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探讨

2014-01-19 07:57季彩宏杨丽珍王奎萍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职农业

季彩宏,杨丽珍,王奎萍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近几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原本就令各国政府非常棘手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毕业离校,一波又一波的海归学生学成回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越发严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涉农专业的学生同样遭受着就业难的痛苦。

一、涉农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对扬州职业大学涉农专业学生的调查(见1-3 表),了解到学生的就学意向并不特别倾向涉农专业,其中大多是高考分数较低而无奈选择农学专业,或者是征求平行志愿而上的涉农专业,所以对将来从事涉农事业的期望不是很高,真正找对口专业的毕业生比率并不高。由于涉农事业属于艰苦行业,一般偏向农村和市郊,薪资待遇较低,90 后的大学生向往城市的繁华与便利的交通,因此他们中间有的宁愿在城市里随便找份工作,而不去乡镇干对口的专业。对涉农专业群体而言,想在竞争压力原本就大的城市,找到理想的岗位更加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高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矛盾突出,涉农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国家教育事业的初衷是想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从而能培养出专门的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培养农业技能型人才,能到基层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促进地方的农业经济发展。但据我们近几年来的统计,涉农专业学生找对口专业的比例不高。这有悖于国家、学校的教育初衷,不仅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不能解决三农问题,反而给社会带来了另一种压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平衡发展。

表1 扬州职业大学涉农专业在校生就学就业调查单位:%

表2 扬州职业大学涉农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统计表单位:%

表3 扬州职业大学涉农毕业生起点薪酬统计单位:%

二、涉农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影响因素

( 一) 整个社会就业环境

据相关数据统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毕业生就业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就业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开的话题。据统计,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毕业生人数也不断上升,2013 年、2014 年毕业生人数均达到700 万,而其中过半是高职类毕业生。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大学生失业率有上升之势,据统计,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仅为20%。“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凸现。

( 二) 农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但因这几年都是丰收年,从而忽视了对农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由于目前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都较低,就更加没有富裕岗位提供给大量的涉农专业毕业生。正如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位专家所说:“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没有建成之前,毕业生就算有心献身农业,很多时候也是入地无门[1]。”

目前产业化的农业服务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农业企业还没有形成气候,新的市场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我国的农业化水平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在此情况下,职校培养出来的涉农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农村对他们的吸引力几乎为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农业面对国际竞争的困难,跟农业科技人才就业的困难同源。

( 三) 学校培养的影响

从涉农专业高职学生本身来讲,学生的专业知识、层次结构以及综合素质与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实践课时压缩的现象,高职涉农专业最需要的就是学生动手和实验,而实验课让学生下地种植也是件头疼的事,他们中有的在家就没有做过农活,怕苦怕脏,从主观上排斥与土疙瘩打交道,因此这一部分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经验极少,许多涉农单位找不到真正能“上手”的人,自然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不高。在学校培养上,可能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领域狭窄,内容不够广泛,或者培养没有针对性,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的内容,专业内容陈旧不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而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 四) 就业观念的影响

涉农事业是艰苦行业、基础产业,目前尚属科技含量较低的弱质产业,大多位于偏远的农村。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毕业生就业也难。据扬州职大近几年招生实际情况得知第一、第二志愿报考扬州职大涉农专业的学生不到实际录取学生人数的30%。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如:大批量调剂;征求平行志愿;降分录取,以此来补充生源。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对所学农专业毫无兴趣,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大打折扣。基于这样的态度,“学农而不爱农”现象是造成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之一。另外涉农专业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有的学生觉得学农艺无用,从思想上急于脱离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再者有些大学生在思想上还存在着过去传统农业、农村、农民的意识,认为农村农民不光是苦,而且地位低,讲出去名声也不好听,会影响自己的“面子”,所以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是“被动式学习”。即使学校的涉农就业基地、对口专业招聘会提供岗位,但有的学生在生产实习后,觉得工作太累,乡镇的生活交通不便利,信息不流通,毕业生对很多一线涉农企业所需的高职技工,兴趣淡漠,从而造成许多涉农毕业生为了留在城市,宁愿在饭店、快餐店、服装店、超市从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而真正研究型单位或知名企业高职学生竞争不过本科生和研究生。另外,据我们三年来毕业生统计在高职涉农毕业生中女生所占的比重近62%,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限招男生。因此高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矛盾,就业压力凸显。

