐(图1A)和果顶黑腐(图1B)。果肉颗粒状黑腐病的症状为:果实表面健康无破损,果肉中弥散着大量黑色木栓化颗粒,病组织占整个果实体积的5%~80%,严重时完全丧失食用价值。果顶黑腐病的症状为:果实表面健康无破损,剖开后可见果顶表皮内的果肉木栓化为黑色硬块,严重时整个果顶变黑。

图1 柿子果肉颗粒状黑腐(A)及果顶黑腐病(B)剖面及其病害症状Fig.1 Disease symptoms in the flesh of persimmons

图2 上海市售柿子病害状况Fig.2 Disease situation of persimmons marketed in Shanghai

对480个柿子抽样调查,由图2可知,上海市销售柿子的病害率高达85.52%,其中果肉颗粒状黑腐病占60.94%,果顶黑腐病占24.58%。对柿子产地(广西桂林、江苏东台、广东、山西和浙江杭州)调查的结果(表1)显示,来源于广西桂林、山西和广东的柿子主要发生果肉颗粒状黑腐病,其中广西桂林和山西的柿子发病率为100%,广东的柿子发病率为87.5%;江苏东台和浙江杭州的柿子主要发生果顶黑腐病,其中江苏东台产柿子2010年的发病率为16.67%,2011年为80%,发病率显著增涨,浙江杭州的柿子发病率为100%。

表1 上海市售柿子病害组织的病原菌种类Table 1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persimmons with diseases

2.2 扫描电镜观察病害组织

扫描电镜观察病害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果肉黑腐颗粒严重木栓化(图3A),部分颗粒中可见菌丝(图3B),果顶黑腐组织中同样存在大量菌丝(图3D),而健康的柿子果肉组织表面光滑,无菌丝出现(图3C)。由此推测,柿果黑腐病很可能是病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图3 扫描电镜观察柿子果肉颗粒状黑腐及果顶黑腐病病害症状Fig.3 Disease symptoms in the flesh of persimmons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2.3 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鉴定

从柿子病害组织中分离得到多种真菌和细菌。真菌分别为枝孢属(Cladosporium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葡萄孢属(Botrytis sp.)及其他未知真菌。各批次柿子中的果肉黑腐颗粒均能分离出枝孢属真菌,且检出率较高(表1)。图4为3年间各产地柿子中黑腐颗粒的带菌种类及比例,其中枝孢属真菌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41.27%。在分离到的病原真菌中,编号为EXDX-6的真菌在各批次中均能检出且检出率高。果顶黑腐组织中主要检出链格孢属和枝孢属真菌,其中链格孢属真菌的检出率最高。

图4 柿子果肉颗粒状黑腐组织分离菌所占的比例Fig.4 The ratios of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black rot granules in the flesh of persimmons

依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的病原真菌有伤接种到健康柿子的表面和果实顶部进行致病性的鉴定,筛选出致病性较强的2株,编号为EXDX-2和EXDX-4(表2)。果面接种EXDX-2可以引起淡黄色凹陷病斑;而果顶接种EXDX-4可引起整个果顶变黑,与病害果实中的症状一致,由此表明EXDX-4的侵染是引起柿子果顶黑腐的重要原因。对果肉颗粒状黑腐病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果实表面反接种测试,结果显示枝孢属真菌、葡萄孢属真菌均可在果实表面生长,但无病害症状产生。

表2 黑腐组织分离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比较Table 2 Determination of fungal pathogenicity

2.4 果肉颗粒状黑腐病主要病原菌EXDX-6的菌种鉴定

2.4.1 果肉颗粒状黑腐病主要病原菌EXDX-6的形态学鉴定

EXDX-6在PDA培养基上,22 ℃生长15 d,菌落直径为(7.40±0.28)cm,橄绿色,边缘有淡黄色晕圈(图5A、B)。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立,顶部微弯或曲膝状,深褐色,有隔膜,(114~303)μm×(2.83~5.64)μm(平均值:119 μm×4.14 μm);分生孢子链生并具枝链,椭圆形,近球形,柠檬形,淡橄榄褐色,光滑,无隔,(2.90~11.63)μm×(2.58~4.15)μm(平均值:5.73 μm×3.21 μm)(图5C)。根据《真菌鉴定手册》[4]及张中义的《中国真菌志-枝孢属》[6],初步确定其为枝孢属真菌。

图5 柿子果肉颗粒状黑腐及果顶黑腐病的致病真菌Fig.5 Pathogens causing diseases in the flesh of persimmons

2.4.2 果肉颗粒状黑腐病主要病原菌EXDX-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利用ITS通用引物扩增到EXDX-6的rDNA-ITS片段为519 bp,在GenBank中BLAST比对显示,EXDX-6(登录号为KC206476)与枝孢属的Cladosporium sp. JZ-3(登录号为HQ637308)同源性为99%。由此进一步确定前期形态学分类的结果,即果肉颗粒状黑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枝孢属真菌,但未能鉴定到种。

2.5 果顶黑腐病主要病原菌的菌种鉴定

2.5.1 果顶黑腐病主要致病菌EXDX-4的形态学鉴定

EXDX-4在PCA培养基上,25 ℃培养7 d,菌落直径为(7.68±0.36)cm,菌落青褐色,致密,背面黑色(图5D)。在PCA+滤纸上,25 ℃,光暗交替条件下可大量产孢,培养5 d,形成1~11个孢子的不分枝的长链,分生孢子梗直或弯曲,分隔,淡黄褐色(图5E)。分生孢子倒梨形,倒棒状或近椭圆形,黄褐色,具横隔1~6个,纵、斜隔0~3个,分隔处略有缢缩,部分孢子主横隔增厚,孢身(11.16~42.85)μm×(8.20~15.40)μm,平均值21.86 μm×10.87 μm。喙及假喙柱状,极淡的褐色至近无色,部分假喙延伸并有分隔,部分为单细胞,(2.79~34.88)μm×(2.18~5.17)μm,平均值9.70 μm×3.67 μm(图5F)。参照张天宇[7]的《中国真菌志·链格孢属》,初步鉴定此菌为链格孢属的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2.5.2 果顶黑腐病主要致病菌EXDX-4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利用ITS通用引物扩增到EXDX-4的rDNA ITS序列为526 bp,在GenBank中BLAST比对的结果表明,EXDX-4(GenBank 注册号JQ989275)与链格孢属的A.tenuissima(登录号JN986784)同源性为100%。与GenBank中检索到的链格孢属其余种真菌的rDNA ITS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得出其遗传关系,结果如图6所示。EXDX-4与A.tenuissima(登录号JN986784)为同一分枝。

运用引物PG2和PG3扩增到EXDX-4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部分序列438 bp。在GenBank中BLAST比对显示,EXDX-4(登录号KC254894)与链格孢属的A.tenuissima(登录号EF504220,DQ491080)同源性均为100%。结合形态学鉴定最终确定EXDX-4为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

图6 以 rDNA ITS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的EXDX-4 的系统进化树Fig.6 Phylogenetic tree of pathogen EXDX-4 based on rDNA-ITS sequences

3 讨 论

前人对柿果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柿子栽培期的田间病害,多为由胶孢炭疽菌引起的炭疽病[11]、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12]、柿盘多毛孢引起的柿叶枯病和黑星孢属真菌引起的黑星病[13]及链格孢菌引起的黑斑病[14-16]等。这些研究仅局限于果实表面已出现的病症,而关于果实市场销售中的采后病害以及果实内部的病害发生则鲜有报道。本研究连续3 a对上海市售柿子的果肉病害进行调查,发现表面完整健康的果实中果肉颗粒状黑腐和果顶黑腐病的发病率高达85.52%,严重影响到柿子的食用品质。调查表明,各产地柿子均在未完全成熟、果实未完全软化时即被采摘,销售前集中贮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 通过程中受到病害感染的机会。同时本实验中选取的材料均为表面健康且完整无破损的果实,排除了销售期受到病害侵染的可能。由柿子的发病率及带菌率可知,柿果黑腐 病是普遍存在的病害。柿子果顶黑腐组织完全带菌,柿子黑腐颗粒的带菌率随产地和年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可能与产地当年的气候和柿子的种植环境有关。综上,推测果肉颗粒状黑腐和果顶黑腐病的形成原因为田间病原菌携带,于花期侵染,一直潜伏到果实成熟后发病,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种植过程中特别是花期,提早做好防治措施。