三、就业对策

( 一) 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和发展

建议政府一方面应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持续增加农业发展管理机构的投资,加强建设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尽快实现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为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特色农业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涉农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尽早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注入新技术将会带来新岗位。这些政策可为涉农高职毕业生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成为农业人才新的载体。总之,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量会逐步增长。同时随着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岗位对涉农毕业生的吸引力,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让涉农专业学生转变观念,提高学习专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用现代生产技术与管理理念投身基层,发展和开拓自己的事业。

( 二) 加快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改变

目前为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农业产品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社会对农业人才的要求也相应变高,所以学校要按社会需求及时设置专业课程,为农村经济变化的需求培养合适人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一是要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做到与社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二是在人才培养中要正确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2],要注重学以致用,适时调整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领域。如以前农学专业围绕小麦、棉花、蔬菜等大田露地经济作物栽培,所含的专业内容量狭窄,随着现代农业经济作物与品种的发展,农产品多样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种植、养殖等方式,如深水养殖,特色作物培育新知识、新技术等。三是按照人才市场就近原则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性,即强化和吃透“地方性”特点,以当地区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主要农业作物特色培养学生,确保培养的人才能留得住、用得上。四是在培养模式上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以强化现代化农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其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在学校的实践、实训基地引进现代化农业设备,使师生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前沿知识与技术,如通过在学校学习现代农业的滴灌、温控等自动化管理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现代农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理论的升华和二次飞跃[3]。六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能项目培训,不断拓宽涉农专业学生高级技能培训项目,使学生在毕业时做到“一凭多证”。

( 三) 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

高职院校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题教育活动、专题论坛等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题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奉献意识,引导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实现自己的青春理想,投身新农村建设。其次用身边的典型榜样来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一是启发学生合理考虑自身专业性质,职业门类和前途,克服“盲目与盲从”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眼光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舞台,在扎根基层上去发光发热,做到有所建树。二是通过学长们的成功典范,引导毕业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强化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人格,提高自身的受挫力、自制力、决断力,强化在校生到企业实践的踏实敬业精神。再次要加强就业指导,在上好就业指导课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就业礼仪和面试技巧培训,使学生抛弃陈旧观念,树立专业信心,强化服务基层意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学生在初次就业中,正确看待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找工作,还要帮助学生拓宽本专业就业领域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以及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政策,从而知晓更多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关注农业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了解农业产业化产业链中的不同岗位,进而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就业综合能力,寻找就业契机。

( 四) 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

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在校内举办专门的农业类招聘会,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人才和单位选择上目的性更强,签约率更高。还要注重无形市场的建立,如以各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与实习单位建立校企培养合作计划,积极与对长期从学校挑选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学校与院(系)就业推荐部门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摸清高职涉农专业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可能接纳单位,建立用人单位档案,不断开拓就业平台,扩大就业信息量,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 五) 加大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农业方面的创业成本较低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可建立专业老师与创业学生对接支撑的服务政策,提供技术指导,增加他们创业的动力和成功率;政府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提供土地、资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注重学生在校时创业思维培养,提供创业孵化基地,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和实验;建议政府提供免息贷款,减税、免税等创业资金扶持政策[4]。如果能涌现出一些创业成功的例子,不仅能形成良好的影响力,还能再生许多涉农就业岗位,这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 六) 积极向国外等发达国家学习

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几乎都不同程度的遇到农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也即涉农学生不肯扎根农村问题,可借鉴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5]。如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参加农田实践,从进校一年级开始就必须参加农场劳动,最后以他们农田的收成和收益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再如韩国农业大学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免费教育,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享受的学校资源都是免费的,甚至自己创业都可以申请资金,但条件是必须在农村一线工作6 年,如不满6 年则必须支付在校期间的费用。很多国家对回归农村基层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并立法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提供保障。政府应研究以法律形式保障涉农学生的薪酬,要让“农民”二字成为体面的职业,让他们像其他企业员工一样有“五险一金”的保障。还应考虑加大职业院校的实践农场,为学生提供自己的场地,在农场中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机械,让学生学习的技术能与国际接轨;学校在教育考核上可以适当改变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把学生的农业收成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有条件的话专业教师可以利用暑期参加国外高校的对口交流,可以参与国外农场管理工作的相关学习与培训,使教师率先具备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在育人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另外可以让学生去国外的农场实习,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了解国外的农业行情,彻底改变排斥从事农业的观念,从而推进涉农学生愿意扎根农村就业,在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从而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1] 王更生.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地农业生物报,2004(1):90-94.

[2] 姜兆全.谈当前高职农学专业学生就业与教改[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261-263.

[3] 阳琼芳,梁裕. 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职教实务,2014(1):185-186.

[4] 郑景慧,李久正.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职教研究,2012(3):14-15.

[5] 杜丽华.国外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9(11):8-10.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职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