对果肉黑腐颗粒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结果显示各个年份及批次的柿子均能分离出枝孢属真菌,且所占的比例高达41.27%,因此认为果肉颗粒状黑腐病可能与枝孢属真菌的潜伏侵染有关。本实验中对其进行果面接种鉴定致病性,结果显示枝孢属真菌可以侵入并在柿果中生长但不产生病斑,这可能是由于果实黑腐颗粒的病原菌为田间携带,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形成病害,而且枝孢属真菌生长速度慢,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形成病状。枝孢属真菌还是莲藕[17]贮藏期腐烂的主要致病菌,也可引起在鲜枣[18]、桃的腐烂[19]。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枝孢属与人类过敏性鼻炎、哮喘病、皮肤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0-22],因此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另外从分离结果可以看到部分果肉黑腐颗粒并未分离出病原菌,依据梁侠等[23]在2010年对桂林的木栓化黑心果进行的生理性病害分析可知,果实黑心主要是由缺硼引起,木栓化是植物缺硼的典型症状,而病原菌侵染也可造成组织的木栓化,如瓜类球腔菌侵染大棚西瓜可造成病斑褐色部分呈星状开裂,内部木栓化干腐[24];柑橘痂圆孢菌侵染柠檬引起病斑木栓化[25];梨黑星孢可以引起果肉木栓化变硬,龟裂[26]等。因此柿子果肉中的黑色木栓化颗粒很可能是 缺硼和病原菌共同引起。但至于是缺硼引起树势降低,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或是病原菌的侵染造成柿树吸收硼减少,亦或是二者协同作用则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此前在国外已有A. alternata引起柿子黑斑病的报道[14-16],而本实验对柿子果顶黑腐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定A.tenuissima为造成柿子果顶黑腐病的病原菌。目前rDNA ITS序列已广泛应用于链格孢属真菌种间的划分,但对于一些差异性较小的种难以区分[2,27]。根据Peever等[9]的研究,链格孢属真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部分序列(endoPG)可作为小孢子型链格孢菌种分类鉴定的一个分子依据。本研究中结合rDNA ITS及endoPG序列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发现A.tenuissima和部分A.alternata间的同源性达到100%,运用分子手段难以区分,但两个种在分生孢子形态和产孢表型上有较大差异。A.alternata的产孢表型为小树丛状,而A.tenuissima以产生不分枝的长链及分生孢子中间1~2个横隔膜增厚为主要的鉴别特征[6]。因此链格孢属真菌种间的划分还需结合形态学(分生孢子的形态、喙、产孢表型、菌落形态)进行鉴定。

参考文献:

[1] 胡青素, 龚榜初, 谭晓风, 等. 柿子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1): 103-106.

[2] 马腾飞. 上海市进口水果市场病害的检测与病原真菌的鉴定[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 许玲, 李学文, 腾康宁. 果蔬采后致病真菌的检测及其控制[J]. 食品科学, 2003, 24(7): 155-158.

[4]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 1-780.

[5] 许志刚. 普通植物病理学[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22-149.

[6] 张中义. 中国真菌志: 第十四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324.

[7] 张天宇. 中国真菌志: 第十六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283.

[8] 刘少华, 陆金萍, 朱瑞良, 等. 一种快速简便的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J].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62-365.

[9] WHITE T J, BRUNS T, LEE S, et al.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cing of fungal ribosomal RNA genes for phylogenetics[M]// PCR protocols: 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0: 315-322.

[10] PEEVER T L, SU G, CARPENTER-BOGGS L, et al.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citrus-associated Alternaria species[J]. Mycologia, 2004, 96: 119-134.

[11] 吴万泳, 游衍安. 炭疽病对永定红柿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 落叶果树, 2009(2): 39-40.

[12] 贾国华, 孙宝灵, 杨晟楠, 等. 柿树果实常见病害的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 2010(17): 22-23.

[13] 郭昌贤. 柿树病害的症状与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11): 243.

[14] PRUSKY D, BEN-ARIE R, GUELFAT-REICH S. Etiology of black spot disease caused by Alternaria alternata in persimmon fruits[J]. Phytopathology, 1981, 71: 1124-1128.

[15] PRUSKY D, PEREZ A, ZUTKH Y, et al. Effect of modified atmosphere for control of black spot, caused by Alternaria alternata, on stored persimmon fruits[J]. Postharvest Pathology and Mycotoxins, 1997, 87(2): 203-208.

[16] KOBILER I, AKERMAN M, HUBERMAN L, 等. 采前与采后处理结合控制柿子贮藏过程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黑斑病的研究[J]. 保鲜与加工, 2011, 11(5): 54-56.

[17] 罗海莉, 李洁, 严守雷, 等. 莲藕贮藏期主要致病真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相关酶酶学特性研 究[J]. 长江蔬菜, 2011(16): 68-72.

[18] 夏宏, 夏青, 王春生, 等. 鲜枣贮藏期致腐病原菌种类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15): 117-119.

[19] 赵淑艳, 李喜宏, 陈丽, 等. 桃采后病原菌种类及侵染规律研究[J].食品科学, 2005, 26(10): 253-255.

[20] 曹丽春, 费世暖. 黄石地区气传致敏真菌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3): 432-434.

[21] LI C S, HSU L Y. Airborne fungal allergen in association wi th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in atopic and control children in a subtropical region[J]. Arch Environ Health, 1997, 52: 72-79.

[22] MENG J, BARNES C S, ROSENWASSER L J. Identity of the fungal species present in the homes of asthmatic children[J]. Clin Exp Allergy, 2012, 42(10): 1448-1458.

[23] 梁侠, 王宣英, 巫燕, 等. 广西武宣县牛心柿果实“黑心”情况的调查[J].中国南方果树, 2010, 39(5): 80-81.

[24] 贺雷风. 大棚西瓜蔓枯病的综合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06(7): 64.

[25] 施洪. 柠檬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绿色植保, 2009(1): 30-31.

[26] 温素卿. 梨黑星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7): 106-112.

[27] 孙霞. 链格孢属真菌现代分类方法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Incidence Survey and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f Black Rot Tissues in Persimmons

XIAO Huan, WANG Yi-wen*, WU Ling-qing, LIU Li-ying, XU L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Our survey of persimmon fruits marketed in Shanghai during August 2010 to October 2012 showed that all persimmons except those from Shanxi province had either “black rot granules in fl esh” or “black rot at the top of fruit”. Suberization in black rot granules and mycelium in black rot tissues at the top of the flesh or in some black rot granule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Cladosporium spp. were isolated from the black rot granules in all batches of persimmons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up to 41.27%, which confirm e d that Cla dosporium spp. may be one of the causes of black rot granules in persimmons. The most p athogenic fungus was obtained by wounding and inoculation with the fungi isolated from black rot tissues at the top of persimmon flesh according to Koch’s Rule and identified as A lternaria tenuissima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rDNA ITS analysis and endopolygalacturonase gene analysis.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making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is disease.

persimmon; black rot; Cladosporium spp.; Alternaria tenuissima

TS207.3

A

1002-6630(2014)03-0111-06

10.7506/spkx1002-6630-201403023

2013-01-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200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2AA101607);“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24B02)

肖欢(1988—),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生理与食品安全。E-mail:xiaohh88@126.com

*通信作者:王奕文(1981—),女,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生理与食品安全。E-mail:ywwang@bio.ecnu.edu.cn

猜你喜欢
黑腐病孢属链格
菜花黑腐病如何防治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宜宾烟区烤烟根黑腐病发生动态及主要影响因素
保护地胡萝卜黑腐病的识别与防治
刺盘孢属真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月季上两株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离鉴定及TeA毒素的测定
西藏砂生槐茎内链格孢属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藏卷叶黄精茎内链格孢属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高海拔冷凉地区甘蓝黑腐病及软腐病的识别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